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详情

Bun 1.3 正式发布

日期:2025-10-14点击:17

2025年10月10日,高性能 JavaScript 运行时 Bun 发布了 1.3 版本。这是 Bun 项目迄今为止最重大的版本更新,标志着 Bun 从单纯的运行时工具演变为一个功能完备的全栈 JavaScript 开发平台。

从运行时到全栈平台的跨越

Bun 1.3 的核心突破在于将前端开发能力深度整合进运行时。据官方介绍,此次更新新增了对前端开发的一级支持,开发者现在可以直接运行 HTML 文件,无需额外配置即可启动一个功能完整的开发服务器。

bun ./**/*.html

执行上述命令后,Bun 会自动识别项目中的 HTML 文件并启动开发服务器,包括热模块替换(HMR)、React Fast Refresh 等现代前端开发必备功能。这种「开箱即用」的设计理念贯穿整个 1.3 版本。

值得注意的是,Bun 的开发服务器并非简单的静态文件服务器,而是集成了原生的 JavaScript、CSS 和 HTML 转译与打包能力。这意味着开发者可以在同一个进程中同时处理前后端代码,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开发中前后端端口分离导致的 CORS 跨域问题。

内置数据库客户端:性能与便利的平衡

数据库访问是后端开发的核心需求。Bun 1.3 将内置数据库支持从单一的 PostgreSQL 扩展到 MySQL、MariaDB 和 SQLite,并提供了统一的 Bun.SQL API。这一设计大幅降低了项目的依赖复杂度,同时带来显著的性能提升。

import { sql, SQL } from "bun";

// 使用统一 API 连接不同数据库
const postgres = new SQL("postgres://localhost/mydb");
const mysql = new SQL("mysql://localhost/mydb");
const sqlite = new SQL("sqlite://data.db");

// 自动从环境变量读取连接信息
const seniorAge = 65;
const seniorUsers = await sql`
  SELECT name, age FROM users
  WHERE age >= ${seniorAge}
`;

虽然现有的 npm 包如 postgresmysql2 在 Bun 中已有不错的性能表现,但原生实现带来的优势不容小觑。官方数据显示,内置客户端在某些场景下性能提升可达数倍。

新版本还新增了 Redis 客户端支持,官方基准测试显示其性能是流行的 ioredis 库的 7.9 倍以上。对于需要缓存和消息队列的应用场景,这一改进意义重大。

Redis 性能对比

路由系统:简化全栈应用架构

Bun 1.3 为 Bun.serve() 引入了内置路由系统,支持参数化路由和通配符,让开发者能够在同一服务中优雅地处理前端页面和后端 API。

import { serve, sql } from "bun";
import App from "./myReactSPA.html";

serve({
  port: 3000,
  routes: {
    "/*": App,
    
    "/api/users": {
      GET: async () => Response.json(await sql`SELECT * FROM users LIMIT 10`),
      POST: async (req) => {
        const { name, email } = await req.json();
        const [user] = await sql`
          INSERT INTO users ${sql({ name, email })}
          RETURNING *;
        `;
        return Response.json(user);
      },
    },
    
    "/api/users/:id": async (req) => {
      const { id } = req.params;
      const [user] = await sql`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id = ${id} LIMIT 1`;
      if (!user) return new Response("User not found", { status: 404 });
      return Response.json(user);
    },
  },
});

这种设计让全栈应用的部署变得极为简单。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Bun 的打包器现在支持将前后端代码打包成单一的可执行文件:

bun build --compile ./index.html --outfile myapp

生成的可执行文件可以在任何地方运行,无需安装 Node.js 或其他依赖,这对于微服务部署和边缘计算场景具有重要价值。

Cookie 管理:告别第三方库

Web 应用中的 Cookie 处理一直是个痛点。开发者要么选择单一功能的 tough-cookie 库,要么被迫引入 Express、Elysia 等完整框架。Bun 1.3 提供了原生的 Cookie API,采用类似 Map 的接口设计:

import { serve, randomUUIDv7 } from "bun";

serve({
  routes: {
    "/api/users/sign-in": (request) => {
      request.cookies.set("sessionId", randomUUIDv7(), {
        httpOnly: true,
        sameSite: "strict",
      });
      return new Response("Signed in");
    },
    "/api/users/sign-out": (request) => {
      request.cookies.delete("sessionId");
      return new Response("Signed out");
    },
  },
});

