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通讯:IDC行业发展迅速 模块化备受青睐
近年来,国内IDC市场高热不退,各地兴建数据中心的积极性更是势头良好。众所周知,中兴通讯在数据中心领域发力许久,除了一些集装箱产品以及MiniDC产品被业界津津乐道之外,还沉淀了大数据中心,以及被称为“亚洲第一个T4的国家数据中心”的海外孟加拉中心,成绩显著。
中兴通讯全球云IDC总架构师陈沛对企业网D1net记者表示:“中兴通讯产品链非常广,从通讯到IT,这是不容忽视的优势。在专业方面,尤其是模块产品,解决了IDC传统缺乏灵活性、扩展性等诸多问题,我们的产品不断更新迭代,从早期IDC1.0、IDC2.0,到最初IT模块化甚至到终端化模块,全部是工厂预制化,并且把IT模块延伸到外部的智能模块、制电模块等,颠覆性解决IDC的问题,交付效果理想,不断受到业主和业界广泛关注,中兴通讯秉承诚信原则,一直以来都保证交付效果,以客户为中心。”
(图:中兴通讯全球云IDC总架构师陈沛)
“模块化”成新焦点
如今“模块”被广泛关注,模块可以有更多的空间,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在整个IT通讯领域都可以应用,在万物互联的世界逐渐升级为重要工具,所以“MDC+”引发了业界的无数想象。
陈沛表示:传统数据中心具有施工周期长、能耗高等特点,大型数据中心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工现场施工,这样,数据中心需要解决施工进度和质量问题,通过采用模块化方式,实现工厂预制,现场采用模块化拼装的方工解决现场大量施工难题;另外一个问题是解决投资问题,按照传统做法,投资资金必须一步到位,而模块化数据中心建设可以分批投资、按期交付。对于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专家分析的着眼点还是绿色、节能;模块化;高密。
面对开放,中兴通讯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设想。数据中心的开放需要按照标准方法实施,产业才能不断健康、良性发展。“针对‘MDC+’和开放平台,模块方式有很多空间可以想象和探讨,IDC开放的政策也是秉承MICT的战略方案,在虚拟化、智能、万物互联的概念引导下,IDC或成为重要的容器。但作为MICT的重要容器,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开放实现标准,进而推动整条产业链健康发展。”
“一种架构不同场景”定点个性化
从微模块出发,中兴通讯在产品结构设计上非常用心。“我们的日量、发货量非常多,一年有好几百套微模块发货量,由此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其中包括如何让设备使用中经久耐用、现场安装简化,很多细节上比别人做得好很多,另外在材料、工艺、方案设计上都会考虑更多,采用更优质的选择。除此之外,我们是全产品线公司,涉及通讯、IT、能源等众多方面,怎么把这些产品打通、结合,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需要着重思考的。在IDC管理上,包括设备管理、能效管理、资源管理、运维管理等我们能提供很多实用的工具,保证用的过程中非常方便、便捷,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细节、设计、方案、实施、运营、维护上,我们的产品都让客户感到满意。”陈沛补充道。
中兴通讯始终遵循“一种架构不同场景”的落脚点。模块化在室内应用普遍,有土建筑而且大规模数据中心都会有模块化需求;另外的场景主要推出集装箱和MiniDC方案:集装箱主要是有些地方不具备土地条件,而且是移动性的需求;MiniDC主要面向企业的分支机构,把机构里的配电、空调、机柜、服务器以及存储、网络集成到一个机柜里,日常办公的问题全部解决了。现实看来,为了解决小分支机构用人成本高的问题,MiniDC一插电就能用。这样通过“MiniDC+集装箱+微模块”三种方案结合的方式把客户留住,其中微模块是主产品,另外两种作为配合方案,成效显著。
谈及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两大客户群体,陈沛认为,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都是非常重要的客户,尊重需求并给予最好的解决方案和产品才是最关键的。谈及客户群的差异性区别,“互联网公司在标准上、方案上更加激进一些,好的技术以及有效的节能手段会大胆使用,其实主要归功于互联网架构大部分是分布式架构;相比之下通讯公司以高可靠性、高性能为主,通讯网络架构和互联网架构造成通讯运营商的需求和互联网需求的差异,这是所在。如今运营商的业务也在向前发展,通讯网络和互联网也在融合,我们也顺应形势做相关产品研发。”陈沛总结道。
“可靠性”仍关键 发展空间不容小觑
