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详情

12种降维方法终极指南(含Python代码)

日期:2018-09-03点击:291

你遇到过特征超过1000个的数据集吗?超过5万个的呢?我遇到过。降维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尤其是当你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的时候。拥有这么多变量既是一个恩惠——数据量越大,分析结果越可信;也是一种诅咒——你真的会感到一片茫然,无从下手。

面对这么多特征,在微观层面分析每个变量显然不可行,因为这至少要几天甚至几个月,而这背后的时间成本是难以估计的。为此,我们需要一种更好的方法来处理高维数据,比如本文介绍的降维:一种能在减少数据集中特征数量的同时,避免丢失太多信息并保持/改进模型性能的方法。

f16b451142b9a836907ce9096d236e98b31dd214

什么是降维?

每天,我们都会生成大量数据,而事实上,现在世界上约90%的数据都是在过去3到4年中产生的,这是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现实。如果你不信,下面是收集数据的几个示例:

●  Facebook会收集你喜欢、分享、发布、访问的内容等数据,比如你喜欢哪家餐厅。
●  智能手机中的各类应用会收集大量关于你的个人信息,比如你所在的地点。
●  淘宝会收集你在其网站上购买、查看、点击的内容等数据。
●  赌场会跟踪每位客户的每一步行动。

随着数据的生成和数据收集量的不断增加,可视化和绘制推理图变得越来越困难。一般情况下,我们经常会通过绘制图表来可视化数据,比如假设我们手头有两个变量,一个年龄,一个身高。我们就可以绘制散点图或折线图,轻松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

下图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2c286bc6747dfc51281fdce261affa9a161a6dcf

其中横坐标X1的单位为“千克”,纵坐标X2的单位为“磅”。可以发现,虽然是两个变量,但它们传达的信息是一致的,即物体的重量。所以我们只需选用其中的一个就能保留原始意义,把2维数据压缩到1维(Y1)后,上图就变成:

bcb606fcb19510daa6f37b40c4950dd8c751d47a

类似地,我们可以把数据从原本的p维转变为一系列k维的子集(k<<n),这就是降维。

为什么要降维?

以下是在数据集中应用降维的用处:

●  随着数据维度不断降低,数据存储所需的空间也会随之减少。
●  低维数据有助于减少计算/训练用时。
●  一些算法在高维度数据上容易表现不佳,降维可提高算法可用性。
●  降维可以用删除冗余特征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比如我们有两个变量:“一段时间内在跑步机上的耗时”和“卡路里消耗量”。这两个变量高度相关,在跑步机上花的时间越长,燃烧的卡路里自然就越多。因此,同时存储这两个数据意义不大,只需一个就够了。
●  降维有助于数据可视化。如前所述,如果数据维度很高,可视化会变得相当困难,而绘制二维三维数据的图表非常简单。

数据集1:Big Mart Sales III

降维技术一览

数据维度的降低方法主要有两种:

●  仅保留原始数据集中最相关的变量(特征选择)。
●  寻找一组较小的新变量,其中每个变量都是输入变量的组合,包含与输入变量基本相同的信息(降维)。

1. 缺失值比率(Missing Value Ratio)

假设你有一个数据集,你第一步会做什么?在构建模型前,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分析必不可少。但在浏览数据的过程中,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其中包含不少缺失值。如果缺失值少,我们可以填补缺失值或直接删除这个变量;如果缺失值过多,你会怎么办呢?

当缺失值在数据集中的占比过高时,一般我会选择直接删除这个变量,因为它包含的信息太少了。但具体删不删、怎么删需要视情况而定,我们可以设置一个阈值,如果缺失值占比高于阈值,删除它所在的列。阈值越高,降维方法越积极。

下面是具体代码:

 
  1. # 导入需要的库

  2. import pandas as pd

  3. import numpy as np

  4.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加载数据:

 
  1. # 读取数据

  2. train=pd.read_csv("Train_UWu5bXk.csv")

[注]:应在读取数据时添加文件的路径。

.isnull().sum()检查每个变量中缺失值的占比:

 
  1. train.isnull().sum()/len(train)*100

b2c8e92ab4c4f0e1117028b0f37b5afb1a7f9a6d

如上表所示,缺失值很少。我们设阈值为20%:

 
  1. # 保存变量中的缺失值

  2. a = train.isnull().sum()/len(train)*100

  3. # 保存列名

  4. variables = train.columns

  5. variable = [ ]

  6. for i in range(0,12):

  7. if a[i]<=20: #setting the threshold as 20%

  8. variable.append(variables[i])

2. 低方差滤波(Low Variance Filter)

如果我们有一个数据集,其中某列的数值基本一致,也就是它的方差非常低,那么这个变量还有价值吗?和上一种方法的思路一致,我们通常认为低方差变量携带的信息量也很少,所以可以把它直接删除。

放到实践中,就是先计算所有变量的方差大小,然后删去其中最小的几个。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方差与数据范围相关的,因此在采用该方法前需要对数据做归一化处理。

放在示例中,我们先估算缺失值:

 
  1. train['Item_Weight'].fillna(train['Item_Weight'].median, inplace=True)

  2. train['Outlet_Size'].fillna(train['Outlet_Size'].mode()[0], inplace=True)

检查缺失值是否已经被填充:

 
  1. train.isnull().sum()/len(train)*100

4674cf27993aa99c09e6c08d0636726fc303b193

再计算所有数值变量的方差:

 
  1. train.var()

2621e7796e37d122b2c371c0e713964dca4e4996

如上图所示,和其他变量相比,Item_Visibility的方差非常小,因此可以把它直接删除。

 
  1. umeric = train[['Item_Weight', 'Item_Visibility', 'Item_MRP', 'Outlet_Establishment_Year']]

  2. var = numeric.var()

  3. numeric = numeric.columns

  4. variable = [ ]

  5. for i in range(0,len(var)):

  6. if var[i]>=10: # 将阈值设置为10%

  7. variable.append(numeric[i+1])

以上代码帮我们列出了方差大于10的所有变量。

3. 高相关滤波(High Correlation filter)

如果两个变量之间是高度相关的,这意味着它们具有相似的趋势并且可能携带类似的信息。同理,这类变量的存在会降低某些模型的性能(例如线性和逻辑回归模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计算独立数值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如果相关系数超过某个阈值,就删除其中一个变量。

作为一般准则,我们应该保留那些与目标变量显示相当或高相关性的变量。

首先,删除因变量(ItemOutletSales),并将剩余的变量保存在新的数据列(df)中。

 
  1. df=train.drop('Item_Outlet_Sales', 1)

  2. df.corr()

17edaf43f9c13659ee485aae9d957988952f8996

如上表所示,示例数据集中不存在高相关变量,但通常情况下,如果一对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大于0.5-0.6,那就应该考虑是否要删除一列了。

4.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随机森林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特征选择算法,它会自动计算各个特征的重要性,所以无需单独编程。这有助于我们选择较小的特征子集。

在开始降维前,我们先把数据转换成数字格式,因为随机森林只接受数字输入。同时,ID这个变量虽然是数字,但它目前并不重要,所以可以删去。

 
  1.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Regressor

  2. df=df.drop(['Item_Identifier', 'Outlet_Identifier'], axis=1)

  3. model = RandomForestRegressor(random_state=1, max_depth=10)

  4. df=pd.get_dummies(df)

  5. model.fit(df,train.Item_Outlet_Sales)

拟合模型后,根据特征的重要性绘制成图:

 
  1. features = df.columns

  2. importances = model.feature_importances_

  3. indices = np.argsort(importances[0:9]) # top 10 features

  4. plt.title('Feature Importances')

  5. plt.barh(range(len(indices)), importances[indices], color='b', align='center')

  6. plt.yticks(range(len(indices)), [features[i] for i in indices])

  7. plt.xlabel('Relative Importance')

  8. plt.show()

