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安全管控如何实现事前预防?
大家好,我是陈哥。
我前几天看了FortiGuard Labs发布的《2025年全球威胁趋势报告》,里面写道:全球范围内利用系统漏洞发起的攻击已累计超970亿次。其中,亚太地区占比达到42%,依旧是全球网络安全风险最高的区域。
过去,代码安全防护总要等到开发快收尾时才介入。那时候开发周期长,这种模式还行得通。但现在项目的迭代速度大大加快,完成周期短到以周甚至天来计算,传统模式早就跟不上趟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全左移”的理念慢慢兴起。而这一理念的落地,离不开对代码质量安全管控逻辑的重新梳理。
质量安全管控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系统性措施规避风险,而非单纯应对已发生的问题。实现事前预防,需要从流程优化、技术应用等多维度构建防控体系,形成全链条的风险拦截机制。
一、明确的编码规范
在我之前写过的文章 《老板:你来弄个团队代码提交规范》中详细写了禅道的编码规范、测试规范以及提交规范。
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直接去看,这里就不赘述了。
一旦这些规范形成落地的文档,就能从根上减少因为习惯不一样带来的质量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规范一明确,新人上手也能少走不少弯路,团队协作效率也上来。在遇到问题需要回溯的时候,排查起来也比较省事。
二、技术工具的深度应用
尝试在开发阶段嵌入自动化检测工具,可实现风险的实时拦截。
举个例子, 禅道DevOps平台扫描功能的扫描计划整合了关联代码库、扫描分支、扫描范围、扫描方案以及触发器等要素,能按照预设策略对代码进行扫描。
通过扫描计划,我们就可以针对不同项目特性定制扫描任务,及时发现代码中的缺陷、安全隐患等问题,保障代码质量,降低项目风险,确保项目在开发、维护等各阶段的代码都符合质量要求。
此外,静态代码分析工具也应该与开发环境集成,在开发者编写代码时提供实时反馈,如 IDE 插件可在输入违规代码时及时标红并提示修正方案。
这些工具的应用突破了人工检查的局限性,实现了风险识别的常态化和高效化。
三、刚性的研发流程规范
很多流程规范停留在倡导层面,并没有落地到执行层面。一旦流程变成了表面功夫,就形同虚设。我们团队前段时间刚刚开始实行研发流程规范3.0版,根据一些真实的研发问题重新调整的规范。
想和大家简单分享一下技术设计这个问题。
不少团队出问题,往往是技术设计太随意。很多团队都是将技术设计交给开发,让开发在迭代时顺带着做了,结果大多是敷衍了事,给后续开发、测试和系统优化埋了不少雷。
禅道所采取的办法就是:把技术设计从迭代里单独拎出来,硬性要求提前做。
迭代启动前,专门留三天给技术团队做设计。当然,这三天并不是额外加的,是我们在研发流程调整出来的。
我们要注意:我们得找些老员工当设计牵头人,免得责任不清、没人担事;设计方案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必须进行集体评审。《禅道研发流程规范 3.0》里也写清了各部门的设计和评审负责人,谁的事谁扛。
这么一套操作下来,技术设计就从模糊的、靠自觉的活儿,变成了有明确时间、有负责人、有评审、有宣讲的事情,从根上保证了方案质量,这就给整个迭代打了好基础。
再说一下计划会的变化。
传统定义的计划会一般都是产品经理一个人说,信息可能出现传不透的问题。
现在,禅道计划会采取了验证的方式,确保信息能够传递并实现闭环:
第一步,技术设计讲解。就像前面说的,牵头人先把方案讲清楚,让团队对“怎么干”有共识。
第二步,开发反讲需求。需求分到人后,不急着动手,先让开发自己讲讲对需求的理解,确保没跑偏。
第三步,测试把核心用例落地。开发讲完后就轮到测试了,得把需求落到具体测试点上,比如要测什么、任务怎么拆。
这样,单向的需求灌输变成了开发、测试、产品之间的多轮互动确认,大大减少了因为理解偏差导致的后期返工。
看似前期多花了点时间,其实给整个迭代省了不少事。
完整版研发流程规范可备注【流程3.0】获得
代码质量安全的事前预防,本质上是通过标准化、工具化、流程化的管理,将风险控制在开发过程的早期阶段。
它需要技术工具与人工管控相结合,规则约束与能力提升相呼应,最终形成“预防为主、全程拦截”的管控模式。
只有将事前预防的理念贯穿于编码、测试、评审的每个环节,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代码质量安全水平,为系统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希望我的分享可以帮助到你,也欢迎给我留言与我讨论。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Cloudflare 推出实时语音 AI 平台:Realtime Agents
Cloudflare 宣布推出实时语音 AI 平台(Cloudflare Realtime Agents),正式进军低延迟对话式 AI 领域。该平台依托 Cloudflare 全球 330 多个节点的边缘网络,为开发者提供构建语音交互应用的完整解决方案。 新平台的核心组件包括 Realtime Agents(语音 AI 管道编排运行时)、WebRTC 音频传输支持、Workers AI 的 WebSocket 实时推理 以及 Deepgram 的语音识别/合成模型。通过这些功能,开发者可快速搭建自然流畅的语音代理应用。 下面的示例代码展示了如何创建一个继承自 RealtimeAgent 的 JavaScript 类,以进行以下操作: 创建 WebRTC 会话 管道编排(如:Deepgram STT → 自定义文本处理 Handler → ElevenLabs TTS) 支持会议参与者加入/离开的事件处理 这让开发者几乎不需管理底层基础设施,就可快速构建个性化语音代理应用。 export class MyAgent extends RealtimeAgent<Env> {...
-
下一篇
Kafka vs RabbitMQ vs RocketMQ vs Pulsar:四大开源消息中间件全面对比
消息中间件应用广泛,Kafka、RabbitMQ 、RocketMQ 和 Pulsar 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 从数据迁移同步行业来看,Kafka 用户占了大多数,因为在大数据生态中,其是核心组件之一。RocketMQ 在国内也比较流行,主要应用在在线业务场景,这和它的技术特性和发展路径紧密相关。相比之下,RabbitMQ 和 Pulsar 的使用量在国内相对少些。 那么,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本文将从架构设计、性能表现、可扩展性、可靠性 4 个角度进行对比,以呈现一个相对客观的产品状态。 架构设计 Kafka Kafka 采用分布式日志存储架构。Producer 将消息写入 Broker,Broker 将消息存储在分区日志中,Consumer 从分区中顺序拉取数据。ZooKeeper 管理集群元数据。 RabbitMQ RabbitMQ 基于 AMQP 协议。Producer 将消息发送到 Exchange,再由 Exchange 根据路由规则将消息投递到不同 Queue,最终由 Consumer 消费。其路由模式(direct/topic/fanout/header...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文章二维码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 MySQL8.0.19开启GTID主从同步CentOS8
- Springboot2将连接池hikari替换为druid,体验最强大的数据库连接池
- CentOS8编译安装MySQL8.0.19
- SpringBoot2整合Redis,开启缓存,提高访问速度
- Windows10,CentOS7,CentOS8安装MongoDB4.0.16
- MySQL数据库在高并发下的优化方案
- Red5直播服务器,属于Java语言的直播服务器
- SpringBoot2全家桶,快速入门学习开发网站教程
- SpringBoot2初体验,简单认识spring boot2并且搭建基础工程
- Dcoker安装(在线仓库),最新的服务器搭配容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