首先,数据中心建设需要将可靠性放在第一位,然后再考虑节能和成本等问题,并应选出最为匹配客户需求的方案。其次,数据中心建设可靠性工作从设计开始,如果设计规划工作没有做好,那么后续运营、维护将面临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三,在数据中心架构方面,其中硬件适度冗余,软件采用分布式架构。最后是现场管理问题,如现场运维管理、运维人材的培养、管理制度及日常的防灾演练预演等。
伴随着海量数据的爆发,我们已进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云计算和物联网时代。高度集约与设备能耗、海量IDC运营与落后于自动化、安全与快速弹性部署等之间的矛盾都将成为未来数据中心的挑战。
中兴在IDC核心产品创新方面一直坚持自研,不仅为用户提供全模块化产品方案,还在能源、软件、网络上投入了大量研发力量,能够实现基础设施模块化、资源虚拟化、网络弹性化、管理自动化等数据中心需求。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ARM和英特尔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处理器史话》之十四 在使用方面,ARM指令的格式也要比Intel的复杂些。一般说来,一条ARM指令有如下的形式: {S}[Rd],[Rn],[Rm],其中: {S}:加上这个后缀的指令会更新cpsr寄存器; [Rd]:目的寄存器; [Rn]/[Rm]:源寄存器。 一般来说,ARM指令有3个操作数,其中Rm寄存器在执行指令前可以进入桶形移位器进行移位操作,而Rn则会直接进入ALU单元。如果一条ARM指令只有2个操作数,那么源寄存器按照Rm来处理。例如,一条加法指令: addr0,r1,#1 就会把r1+1的结果存放到r0中。 在熟悉了基本的汇编格式后,读者就可以自行去查询基本的ARM汇编指令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ARM中比较有特色部分——Load-Store指令结构,由于ARMCPU并不直接处理内存中的数据,这个指令体系就担起了在寄存器和内存之间交换数据的重要媒介。 ARM的访存采用的都是LOAD-STORE结构,虽然它要比x86的内存访问机制复杂一些,但是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把每条指令的执行时间都平均化,有助于高效的流水线的实现,采用这种结构也就同时意味着指令都要在寄存器间进行操作...
- 下一篇
JAVA性能测试初体验
序言:做自动化测试的时候,一直没想过要去做性能,等到现在做性能的时候,才明白这本身就是一个必须都要经历的过程,就像编程一样,编写小型软件的时候,我们不用过多关注架构和性能,但是等成长到一定时候,就会需要关注软件的可复用性(这是由开发成本决定,这点可以在软件架构上去改善,常说的自动化框架也是为了增强脚本的可复用性和可维护性)、性能瓶颈(这是由系统资源成本决定,空间和时间的调配)、可测试行(这能大大提高测试人员的测试效率,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开发提供一种测试的接口来方便测试人员进行测试)、可部署性(利用make、ant或者maven,能够大大提高软件发布效率,这也是持续集成中的一种手段)等,因此,测试中的发展其实可以有很多的,不仅关注测试手段,还要关注如何在更多的途径上提高测试效率。下面是对本次性能测试项目至今的一些简单总结,欢迎指正。 一、性能测试项目的背景 性能测试缘起于产品存在大量背景数据时,程序响应时间过慢,而且在特定的情况下有可能会造成一些数据上报丢失,所以需要定位。 产品为C/S架构,采用的协议是snmp协议,运行在jvm上。 二、性能测试的策略 1、测试目的的确定 1)系统监控,...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文章二维码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 CentOS6,CentOS7官方镜像安装Oracle11G
- CentOS7,8上快速安装Gitea,搭建Git服务器
- SpringBoot2整合Thymeleaf,官方推荐html解决方案
- MySQL8.0.19开启GTID主从同步CentOS8
- SpringBoot2更换Tomcat为Jetty,小型站点的福音
- Red5直播服务器,属于Java语言的直播服务器
- CentOS6,7,8上安装Nginx,支持https2.0的开启
- CentOS8,CentOS7,CentOS6编译安装Redis5.0.7
- Jdk安装(Linux,MacOS,Windows),包含三大操作系统的最全安装
- SpringBoot2整合MyBatis,连接MySql数据库做增删改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