00119b491fdaf5ecd1ffb910b3698b1f3b0fd2ca

基于上图,我们可以手动选择最顶层的特征来减少数据集中的维度。如果你用的是sklearn,可以直接使用SelectFromModel,它根据权重的重要性选择特征。

 
  1.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SelectFromModel

  2. feature = SelectFromModel(model)

  3. Fit = feature.fit_transform(df, train.Item_Outlet_Sales)

5. 反向特征消除(Backward Feature Elimination)

以下是反向特征消除的主要步骤:

●  先获取数据集中的全部n个变量,然后用它们训练一个模型。
●  计算模型的性能。
●  在删除每个变量(n次)后计算模型的性能,即我们每次都去掉一个变量,用剩余的n-1个变量训练模型。
●  确定对模型性能影响最小的变量,把它删除。
●  重复此过程,直到不再能删除任何变量。

在构建线性回归或Logistic回归模型时,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1.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inearRegression

  2.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RFE

  3.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4. lreg = LinearRegression()

  5. rfe = RFE(lreg, 10)

  6. rfe = rfe.fit_transform(df, train.Item_Outlet_Sales)

我们需要指定算法和要选择的特征数量,然后返回反向特征消除输出的变量列表。此外,rfe.ranking_可以用来检查变量排名。

6. 前向特征选择(Forward Feature Selection)

前向特征选择其实就是反向特征消除的相反过程,即找到能改善模型性能的最佳特征,而不是删除弱影响特征。它背后的思路如下所述:

●  选择一个特征,用每个特征训练模型n次,得到n个模型。
●  选择模型性能最佳的变量作为初始变量。
●  每次添加一个变量继续训练,重复上一过程,最后保留性能提升最大的变量。
●  一直添加,一直筛选,直到模型性能不再有明显提高。
 
  1.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f_regression

  2. ffs = f_regression(df,train.Item_Outlet_Sales )

上述代码会返回一个数组,其中包括变量F值和每个F对应的p值。在这里,我们选择F值大于10的变量:

 
  1. variable = [ ]

  2. for i in range(0,len(df.columns)-1):

  3. if ffs[0][i] >=10:

  4. variable.append(df.columns[i])

[注]:前向特征选择和反向特征消除耗时较久,计算成本也都很高,所以只适用于输入变量较少的数据集。

到目前为止,我们介绍的6种方法都能很好地解决示例的商场销售预测问题,因为这个数据集本身输入变量不多。在下文中,为了展示多变量数据集的降维方法,我们将把数据集改成Fashion MNIST,它共有70,000张图像,其中训练集60,000张,测试集10,000张。我们的目标是训练一个能分类各类服装配饰的模型。

数据集2:Fashion MNIST

7.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因子分析是一种常见的统计方法,它能从多个变量中提取共性因子,并得到最优解。假设我们有两个变量:收入和教育。它们可能是高度相关的,因为总体来看,学历高的人一般收入也更高,反之亦然。所以它们可能存在一个潜在的共性因子,比如“能力”。

在因子分析中,我们将变量按其相关性分组,即特定组内所有变量的相关性较高,组间变量的相关性较低。我们把每个组称为一个因子,它是多个变量的组合。和原始数据集的变量相比,这些因子在数量上更少,但携带的信息基本一致。

 
  1. import pandas as pd

  2. import numpy as np

  3. from glob import glob

  4. import cv2

  5. images = [cv2.imread(file) for file in glob('train/*.png')]

[注]:你必须使用train文件夹的路径替换glob函数内的路径。

现在我们先把这些图像转换为numpy数组格式,以便执行数学运算并绘制图像。

 
  1. images = np.array(images)

  2. images.shape

返回:(60000, 28, 28, 3)

如上所示,这是一个三维数组,但我们的目标是把它转成一维,因为后续只接受一维输入。所以我们还得展平图像:

 
  1. image = []

  2. for i in range(0,60000):

  3. img = images[i].flatten()

  4. image.append(img)

  5. image = np.array(image)

创建一个数据框,其中包含每个像素的像素值,以及它们对应的标签:

 
  1. train = pd.read_csv("train.csv") # Give the complete path of your train.csv file