这个 API 的巧妙之处在于零性能开销的延迟解析——只有在实际访问 request.cookies 时才会解析请求头中的 Cookie,避免了不必要的计算。

包管理器的重大革新

Bun 的包管理器在 1.3 版本中获得了多项企业级特性。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隔离安装模式成为工作空间的默认行为。这一改变解决了大型 monorepo 项目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包的幽灵依赖(phantom dependencies)。

在传统的提升安装模式下,所有依赖都平铺在根目录的 node_modules 中,包可能意外访问到未在 package.json 中声明的依赖。隔离模式确保每个包只能访问其明确声明的依赖,提高了构建的可预测性和可靠性。

依赖目录 (Catalogs) 功能为 monorepo 中的版本管理提供了优雅的解决方案:

{
  "name": "monorepo",
  "workspaces": ["packages/*"],
  "catalog": {
    "react": "^18.0.0",
    "typescript": "^5.0.0"
  }
}

工作空间包可以通过 "react": "catalog:" 引用目录中的版本,实现集中式版本管理。这一设计借鉴了 pnpm 的成功经验,但整合得更加自然。

新增的安全扫描 API 让企业能够在安装阶段拦截恶意包。Bun 团队与 Socket 安全公司合作,推出了官方安全扫描器 @socketsecurity/bun-security-scanner。开发者也可以基于公开的 API 编写自定义扫描器,满足特定的安全合规需求。

[install.security]
scanner = "@socketsecurity/bun-security-scanner"

最小发布时间限制功能则提供了对供应链攻击的防护:

[install]
minimumReleaseAge = 604800  # 7天

这项配置要求包必须发布至少指定时间后才允许安装,给社区留出时间识别潜在的恶意包。

交互式更新命令 bun update --interactive 让依赖升级变得可控:

bun update --interactive

开发者可以逐个选择要更新的包,而不是一次性升级所有依赖,从而更好地控制潜在的破坏性变更。

测试框架的成熟化

Bun 的测试运行器在 1.3 版本中获得了与 VS Code Test Explorer 的深度集成。开发者可以直接在编辑器侧边栏查看测试列表,一键运行或调试单个测试,内联查看错误信息。这种开发体验与 Jest + VS Code Jest 扩展相当,但得益于 Bun 的性能优势,测试执行速度更快。

并发测试支持的加入让 I/O 密集型测试套件的运行时间大幅缩短:

import { test } from "bun:test";

test.concurrent("fetch user 1", async () => {
  const res = await fetch("https://api.example.com/users/1");
  expect(res.status).toBe(200);
});

describe.concurrent("server tests", () => {
  test("sends a request to server 1", async () => {
    const response = await fetch("https://example.com/server-1");
    expect(response.status).toBe(200);
  });
});

默认情况下,最多 20 个测试会并发运行,这个数字可以通过 --max-concurrency 标志调整。对于需要保持串行执行的测试,可以使用 test.serial 修饰符。

类型测试功能 expectTypeOf() 的引入是另一个亮点。开发者现在可以在单元测试中直接验证 TypeScript 类型:

import { expectTypeOf, test } from "bun:test";

test("types are correct", () => {
  expectTypeOf<string>().toEqualTypeOf<string>();
  expectTypeOf({ foo: 1 }).toHaveProperty("foo");
  expectTypeOf<Promise<number>>().resolves.toBeNumber();
});

这些类型断言可以通过 bunx tsc --noEmit 在 CI 流程中验证,将类型安全检查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Node.js 兼容性的持续推进

