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互联网架构与关键技术报告》发布
近日,在第四届中国IPv6创新发展大会"互联网新质发展论坛"上,华为数据通信业务规划首席张磊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银联、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中国移动研究院、中国电信研究院、中国联通研究院、NIDA医疗行业委员会,以及ANP开源社区共同发布《智能体互联网架构与关键技术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标志着中国在智能体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制定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从协议到架构:ANP开源社区参与定义产业共识
作为全球首个开源智能体通信协议的发起者,ANP开源社区此次作为8家联合发布机构之一,与华为、三大运营商、中国银联等产业巨头并肩,共同参与了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业报告的制定。这不仅是对ANP开源社区在智能体协议领域技术贡献的认可,更体现了开源社区在推动产业标准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自2024年6月发布首个版本以来,ANP协议一直致力于解决智能体在开放互联网环境中的三大核心挑战:智能体身份、智能体发现、智能体描述。ANP社区提出的三层架构设计(身份与加密通信层、元协议层、应用协议层)与本次报告提出的"四层协同开放架构"理念高度契合,为智能体互联网的技术实现提供了重要参考。
百亿智能体时代呼唤网络革新
报告指出,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基础模型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催生了具备感知、理解、规划、执行乃至协同能力的自主性智能实体——智能体(Agent)。预计到2030年,全球个人AI智能体数量将接近百亿,加上物联网设备智能化、工业机器人及自动驾驶汽车等具身智能,一个由百亿甚至千亿智能实体构成的庞大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浮现。
智能体通信标志着从中心化、静态、人驱的交互范式,向分布式、动态、自主的协同范式演进。报告指出,智能体网络通信在四个关键维度带来深刻变革:
- 架构转型:"去中心化"带来"平权化",从以平台为中心转向更依赖生态性的开放架构
- 协议升级:从"标准接口"到"情境-语义感知",智能体协议(如MCP、A2A、ANP等)呈现多样性,需要实现智能体协议层和连接层协议的协同保障
- 行为跃迁:从"被动响应"到"主动策略",通信发起者从"人"转变为"智能体"本身
- 安全重塑:从"边界防御"到"内生信任",安全机制必须内嵌于通信流程之中
这些变化与ANP开源社区一直强调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智能体互联网需要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所有智能体间的互联互通;需要提供AI原生接口,而非让AI模仿人类操作;需要利用AI实现智能体间的自动组织和自动协商。
四层架构定义智能体互联网
报告将智能体互联网定义为:一种以高度自主的AI智能体为核心交互主体的新型互联网范式与社会化协作的基础设施。它通过标准化的互操作协议与开放架构,将分散的软硬实例化智能体、数据、工具与服务连接成一个开放、易扩展、安全的智能系统,目标是构建未来100B量级的智能体协作通信基础设施。
为实现这一愿景,报告从"寻址与发现、交互与协议、身份与安全、效率与保障"四个根本问题出发,提出了物理、连接、管控、应用四层协同开放架构:
智能体物理网络层:AI原生的基础设施
提供高效、可靠与确定性传输能力,支持大带宽、零丢包、低时延抖动。关键业务端到端确定性时延不超过50ms,单向抖动不超过50μs,丢包率低于10^(-6)。通过APN6(应用感知网络)和SRv6等技术实现应用自适应与网络层协同,并提供端到端的安全与可信路径。
智能体连接层:万智互联的神经网络
通过智能体网关(Agent Gateway)实现智能体注册与能力发现、智能意图路由。在百万智能体互联场景下,智能体网关寻址准确率达到99%以上,单次寻址任务时延<50ms。这一层实现了从"基于地址的路由"到"基于能力的路由"的根本性转变。
智能体管控层:去中心化的信任与治理
建立基于去中心化身份(DID)和可验证凭证(VC)的身份认证体系,实施零信任安全与动态授权机制,并通过全球治理与策略控制确保智能体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可追溯性。跨域数据泄露概率≤0.01%,未授权访问阻断率≥99%。
