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D中的扫地僧(TDT技术开发团队),都在扫什么?
在产品领域,有一个业界达成共识的核心规律:任何市面上的产品都有其完整的生命周期,通常包含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因此在很多实施IPD的企业中,他们的产品研发并不只局限在短期业务里,也不会只聚焦能带来当前利润增长的产品。这类企业更加注重多条业务线并行,放长线 ,钓大鱼。
一般来讲,在重新审视自身产品战略时,企业常借助波士顿矩阵(明星产品、现金牛产品、问题产品、瘦狗产品)做系统化布局:
- 对明星产品要强化优势、巩固市场份额;
- 对问题产品要探索突破方向、降低不确定性;
- 对现金牛产品要优化效率、稳定利润贡献;
- 对瘦狗产品要收缩规模,逐步退出市场。
而要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离不开对"技术"的提前规划,这就需要IPD体系中特殊的"扫地僧"——TDT(技术开发团队)来发挥作用。
一、TDT(技术开发团队)都有些什么特性?
TDT团队本质是在IPD中更好地用技术驱动业务,因此从组建到实际开发,都有不同的严格要求。
1.跨职能属性,避免技术脱离实际
很多企业推行在IPD初期,会习惯让研发部门的专家临时组成TDT,但这种方式往往会陷入技术先进但落地难的困境:研发团队埋头搞出的技术,可能市场不需要、生产造不了、成本降不下。
而真正能发挥价值的TDT,必须是跨职能团队。当开发一款产品的核心技术时,市场成员会提醒技术实现出来是否太复杂,财务成员会关注技术成本,制造成员会考虑关键件是否适配现有生产线,采购成员在意元器件是否需要替代方案等等。
这些来自不同部门的视角,才能让技术从一开始就朝着"能落地、能量产、能赚钱"的方向走。
2.高质量管控,避免技术无法落地
技术开发不是做出原型就完事儿的。如果技术没经过生产体系验证,一旦交给产品团队批量生产,很可能在生产线上暴露出大问题。
TDT对技术质量的要求,甚至比产品开发更高。因为它要确保交付的技术能经得起大批量生产的考验:从开发初期就联合制造、PQA部门制定质量标准,开发中反复做小试、中试验证,最后还要通过生产体系的终极测试,只有所有环节都达标,才能移交给PDT(产品开发团队),让PDT能把技术集成到产品里推向市场。 这种严要求,是在帮企业解决技术落地总翻车的风险。
3.支撑产品战略,让各产品线有技术可用
刚才我们提及的波士顿矩阵中的各类产品,实际上都离不开TDT的技术支撑:
- 明星产品需要新技术迭代来维持竞争力;
- 问题产品需要技术验证来明确可行性;
- 现金牛产品需要技术优化来降低成本;
- 而瘦狗产品,则需要TDT团队拆解其可用的技术模块,优化后整合到新开发中,避免资源浪费...... 可以说,TDT团队是产品战略实现的基本保证。
二、TDT(技术开发团队)怎样才能当好扫地僧?
