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别说你还在用“提示词撞大运”的方式让 AI 写代码
如果你还在用“提示词撞大运”的方式让 AI 写代码,那么过去两年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幻觉、返工、技术债会迅速把生产效率拉回原点。
腾讯资深技术产品专家汪晟杰在 GOTC 2025 的演讲分享给出了一张更系统的路线图——把自然语言需求直接变成可执行、可验证、可迭代的“规约”,让 AI 像同事一样持续读懂上下文,而不是只做一次性“代码生成器”。
这场演讲没有推销任何工具,它把两年来从 SpecKit、OpenSpec 到 CodeBuddy 等开源实践踩过的坑,抽象成三段可落地的范式升级:人机协作、上下文协作、规约协作。
开发者先学会用 Markdown 写“意图说明书”,再让模型在 constitution→specify→plan→tasks→implement 的闭环里自主决策;技术管理者则拿到一条可度量的效能路径——规范即代码,文档即单测,需求变更直接 diff 规约,而不是通宵返工。
演讲里还公开了主流模型与 IDE 正在共同收敛的“AI 指令层”事实标准:从 AGENTS.md、Claude Code Skills 到 GitHub Copilot Instructions,规约文件已经像 CI 脚本一样成为仓库默认资产。
换句话说,未来评审重点不再是“这段代码谁写的”,而是“这段意图有没有被规约精准表达”。
如果你关心如何把 AI 从“结对编程的副驾驶”升级为“可自治的贡献者”,这份 PPT 提供了经过两万多个开源项目验证的脚本、 checklist 与 Fast-Path 工作流,足以让团队在一周内跑通“需求–规约–代码–验收”的完整循环,而把加班留给模型自己去“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