智能体应用层:赋能万千智能服务
将底层的抽象AI能力转化为具体、可用的服务与应用,实现从"连接信息"到"连接智能"的质的飞跃,推动从"软件即服务"向"智能即服务"的范式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特别强调了**"去中心化身份认证"和"能力发现"**这两个核心技术点,这正是ANP协议的技术优势所在。ANP基于W3C DID(去中心化标识符)规范构建的身份认证方案,以及基于语义网技术的智能体能力描述机制,为报告中提出的架构设计提供了可落地的技术路径。
典型应用场景:从家庭到行业的全面覆盖
报告详细阐述了智能体互联网在多个典型场景中的应用价值,展示了这一新型基础设施的广阔前景:
智慧家庭场景
未来智慧家庭将由多个高度专业化的AI智能体组成复杂生态系统,包括个人助手、家庭管家、具身人形机器人、具身机器狗、安防智能体、健康智能体、运动智能体、教育智能体等。这些智能体通过家庭边缘的智能体网关实现协同,完成从智能唤醒、健康监测、用餐互动到出行准备的全流程自动化服务。家庭网络将从面向"人"接入互联网,演进为支持多异构智能体实时通信协同的新型网络。
行业场景
以金融行业的资金流水核查业务为例,报告展示了智能体如何通过银联智能体业务网关,实现保荐机构智能体与各银行智能体之间的安全、高效协作。智能体网关提供统一接入、智能通信、身份认证(KYC/KYA)、数据安全和权限控制等核心能力,解决了传统模式下接口不统一、协议不一致、穿透管理困难等痛点。
智慧生产场景
制造工厂通过主Agent、知识库、多个数智员工Agent(生单Agent、设备Agent、分析Agent等)的协同,实现从订单生成、设备管理到决策优化的全流程智能化。Agent网关提供管控策略下发、大模型代理访问、网络带宽保障等能力,确保生产任务的高效完成。
网络智能体化场景
报告特别关注了网络自身的智能体化演进。通过网络建设AI Agent、网络变更AI Agent、网络故障AI Agent、网络优化AI Agent等,实现IP自动驾驶网络的L4+级自智运营,推动网络从"哑管道"升级为"智能基础设施"。
开源社区推动产业生态共建
此次报告的发布,标志着智能体互联网从技术探索阶段进入产业共识阶段。报告在发展倡议中明确提出三大方向:
- 推动产业生态的全面协同:智能体互联网需要产业上下游、科研机构以及政策制定者紧密协同
- 加速核心技术的标准化:从应用层通信协议到网络架构,都需要标准制定来牵引产业发展
- 持续进行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和网络科学的深度交叉融合,探索IT和CT一体化发展方向
作为参与制定的唯一开源社区代表,ANP开源社区将继续秉承开放、中立、非盈利的理念,与产业界共同推动智能体协议的标准化和落地应用。此前,ANP开源社区已在W3C牵头成立"AI Agent Protocol社区组",华为、谷歌、字节跳动、蚂蚁集团、中国移动、北京大学、MIT、法国IMT、维也纳大学等国内外顶级企业和研究机构积极参与。社区拥有200多名开发者、1600+社群成员,形成了活跃的开源技术社区。
从协议到网络:构建AI原生的数字基础设施
报告的发布不仅是对智能体互联网架构的系统阐述,更是对未来网络发展方向的明确指引。智能体互联网并非要颠覆现有互联网,而是以IPv6+为基石,在其之上构建一个全新的智能叠加层和基础设施,深度融合6G、软件定义网络(SDN)、边缘计算等前沿网络技术。
正如ANP开源社区一直倡导的理念:我们需要构建一个AI原生的数据网络,让智能体能够以其最擅长的方式(即通过协议和API直接处理信息)与数字世界互动。这个网络将彻底打破平台、厂商、形态和地域带来的异构壁垒,使得任何一个被授权的智能体,都能像今天我们访问一个网页一样,无缝、安全地发现并调用另一个智能体的能力。
ANP开源社区相信,通过产学研各界的共同努力,一个开放、安全、高效的智能体互联网必将成为现实,为AI驱动的数智新时代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
关于ANP开源社区
ANP(Agent Network Protocol)开源社区成立于2024年,致力于推动智能体网络协议的标准化和开源实现。ANP协议是全球首个开源智能体通信协议,旨在成为"Agentic Web时代的HTTP",为数十亿智能体构建开放、安全、高效的协作网络。社区秉承开放、中立、非盈利理念,欢迎全球开发者、研究机构和企业参与贡献。
了解更多:
- ANP官网:https://agentnetworkprotocol.com
- W3C AI Agent Protocol社区组:https://www.w3.org/community/agentprotocol/
- GitHub:https://github.com/agent-network-protoco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