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看几纳米制程?小心被文字游戏忽悠
上个月月末,英特尔进行了“工艺与封装路线”在线直播,同时对工艺路线图进行了更新,原10ESF改名Intel 7,原7nm改名Intel 4,7SF改名Intel 3, 5nm GAA改名Intel 20A。看起来好像和以前没啥变化,就是终于可以不用10nm+++来调侃英特尔的制程了,看起来简单明晰了不少,但细看之下,是不是有种不对劲的感觉?明明还是10nm的实际节点,怎么突然就叫Intel 7了?
事实上,Intel不是第一个这么做的,而且很大程度上来讲,Intel几乎是主流芯片制造商里动作最慢的一批,而屏幕前的你们,实际上已经被忽悠很久了。
即便你不知道CPU的完整工艺,也一定听说过“刻蚀”“光刻”这样的名词,作为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最直接体现工艺先进程度的技术,光刻主要是对半导体晶片表面的掩蔽物(如二氧化硅)进行开孔,以便进行杂质的定域扩散的一种加工技术,而且也是最能直接体现工艺先进程度的技术,而光刻技术的分辨率是指光刻系统能分辨和加工的最小尺寸,决定了硅片上形成符合质量规范要求的最小特征图形尺寸。
而我们平日里最关心的纳米制程,用在不同的半导体元件上,又有不同的含义。对CPU来说,一般指晶体管中的最小栅极线宽。因为栅极线宽越小,那么单个晶体管的尺寸就越小,CPU die也会越小,意味着在相同的die面积下可以集成更多的晶体管,性能自然是蹭蹭地往上涨。另一方面,由于栅极线宽变小,相应地工作电压也会变低,CPU的功耗也会随之降,而频率则会上升,这也就是我们平时听的最多的几句话:“xx纳米制程,性能提升xx%,功耗降低xx%,频率提升xx%”。
但就这几年的情况来看,芯片制造商们的境地,似乎也能用一个流行词来概括:内卷。
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个纳米制程。就算你对各大厂的技术细节不太了解,也一定听过Intel 14nm+++++的传说,从Skylake到Kaby Lake,一直磨蹭到第十代酷睿,居然还在打磨14nm工艺,简直是匠心届的传奇,以至于外界一度传出了“Intel 10纳米工艺难产”之类的传言,但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
当然没有了。事实上真要说起来,Intel其实还挺冤的,因为他的老对头们台积电、三星的工艺数字,其实是经过“修饰”的,线宽仅仅代表工艺节点,但要衡量工艺的好坏,栅极间距、鳍片间距、最小金属间距以及逻辑单元高度都有关系。
以Intel 10nm工艺(现Intel 7)为例,其逻辑晶体管密度为100.8MTrfm�O,即每平方毫米1亿晶体管,而且实际节点也是规规整整的10nm,相比之下,三星的10nm实际节点是13.9,台积电则是12.9,逻辑晶体管密度更是被吊打,三星只有51.8,台积电稍好一些,但也只有60.3。
而顺着这条线索看下去,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拿台积电说,其7nm的实际节点是10.5nm,5nm的实际节点是7.7nm,3nm的实际节点则约为4.5nm,这里不谈论台积电的制程加强版,仅以初次公布制程和工艺信息时披露的消息为准。
如果你还对IBM有印象,那你也应该知道,IBM在不久之前对外公布了全球首个2nm工艺制造技术,它采用纳米片堆叠的晶体管(GAA晶体管),与7nm的技术相比,预计将带来45%的性能提升或75%的能耗降低,而比起当前最尖端的5nm芯片,2nm芯片的体积更小、速度更快。
虽然理论上看,IBM的2nm芯片每平方毫米有大约3.33亿个晶体管,但现如今的IBM,早已没有了自己的晶圆业务及技术、专利,还要面临新节点成本攀升的情况,如此看来,这个2nm,在现如今的情况下,也只是个吉祥物而已了。
看到这里,相信你也明白,目前半导体制程所谓的7nm、5nm早就偏离了最初的范畴,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线宽,此前的老实人Intel,也是迫于市场压力,不得已跟上了“潮流”,更新了自己的工艺制程路线图叫法。
而且,根据目前国外的一些爆料,12代的酷睿移动处理器很有可能迎来一次史诗级突破,毕竟有着11代酷睿在移动端的优良表现,极大程度上印证了Intel 10ESF工艺的扎实进步。但如果你问我买哪个,我肯定会告诉你,谁性价比高就买谁啦!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2021年企业应如何做好网络安全建设
新的信息技术不断出现,互联网带给我们工作和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新的安全风险和威胁。近日,“特斯拉监控摄像头被黑客入侵”、“美国3万多个组织的电子邮件服务器被黑客入侵”、“网络安全公司Qualys被勒索软件攻击”等网络安全事件频频爆出,业务对于信息化的依赖性催生信息安全问题的复杂化, 使得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过去的2020年,全球不幸被新冠疫情笼罩,在家办公成为了那一年的常态,远程办公使得人们可能会因为依赖个人电脑和家庭网络而遭受更多攻击,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由此显现。2021已是新的一年,当下信息安全问题还是会被忽视,认为只要业务系统正常运行,网络安全建设做与不做,都无关重要。殊不知,风险是动态变化的,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业务安全。 在网络安全建设的过程中,有哪些“拦路虎”阻碍了进程? 一是企业对网络安全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员工对于网络安全方面的认识层面过浅,意识不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二是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组织员工针对网络安全方面的学习活动少。三是网络安全意识淡薄,缺乏相关的信息安全保护意识,企业针对这方面的培训缺少行动力,致使员工容易上钩钓鱼邮件、随意使用U...
-
下一篇
真枪实弹!Redis 「冷备」让您睡个安稳觉zZ
大家好,我是悟空呀。 Redis 的 RDB 持久化方案,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只是持久化了一个 RDB 文件,不足以应付生产级别的事故。 通常的方案就是对 RDB 进行多个备份,今天带大家来真枪实弹操作下 RDB 的冷备,以及通过 RDB 进行数据恢复。学会了这招,今晚可以好好睡觉了吗? 企业级冷备方案 Redis RDB 持久化是非常适合做企业级的冷备方案的,这里的冷备可以理解为将已生成的文件拷贝到其他机器或者云服务器上。 RDB 适合做冷备的原因如下: RDB 文件生成后,改变的频率低,除非频繁触发检查点导致重新生成。 RDB 是 Redis 内存快照,比 AOF 日志恢复速度快。 RDB 的生成策略可以自行配置,而且可以配置多项,可以根据系统的使用场景和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备份方案 1、用 Linux 自带的 crontab 命令执行定时任务,调用数据备份脚本。 2、每小时备份一份一次当前最新的 RDB 快照文件到指定目录,只保留最近 48 小时的备份。 3、每天备份一份当前最新的 RDB 快照文件到指定目录,只保留最近一个月的 备份。 4、每天晚上将备份文...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文章二维码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 MySQL数据库在高并发下的优化方案
- SpringBoot2配置默认Tomcat设置,开启更多高级功能
- Springboot2将连接池hikari替换为druid,体验最强大的数据库连接池
- SpringBoot2整合MyBatis,连接MySql数据库做增删改查操作
- CentOS8,CentOS7,CentOS6编译安装Redis5.0.7
- Docker使用Oracle官方镜像安装(12C,18C,19C)
- SpringBoot2初体验,简单认识spring boot2并且搭建基础工程
- Dcoker安装(在线仓库),最新的服务器搭配容器使用
- MySQL8.0.19开启GTID主从同步CentOS8
- SpringBoot2编写第一个Controller,响应你的http请求并返回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