作为IPD中的"扫地僧",TDT看似不直接参与前端产品的市场推广,实际上是在背后默默扫除影响产品长远发展的各类技术障碍。
首先要扫技术断层,填补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技术空白。比如在产品导入期,提前攻克核心功能的技术瓶颈;在成熟期,研发降本增效的技术方案;在衰退期,探索技术迭代方向,为产品转型或新业务线铺垫基础。
其次要扫短期思维盲区,储备跨生命周期的前瞻技术。TDT不能只盯着当前产品的技术需求,更要针对多条产品线布局未来技术规划。
最后要扫重复浪费,整合多业务线的共性技术资源。在企业多条业务线并行的情况下,不同产品可能存在相似的技术需求,此时TDT需要统一开发这类共性技术,既避免各业务线重复造轮子,又能保证技术标准的一致性,后续维护和升级也更高效。
其实在TDT的技术开发,也有一套和小IPD相似的标准流程,从概念到移交环环相扣:
- 在概念阶段,要明确技术开发的目标和需求;
- 在计划阶段,制定详细方案,分配资源,签订PDCP合同锁定开发周期、成本、质量标准等目标,还要通过评审确保方案具备可行性;
- 到了开发阶段,不仅要做技术攻坚,还需要制造、PQA提前介入,避免后期返工;
- 最后是移交阶段:需要先通过生产体系的批量试产验证,确保良品率、成本都达标后,再整理好技术文档等完整的交付件,才算完成技术移交。
最重要的是,在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评审点,没通过评审就不能进入下一阶段。这套流程的核心目标很明确:确保交给PDT的技术是拿来即用的成熟品。
这种技术驱动业务的特性,也是为了保证产品研发流程不会因为技术卡壳而停摆。
因此对推行IPD的企业来说,将TDT真正落地,才能让自身的产品研发守住技术底气。假若企业能通过TDT将技术规划深嵌入产品战略,从被动应对当前需求转向主动预判未来方向,才算真正吃透了什么叫做"放长线,钓大鱼"。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合理选择任务调度的路由策略,可以帮助降本 50%
作者:黄晓萌(学仁) 概述 有许多的业务场景需要用到短周期的任务,比如: 订单异步处理:每分钟扫描超时未支付的订单进行订单处理。 风险监控:每分钟扫描metrics指标,发现异常进行报警。 数据同步:每天晚上同步库存、门店信息。 任务调度系统负责管理这些短周期的任务,通过用户设置的调度时间,周期性的把任务分发给执行器执行。每次任务要分发给哪个执行器执行,就是由路由策略决定的。 不同任务处理不同的业务逻辑,有些执行时间长,有些执行时间短,有些消耗资源多,有些消耗资源少。如果选择的路由策略不合适,可能会导致集群中执行器负载分配不平均,资源利用率上不去,成本上升,甚至产生稳定性故障。 轮询(Round Robin) 轮询(Round Robin)路由策略是一种简单且常见的负载均衡方法,其核心原理是按照顺序将请求或任务依次分发到后端节点上,从而确保任务的平均分布,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在某一节点上。具体实现方式通常是维护一个计数器,记录当前分配的节点索引。分发请求时,该索引递增并对节点总数取模,从而实现循环分配。在任务调度系统中,分为任务级别轮询和应用级别轮询。 任务级别轮询 代表产品是XXLJOB...
-
下一篇
强化学习的“GPT-3 时刻”即将到来
编者按: 强化学习能否像 GPT-3 改变自然语言处理那样,通过大规模扩展实现质的飞跃?为什么强化学习至今仍困在"先预训练,再微调"的传统模式中?为什么即使是最先进的 RL 模型,一旦脱离训练环境就变得如此脆弱? 无论是自动驾驶、机器人控制,还是复杂系统优化,我们都需要能够快速适应新任务、具备真正泛化能力的智能体。然而当前的 RL 模型就像是"高分低能"的应试选手 ------ 在熟悉的测试环境中表现优异,但面对真实世界的复杂性时却束手无策。 本文提出了 replication training 范式,为强化学习的规模化扩展指明了全新方向。作者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游戏环境或仿真场景,而是大胆提议让 AI 复制现有的软件产品。它利用了互联网上丰富的软件资源,提供了客观明确的评估标准,同时训练了 AI 在长周期项目中保持稳定输出的能力。 作者 | Matthew Barnett, Tamay Besiroglu, Ege Erdil 编译 | 岳扬 GPT-3 证明了,仅仅通过扩大语言模型的规模,就能带来强大的、task-agnostic(译者注:模型不依赖特定任务的设计或微调,就能处理多种不...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文章二维码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 Mario游戏-低调大师作品
- SpringBoot2整合MyBatis,连接MySql数据库做增删改查操作
- SpringBoot2初体验,简单认识spring boot2并且搭建基础工程
- MySQL数据库在高并发下的优化方案
- SpringBoot2整合Thymeleaf,官方推荐html解决方案
- CentOS7,8上快速安装Gitea,搭建Git服务器
- SpringBoot2整合Redis,开启缓存,提高访问速度
- MySQL8.0.19开启GTID主从同步CentOS8
- SpringBoot2编写第一个Controller,响应你的http请求并返回结果
- Springboot2将连接池hikari替换为druid,体验最强大的数据库连接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