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研发的不可能三角:更好更快更便宜
用最少的投入、最快的速度,打造出最优质的产品——这是理想。
在产品研发中,速度、质量与成本不可能同时达到最优状态——这是现实。
如何在这看似无解的困局中寻找破局之道?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产品研发中的“不可能三角”。
“不可能三角”的概念源自项目管理流域,但放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也完全适用。
先看“快”
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快意味着抢占先机。
今年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自春节期间DeepSeek推出后(甚至这段时间还可以再往前推),各大出版社为了先一步抢占人工智能的书籍出版市场,开始“抢”作者、“抢”主题、“抢”新鲜度和讨论度,原本的出版计划纷纷为AI题材类的书籍让路。
这种对速度的极致追求,本质上是为了让产品更快地比竞争对手铺向市场。
再看“好”
好产品的定义是什么?
也许是好看,也许是好用,也许是服务好、宣传好或是质量好。
像苹果公司,他们的产品在设计上追求极致的简约与美感,在用户体验上注重细节打磨,每一个交互环节都经过反复推敲。
为了实现这些高标准,苹果投入了大量资源,从全球招募顶尖设计人才,到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每一步都伴随着高昂的成本。但也正是这些投入,让苹果产品拥有了高溢价能力,收获全球消费者的青睐,还塑造了强大的品牌形象。
再说“便宜”
谈到产品研发的成本,零零总总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软件产品的研发包括技术与工具成本、运维成本、人力成本、人才培养成本等,硬件行业要在此基础上再加上零部件成本、生产成本等。
一些手机品牌会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采用性价比高的零部件,同时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以此降低产品成本。这样能够以亲民的价格推出产品,迅速打开中低端市场。
而这种“便宜”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有效增大利润空间。
像IPD集成产品开发提倡的“不要重复造轮子”,就强调可以通过CBB(公用构建模块)建设,以“搭积木”的方式快速构建产品框架。这样既能提升质量,又能缩短研发周期,实现公共组件的高效复用,从技术层面降低成本。
然而,当我们试图将快、好、省这三个要素同时实现时,矛盾便凸显出来:
- 想要快速推出成本低的产品,往往难以保证产品质量;
- 追求又好又便宜的产品,研发周期必然拉长,无法满足快速上市的需求;
- 找到优秀的人才能够提升研发速度和产品质量,但随之而来的是高额的工资支出……
那如何做好三者的平衡?
在IPD(集成产品开发)体系中,“快(交付速度)、好(产品质量)、便宜(成本控制)” 是产品研发追求的核心目标,但它们并非直接对应单一环节,而是贯穿于IPD的全流程,并通过多个环节的协同设计来实现。
1.快: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其核心是通过流程优化、并行开发和高效决策,减少研发中的等待和重复工作。
在IPD体系中,强调:
- 通过市场洞察(如 MM 流程)精准定义需求,避免后期需求变更导致的返工;
- 在开发阶段,打破传统串行开发模式,在设计阶段同步启动采购、测试、生产准备等工作,缩短各环节衔接时间;
- 在技术预研与平台化开发中,注重提前储备核心技术、构建产品平台CBB,使新产品开发可复用已有模块,减少重复设计;
- 在评审中,通过阶段性评审(如概念评审、计划评审)快速淘汰劣质项目,避免资源浪费在无价值的研发上。
2. 好:提升产品质量
其核心是在设计阶段嵌入质量要求,并非依赖后期测试修补。
IPD体系强调通过用户需求收集、分析和转化,确保产品设计满足真实需求,从源头减少质量隐患;同时通过技术评审,提前发现设计缺陷。
3. 便宜:控制产品成本
其核心是在设计阶段优化成本结构。
IPD讲究将新产品开发当作投资行为来看,因此在市场分析初期,就会考虑产品的维护成本、售后成本等,结合市场定价策略和目标成本,在计划中做好明确的成本控制;在设计阶段,也会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维修难度,减少后期服务开支。
不过,在实际工作中,要想实现绝对的平衡是不太可能的,但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在面对“不可能三角”时,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消费电子行业,“快”几乎成为生存的铁律。像手机市场每年迭代数代新品,各大品牌都深谙“先发制人”的道理。为了抢在竞争对手前发布搭载最新芯片的机型,厂商往往选择优先保障研发速度。
当然,消费电子行业同样不敢忽视“好”,因为一旦产品质量出现严重问题,就会对品牌造成毁灭性打击,就像最近各类品牌商召回充电宝的事件,所以即便求快,也会在成本可控范围内维持较高的质量标准。