  2. feat_cols = [ 'pixel'+str(i) for i in range(image.shape[1]) ]

  3. df = pd.DataFrame(image,columns=feat_cols)

  4. df['label'] = train['label']

用因子分析分解数据集:

 
  1. from sklearn.decomposition import FactorAnalysis

  2. FA = FactorAnalysis(n_components = 3).fit_transform(df[feat_cols].values)

这里,n_components将决定转换数据中的因子数量。转换完成后,可视化结果:

 
  1. %matplotlib inline

  2.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3. plt.figure(figsize=(12,8))

  4. plt.title('Factor Analysis Components')

  5. plt.scatter(FA[:,0], FA[:,1])

  6. plt.scatter(FA[:,1], FA[:,2])

  7. plt.scatter(FA[:,2],FA[:,0])


004a7bbd31d8b29bb16509d468da6bb55472dc06

在上图中,x轴和y轴表示分解因子的值,虽然共性因子是潜在的,很难被观察到,但我们已经成功降维。

8. 主成分分析(PCA)

如果说因子分析是假设存在一系列潜在因子,能反映变量携带的信息,那PCA就是通过正交变换将原始的n维数据集变换到一个新的被称做主成分的数据集中,即从现有的大量变量中提取一组新的变量。下面是关于PCA的一些要点:

●  主成分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
●  第一个主成分具有最大的方差值。
●  第二主成分试图解释数据集中的剩余方差,并且与第一主成分不相关(正交)。
●  第三主成分试图解释前两个主成分等没有解释的方差。

再进一步降维前,我们先随机绘制数据集中的某些图:

 
  1. rndperm = np.random.permutation(df.shape[0])

  2. plt.gray()

  3. fig = plt.figure(figsize=(20,10))

  4. for i in range(0,15):

  5. ax = fig.add_subplot(3,5,i+1)

  6. ax.matshow(df.loc[rndperm[i],feat_cols].values.reshape((28,28*3)).astype(float))

8c58a5aab0390ae9a7a62776dadec3444204a749

实现PCA:

 
  1. from sklearn.decomposition import PCA

  2. pca = PCA(n_components=4)

  3. pca_result = pca.fit_transform(df[feat_cols].values)

其中n_components将决定转换数据中的主成分。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四个主成分解释了多少方差:

 
  1. plt.plot(range(4), pca.explained_variance_ratio_)

  2. plt.plot(range(4), np.cumsum(pca.explained_variance_ratio_))

  3. plt.title("Component-wise and Cumulative Explained Variance")

d9b43aadb005625cb8420e86670d2ef7580a73bb

在上图中,蓝线表示分量解释的方差,而橙线表示累积解释的方差。我们只用四个成分就解释了数据集中约60%的方差。

9. 独立分量分析(ICA)

独立分量分析(ICA)基于信息理论,是最广泛使用的降维技术之一。PCA和ICA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PCA寻找不相关的因素,而ICA寻找独立因素。

如果两个变量不相关,它们之间就没有线性关系。如果它们是独立的,它们就不依赖于其他变量。例如,一个人的年龄和他吃了什么/看了什么电视无关。

该算法假设给定变量是一些未知潜在变量的线性混合。它还假设这些潜在变量是相互独立的,即它们不依赖于其他变量,因此它们被称为观察数据的独立分量。

下图是ICA和PCA的一个直观比较:

fa65ecfce0e0db50a09adb8f0ed337e0eba4844b

(a)PCA,(b)ICA

PCA的等式是x = Wχ。

这里,

●  x是观察结果
●  W是混合矩阵
●  χ是来源或独立成分

现在我们必须找到一个非混合矩阵,使成分尽可能独立。而测试成分独立性最常用的方法是非高斯性:

●  根据中心极限定理(Central Limit Theorem),多个独立随机变量混合之后会趋向于正态分布(高斯分布)。
18093d4ff12e92d80aaa2f544ff07ae650ed45bc
●  因此,我们可以寻找所有独立分量中能最大化峰度的分量。
●  一旦峰度被最大化,整个分布会呈现非高斯分布,我们也能得到独立分量。
3b574829f1d30a18dbd1fe980115ca3cba72a43b

