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高清监控 有云才能任性
占据安防行业将近半壁江山的视频监控,从模拟化一路走来,经历了数字化,正在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路上奋力前进。安防高清监控响应市场对监控相机清晰度的高要求和完美的用户体验,成为安防行业的弄潮儿。
安防高清监控任性发展遇难题
高清监控的广阔前景自是不必多说,但是伴随高清视频带来的问题也难以避开。
高清视频数据动辄几G甚至是十几G的文件,而且对存储设备的内容、读写性能、可靠性、扩展性等高要求确实给存储商提出巨大挑战。高清监控系统码率大、数据大、可靠性要求高,青睐的存储方案必须并发读写能力高、高效检索海量视频以及智能分析、可靠安全的数据保护以及便捷的空间扩展。选择适合存储方案,对安防高清监控尤为重要。
存储方案现状
目前,市场上出现两种主要方案针对不同监控系统,即节点NVR架构存储、集中式SAN架构存储。节点NVR架构主要面向小型高清监控系统,数量一般在几十路以内,且不同节点视频数据无法共享,但系统集成度高。SAN架构省去存储服务器,将前端监控数据通过录像存储管理模块存储到SAN中,此种存储方式下,前端路数可多至上万,且大幅度提高存储系统的写入和检索速度。
随着安防视频监控分辨率从DV、720P发展而来,4K是正在努力的,8K是要迈向的。视频高分辨率发展带来的问题很明显,集中式SAN架构存储的方式也显得局限,那如此高分辨率的视频监控如何存储?
云存储才是突破口?
云存储萌生于云计算的概念,即通过应用软件将网络中大量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集合并协同工作,统一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访问功能的系统。
只收服务费,成本优势显著。云存储跳出了传统的存储概念,严格来说云存储提供的是服务。使用者使用云存储,并不是使用某一个存储设备,而是使用整个云存储系统带来的一种数据访问服务,而这个系统是一个由许许多多个存储设备和服务器所构成的集合体。使用者无需就存储设备上投资更多,只需投资部分服务费用。
高效智能化存储,满打满算刚刚好。云存储方式将所有的存储资源整合在一起,用户看到的是单一的存储空间。但通过虚拟化技术可以自动重新分配数据,提高了存储空间的利用率。对于安防行业的大体量视频数据来说,高效利用的存储空间带来巨大利好,比如用户需要1G的空间,就只需要租用1G的空间,如后期发展需要空间扩展,只需要提高租用空间。
管理更高校统一,检索更迅速。云存储在提高服务开始就需要有高效安全的管理系统,设备集中监控、集群管理、软硬件的运行监控等都将为云存储打造高效管理,提升服务水准。传统的“目录-子目录”的文件检索方式已经对海量云存储无能为力,而序号文件的新检索或许是新的解决方案。
高系统冗余和安全性,云存储又添一层保障。当在线系统出现故障后,云储存能迅速调用热备机接替服务,在系统故障排除恢复时,服务与数据再回迁。若故障机数据需要调用,可以将故障机的磁盘插入到冷备机中,实现所有数据的立即可用。
云存储的各项优势既满足了安防视频监控的要求,又充分考虑到企业的资金投入和后续需求,在安防高清视频的发展路上似乎开辟一个新天地,让不少安防人为之向往。
总结
对比之下,不难发现云存储的确给安防高清监控存储提供了新思路。但,新思路如何付诸实践?云存储概念渐趋成熟,如若安防监控应用云存储,存在有哪些顾虑?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分割线================================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Dell EMC决定淘汰VxRack Neutrino产品
EMC将淘汰超融合、机架级、横向扩展、一体化的VxRack Neutrino产品。 VxRack Neutrino是在今年二月公布的,这款在大型数据中心的系统之上可以运行云原生应用和大数据分析工作负载。 这款基于VxRack 1000的产品中,存储部分是ScaleIO虚拟SAN存储软件、ECS对象存储软件、以及DSSD全闪存阵列。5月,这款系统被命名为VxRack System with Neutrino Nodes——将会有108个这样的节点,被成为一款预打包的OpenStack系统。 它由P Brick处理节点以及I Brick存储/计算节点(闪存与磁盘存储混合)组成。最小的VxRack系统有4个节点、45个Bricks,108个节点构成了P和I Bricks。另外还有一个VxRack System with DSSD。 7个月后,EMC决定淘汰这个VxRack Neutrino系统。据称,客户希望得到比一款固定的一体化设计更多的灵活性。他们还希望获得Dell EMC之外的支持和培训机会,例如Red Hat。 (来自Dell EMC基础设施解决方案部门工程副总裁Doug Bower...
- 下一篇
性能测试解惑之并发压力
前言:之前一直做的软件质量工作,有过一些经验和一些不太成熟的思路,尽管与现在从事产品运营不同,但无论是内涵还是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无论如何,我都会继续关注产品的质量问题。 上周跟一朋友阐述性能中并发的概念,叽里咕噜一大通,完了兴致勃勃地让她总结一下,她说了一句:感觉你研究的东西太初级,并发这种概念,太简单,没什么好说的。我听了差点没晕倒,估计她也晕了,真是失败。 并发真的这么简单?性能真的如我们所理解的那样? 也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之所以我们去探究这些基本的概念,是因为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问题到最后才发现,根源在于概念没有统一,抑或没有理解,而无论作为研发人员,还是顾问、销售人员,我们除了自己理解,还需要与客户交流沟通,因此,深刻理解并能通俗易懂的表达出来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软件性能的范围比较大,我们将选取几个典型的问题进行探究,相关概念的理解与分析将逐步进行公开。 ● 如何考察性能 这个问题相信很多同事都了然于心了,基本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们也很少接到不懂性能的反馈,但很多人甚至包括客户,都把响应时间或者并发用户作为衡量性能的惟一依据,支持10000并发?性能好!响...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