Bun 1.3 在每次提交时运行 Node.js 测试套件中额外的 800 个测试用例。官方数据显示,N-API 测试通过率已达 98% 以上,timers 模块通过率达到 98.4%。

node:vm 模块的全面支持是本次更新的重要成果。这个模块常用于代码沙箱、插件系统等高级场景,其实现难度较大。Bun 1.3 不仅支持基础的 vm.Script,还实现了 vm.SourceTextModulevm.SyntheticModule 等高级 API,并支持字节码缓存以提升编译性能。

import vm from "node:vm";

const script = new vm.Script('console.log("Hello from VM")');
script.runInThisContext();

node:test 模块的初步支持让使用 Node.js 原生测试框架的项目能够在 Bun 上运行,这对于生态系统的兼容性意义重大。

加密性能的提升令人瞩目。DiffieHellman 和 Cipheriv/Decipheriv 的速度提升了约 400 倍,scrypt 提升了 6 倍。这些改进通过将关键路径用原生 C++ 重写实现,大幅降低了密码学操作的开销。

Web 标准与现代 API

Bun 1.3 新增了对多项 Web 标准的支持。YAML 原生支持让配置文件处理变得简单:

import { YAML } from "bun";

const obj = YAML.parse("key: value");
const yaml = YAML.stringify({ key: "value" }, 0, 2);

// 直接导入 YAML 文件
import config from "./config.yaml";

官方实现的 YAML 解析器目前通过了官方测试套件的 90% 用例,性能表现优异。

WebSocket 压缩功能的自动协商是另一个实用特性。当连接支持 permessage-deflate 时,Bun 会自动启用压缩,对于 JSON 等结构化数据,压缩率可达 60-80%,显著减少带宽消耗。

Zstandard 压缩的全面支持包括 fetch() 的自动解压和手动压缩 API:

import { zstdCompress, zstdDecompress } from "bun";

const compressed = await zstdCompress("Hello, world!");
const decompressed = await zstdDecompress(compressed);

DisposableStackAsyncDisposableStack 的实现体现了 Bun 对 TC39 提案的快速跟进。这些 API 与 usingawait using 声明配合,提供了优雅的资源管理机制。

性能优化:细节见真章

Bun 1.3 的性能优化遍布各个层面。空闲 CPU 占用的降低源于对垃圾回收调度的优化,在没有进行中的请求时,Bun.serve 的计时器不再活跃。JavaScript 内存占用降低 10-30% (Next.js 应用降低 28%,Elysia 降低 11%) 归功于更智能的 GC 计时器调度。

I/O 线程池的优化让 macOS 上的 Bun.build 快了 60%。Express 性能提升 9%,Fastify 提升 5.4%,这些改进来自对 node:http 模块的持续优化。

postMessage 的性能提升尤为惊人——字符串传递快了 500 倍,简单对象快了 240 倍。这通过避免对安全共享的字符串进行序列化实现,同时减少了约 22 倍的峰值内存使用。

// 在 Worker 间传递大型 JSON 字符串现在快了 500 倍
const response = await fetch("https://api.example.com/data");
const json = await response.text();
postMessage(json);

启动时间减少了 1ms,内存占用减少了 3MB,这些看似微小的优化累积起来,对用户体验产生显著影响。

开发者体验的精心打磨

Bun 1.3 在开发者体验上的改进同样值得称道。TypeScript 默认配置改为 "module": "Preserve",保留模块语法的原始形态,更符合 Bun 作为原生 ES 模块运行时的定位。

console.log() 的深度控制让调试大型对象变得可控:

bun --console-depth=5 ./app.ts
[console]
depth = 5

BUN_OPTIONS 环境变量提供了设置默认 CLI 参数的便捷方式:

export BUN_OPTIONS="--watch --hot"
bun run ./app.ts
# 等同于: bun --watch --hot run ./app.ts

bunx --package 标志让运行二进制文件与包名不一致的包变得简单:

bunx --package=@typescript-eslint/parser eslint ./src

新增的 bun why 命令清晰地展示依赖链,解答「为什么这个包会出现在我的项目中」:

bun why tailwindcss

这些看似细小的改进,体现了 Bun 团队对开发者日常工作流程的深刻理解。

打包器与构建系统的增强

Bun 的打包器在 1.3 版本中获得了跨平台编译能力。开发者现在可以在任何平台上为 Windows、macOS 和 Linux 构建可执行文件:

bun build --compile --target=linux-x64 ./app.ts --outfile myapp-linux
bun build --compile --target=darwin-arm64 ./app.ts --outfile myapp-macos
bun build --compile --target=windows-x64 ./app.ts --outfile myapp.exe