在Python中实现ICA:

 
  1. from sklearn.decomposition import FastICA

  2. ICA = FastICA(n_components=3, random_state=12)

  3. X=ICA.fit_transform(df[feat_cols].values)

10. IOSMAP

代码:

 
  1. from sklearn import manifold

  2. trans_data = manifold.Isomap(n_neighbors=5, n_components=3, n_jobs=-1).fit_transform(df[feat_cols][:6000].values)

使用的参数:

●  n_neighbors:决定每个点的相邻点数
●  n_components:决定流形的坐标数
●  n_jobs = -1:使用所有可用的CPU核心

可视化:

 
  1. plt.figure(figsize=(12,8))

  2. plt.title('Decomposition using ISOMAP')

  3. plt.scatter(trans_data[:,0], trans_data[:,1])

  4. plt.scatter(trans_data[:,1], trans_data[:,2])

  5. plt.scatter(trans_data[:,2], trans_data[:,0])

f6da2e684593b0cc66405adf896d8b240369a5bb

11. t-SNE

代码:

 
  1. from sklearn.manifold import TSNE

  2. tsne = TSNE(n_components=3, n_iter=300).fit_transform(df[feat_cols][:6000].values)

可视化:

 
  1. plt.figure(figsize=(12,8))

  2. plt.title('t-SNE components')

  3. plt.scatter(tsne[:,0], tsne[:,1])

  4. plt.scatter(tsne[:,1], tsne[:,2])

  5. plt.scatter(tsne[:,2], tsne[:,0])

4a231a4f2f737a20260777d3949dcfb33805aa62

12. UMAP

代码:

 
  1. import umap

  2. umap_data = umap.UMAP(n_neighbors=5, min_dist=0.3, n_components=3).fit_transform(df[feat_cols][:6000].values)

这里,

●  n_neighbors:确定相邻点的数量。
●  min_dist:控制允许嵌入的紧密程度,较大的值可确保嵌入点的分布更均匀。

可视化:

 
  1. plt.figure(figsize=(12,8))

  2. plt.title('Decomposition using UMAP')

  3. plt.scatter(umap_data[:,0], umap_data[:,1])

  4. plt.scatter(umap_data[:,1], umap_data[:,2])

  5. plt.scatter(umap_data[:,2], umap_data[:,0])


946d584d9c20a85dda1ac1820e5f28bfbb4f7519
总结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介绍了12种降维方法,考虑到篇幅,我们没有仔细介绍后三种方法的原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资料查阅,因为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足够写一篇专门介绍的长文。本节会对这12种方法做一个总结,简要介绍它们的优点和缺点。

f56b4091a84136c14609926f455fd2fd1da7e4c2

● 缺失值比率 :如果数据集的缺失值太多,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减少变量数。
● 低方差滤波 :这个方法可以从数据集中识别和删除常量变量,方差小的变量对目标变量影响不大,所以可以放心删去。
● 高相关滤波 :具有高相关性的一对变量会增加数据集中的多重共线性,所以用这种方法删去其中一个是有必要的。
● 随机森林 :这是最常用的降维方法之一,它会明确算出数据集中每个特征的重要性。
● 前向特征选择 反向特征消除 :这两种方法耗时较久,计算成本也都很高,所以只适用于输入变量较少的数据集。
● 因子分析 :这种方法适合数据集中存在高度相关的变量集的情况。
● PCA :这是处理线性数据最广泛使用的技术之一。
● ICA :我们可以用ICA将数据转换为独立的分量,使用更少的分量来描述数据。
● ISOMAP :适合非线性数据处理。
● t-SNE :也适合非线性数据处理,相较上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可视化更直接。

● UMAP:适用于高维数据,与t-SNE相比,这种方法速度更快。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8-09-3

本文作者:PULKIT SHARMA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

原文链接:https://yq.aliyun.com/articles/634389
关注公众号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文章二维码

扫描即可查看该文章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