互联网产品则讲究“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微信在上线初期,几乎每周都有功能更新。为了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和市场变化,团队会优先保证功能的快速开发与上线,通过 A/B 测试等方式,收集用户反馈后迅速优化迭代。
在成本方面,互联网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只要服务器能够承载,新增用户并不会带来显著的成本增加,所以互联网企业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和用户增长上,提升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所以在“不可能三角”中,成本反而成为相对灵活的变量。
事实上,产品研发的“不可能三角”是各大企业都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我们也不能用制造问题时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如何结合自身特性与市场环境,走出差异化的道路,则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产品研发的方法论,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用IPD集成产品开发,打开产品创新的最佳实践!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告别提示词工程,「上下文工程」才是 AI Agent 的核心竞争力
编者按: 什么样的技能才能真正决定 AI 智能体的成败?是更复杂的算法,还是更精妙的提示词?我们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文章,作者的观点是:构建强大 AI 智能体的关键已从"提示词工程"转向"上下文工程"。 文章从"上下文"的广义定义出发,详细拆解了影响 AI 决策的七大关键要素,包括系统指令、用户输入、历史对话、长期记忆、外部检索信息、可用工具及输出结构。通过对比"廉价演示项目"与"神奇智能体"的案例,作者生动展现了上下文质量如何决定 AI 的表现 ------ 真正的差距不在于模型本身,而在于是否提供了恰当的上下文支持。作者进一步提出,上下文工程是一套动态流程,需跨领域协作,以结构化的方式整合业务需求与技术实现,确保 LLM 在正确的时间获得正确的信息与工具。 作者 | Philipp Schmid 编译 | 岳扬 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是一个在人工智能领域逐渐走红的新术语。行业内讨论的焦点正从"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转向一个更广泛、更强大的概念: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托比·卢克(Tobi Lutk...
- 下一篇
美团开源OIBench与CoreCodeBench:揭示大模型编程能力的真实水平
Meituan-M17 团队联合上海交大等机构,分别推出了 OIBench(聚焦高区分度算法题评测)与 CoreCodeBench(聚焦多场景工程级代码基准)两大数据集,旨在揭示大模型编程能力真实水平,这两大数据集已分别在GitHub和Huggingface上进行开源。 当前,大语言模型(LLMs)在编程领域的能力宣称引人瞩目——DeepMind 的 AlphaCode 曾对标人类竞技编程选手,OpenAI 顶尖模型屡被报道通过谷歌面试、挑战 LeetCode 表现不俗。然而,当深入审视这些模型在真实、复杂场景下的表现时,现有评估体系的深层局限性便暴露无遗,形成了显著的“宣传与现实的认知鸿沟”。 一方面,在算法能力评估上,尽管模型在传统基准(如 HumanEval、MBPP)上通过率高达90%,但移植到更高难度的信息学奥赛或 Codeforces Div.2 C 级题目时,顶尖模型的通过率骤降至个位数或不足15%,远逊于人类选手(如ACM校队成员平均70%),动态规划等题型错误率甚至超80%。传统评测集已“饱和”且区分度不足,新引入的高难度题目又面临数据“泄漏”风险和人机对比(Elo)...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文章二维码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 CentOS7设置SWAP分区,小内存服务器的救世主
- CentOS7,CentOS8安装Elasticsearch6.8.6
- SpringBoot2配置默认Tomcat设置,开启更多高级功能
- SpringBoot2整合Thymeleaf,官方推荐html解决方案
- Docker使用Oracle官方镜像安装(12C,18C,19C)
- SpringBoot2编写第一个Controller,响应你的http请求并返回结果
- CentOS7,8上快速安装Gitea,搭建Git服务器
- CentOS8,CentOS7,CentOS6编译安装Redis5.0.7
- CentOS8编译安装MySQL8.0.19
- CentOS6,7,8上安装Nginx,支持https2.0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