Windows 可执行文件元数据的支持让企业应用的打包更加专业:

bun build --compile --target=windows-x64 \\
  --title="My App" \\
  --publisher="My Company" \\
  --version="1.0.0" \\
  ./app.ts

代码签名支持(Windows 的 Authenticode 和 macOS 的 codesign)确保了发布的可执行文件可以通过操作系统的安全验证。

压缩器变得更加智能,能够移除未使用的函数和类名,优化 new Object()new Array() 等表达式,消除无用的 try...catch...finally 块。这些优化让生产构建的体积进一步缩小。

安全性的持续关注

Bun 1.3 引入了 Bun.secrets API,利用操作系统的原生凭据存储(macOS 的 Keychain、Linux 的 libsecret、Windows 的 Credential Manager):

import { secrets } from "bun";

await secrets.set({
  service: "my-app",
  name: "api-key",
  value: "secret-value",
});

const key = await secrets.get({
  service: "my-app",
  name: "api-key",
});

凭据在静态时被加密,与环境变量分离存储,提供了更高的安全保障。

Bun.CSRF 模块为跨站请求伪造防护提供了原生支持:

import { CSRF } from "bun";

const secret = "your-secret-key";
const token = CSRF.generate({ secret, encoding: "hex", expiresIn: 60 * 1000 });
const isValid = CSRF.verify(token, { secret });

这些安全特性的内置化降低了开发者的心智负担,让安全最佳实践更容易落地。

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展望

Bun 1.3 的发布标志着该项目从「快速运行时」向「完整开发平台」的战略转型。Midjourney 等知名公司已在生产环境中使用 Bun 进行前端开发,这证明了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官方提到,每个提交都会运行大量的 Node.js 测试套件,表明 Bun 团队对兼容性的重视。对 pnpm.lockyarn.lock 的迁移支持,让团队可以无痛试用 Bun,而无需说服所有成员同时升级工具链。

不过,1.3 版本也带来了一些破坏性变更。Bun.serve() 的 TypeScript 类型被重构,WebSocket 数据定义方式发生变化;SQL 客户端现在强制使用标签模板语法;测试过滤器在没有匹配用例时会报错而非静默成功。这些变更虽然可能给现有项目带来迁移成本,但从长远看有利于 API 的一致性和可维护性。

数据说话:性能对比

根据官方提供的基准测试数据:

  • Redis 客户端: 比 ioredis 快 7.9 倍以上
  • postMessage 字符串: 速度提升 500 倍,内存减少 22 倍
  • postMessage 对象: 速度提升 240 倍
  • DiffieHellman: 约快 400 倍
  • Cipheriv/Decipheriv: 约快 400 倍
  • scrypt: 快 6 倍
  • AbortSignal.timeout: 快 40 倍
  • Headers 操作: 快 2 倍
  • Bun.build on macOS: 快 60%
  • Express: 快 9%
  • Fastify: 快 5.4%

这些数据展示了 Bun 在性能上的持续领先优势。

社区反响与未来规划

Bun 1.3 的发布在社区引发了热烈讨论。开发者们尤其关注全栈开发能力的提升和包管理器的企业级特性。Socket 公司 CTO Ahmad Nassri 对安全扫描 API 的评价颇具代表性:「Bun 团队行动迅速,在包管理器层面保护开发者。开放安全扫描 API,让 Socket 这样的工具能够在安装过程中提供实时威胁检测。这是让开源开发默认更安全的重要一步。」

官方表示,1.3 系列将持续关注全栈应用开发体验的提升。Redis 集群、流式处理和 Lua 脚本支持已在规划中。WebAssembly 流式编译的实现,以及对更多 TC39 提案的支持,也在进行中。

Bun 的快速迭代和对社区反馈的积极响应,让人对其未来发展充满期待。从一个「更快的 Node.js」到一个「完整的 JavaScript 平台」,Bun 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原文链接:https://www.oschina.net/news/377329/bun-v1-3
关注公众号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文章二维码

扫描即可查看该文章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