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企业扎堆赴港上市
在全球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竞赛加速的背景下,香港市场正成为AI企业IPO的热门选择。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8月12日记者发稿,已递交港股IPO申请的企业有213家,其中约50家企业为AI企业。
与此同时,港股AI板块表现亮眼。截至8月12日收盘,恒生人工智能主题指数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达30.69%。进一步梳理发现,目前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的AI企业普遍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融资能力,但其财务表现分化明显,仅少数企业实现盈利,多数仍处于亏损状态。
政策红利持续
为何香港市场成为AI企业上市的首选地?政策红利、资本热度、行业需求形成多重合力。
AI企业纷纷赴港IPO的背后,是港交所上市规则第18C章对人工智能企业上市门槛的持续放宽。2023年,港交所推出特专科技上市机制第18C章,将AI企业纳入支持范围。2024年,港交所下调第18C章的市值门槛,将已商业化企业的市值门槛从60亿港元降至40亿港元,未商业化企业从100亿港元降至80亿港元,以适配不同发展阶段的AI企业。
今年5月份,港交所再次推出“科企专线”,允许第18A章、第18C章企业保密递表,进一步提升保密性和审核效率,鼓励AI等新兴企业进入港股市场。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企业纷纷加快赴港IPO的步伐,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例如,深圳海清智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清智元”)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产能扩建及全球化布局。诺比侃人工智能科技(成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比侃”)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加强核心技术研究、建设研发中心和新总部基地、寻求战略投资及收购机会等。
A股市场的AI企业同样加速了赴港上市的进程。澜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兆易创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已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书。
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周明子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专注于前沿人工智能算法研究的初创公司,港股市场可以为其提供融资和发展的机会。
与此同时,在一级市场上,AI领域投融资热度持续升温。IT桔子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AI领域一级市场融资事件达345笔,较去年同期增加88笔,预估总融资金额达到300.66亿元。
递表企业覆盖多个领域
拟IPO的AI企业覆盖多个细分领域,技术路线也呈现多元化。当前已递表的企业主要集中在AI应用层,涉及AI制药、AI辅助诊疗、AI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在AI技术层面,以AI大模型公司为主;而在AI基础层面,主要是AI芯片供应商等。
对于部分AI应用层企业而言,盈利模式初现端倪,商业化路径也逐步清晰。例如,8月6日递交港股IPO申请的海清智元,专注于多光谱AI技术,2024年净利润达到4041万元,实现扭亏为盈。2025年第一季度继续盈利,净利润为1414.4万元。尽管其已实现盈利,但市场仍关注其技术落地的持续性和供应链的稳定性。
尽管AI技术层企业数量较少,但仍受资本青睐。大模型企业滴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IPO前获得红杉资本等多轮投资;诺比侃提供基于AI行业模型的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涵盖智能化监测、检测和运维等服务,目前公司已完成6轮融资。
此外,年内在港上市的AI公司认购火爆。“AI+机器人企业”北京极智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智嘉”)、“AGI技术企业”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知声”)、“无人驾驶系统研发的AI服务企业”博雷顿科技股份公司的公开认购倍数分别达到133.62倍、91.66倍、198.72倍,申购人数均超万人,投资者参与意愿强烈。
“AI行业正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TMT组执行负责人楼欣宇表示,所有的软件、应用生态都值得用AI重构一遍,背后蕴含着万亿元级别的机遇。
商业化难题待解
港股市场对AI企业的认可度较高。以AI软件公司商汤科技为例,该公司凭借多模态大模型技术的优势,在港股上市后市值持续攀升,目前港股市值已超过600亿港元,稳居港股AI板块前列。
不仅商汤科技如此,今年6月30日上市的云知声,凭借语音大模型技术的积累,也获得了资本巨头的青睐。上市首日,其股票最高价较发行价涨幅超过50%,目前最新市值已突破400亿港元。
然而,尽管资本热捧,AI企业估值与商业化能力的错配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些企业虽在技术研发上领先,但商业化路径仍未打通。例如,某AI企业连续6年亏损,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8.23%,但净利润仍为负值。
另有一些AI企业因研发投入较高,上市后迅速启动再融资以补充现金流。截至8月12日,至少有11家AI公司进行过一次或多次再融资。
商汤科技上市后累计再融资规模约72.85亿港元,用于打造AI云、智能硬件的商业化应用及大模型衍生产品的开发等。
去年6月份在港股上市的AI制药企业晶泰控股,是首家根据第18C章规则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特专科技公司。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8月12日,晶泰控股再融资规模为32.18亿港元,已超过IPO募资额。
“AI应用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加速阶段。”中银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君认为,大模型能力初步支撑AI商业化的拐点,部分垂类AI应用的商业模式已率先跑通。在港股市场中,AI编程、AI广告、AI多模态等赛道的商业模式正逐步落地。
未来,随着资本的持续涌入,AI企业上市队伍或将进一步扩容。然而,或许只有真正找到商业化路径的企业,才能在这场竞赛中赢得长跑。(证券日报)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开源 3D 建模与动画软件 Blender 将推出原生 iPad 版本
Blender 透露正在开发一款原生的 iPad 版开源 3D 创作套件,包含专为依赖平板电脑的艺术家设计的全功能多点触控界面。 据介绍,为适配触控与 Apple Pencil 操作,Blender iPad 版采用全新的界面设计,包括单窗口全屏布局、浮动工具面板、图标化侧边栏、触控友好的轮盘菜单,以及多指手势与快捷操作提示。 (Blender for iPad 渲染图) 团队还表示,这些优化不仅服务于移动用户,也会反哺到桌面版,例如 Quick Favorites 编辑器和可切换 UI 元素等功能已出现在 Blender 5.0 alpha 中。 首个技术演示将于 8 月 10–14 日在温哥华的 SIGGRAPH 2025 上公开亮相,随后在阿姆斯特丹的 Blender Conference 2025(9 月 15–19 日)进一步展示。 开发工作正在进行中,Blender 社区贡献者也被邀请参与改进触控交互、iOS 文件集成及性能优化等环节。 相关来源 https://devtalk.blender.org/t/blender-and-tablets/41558 https:/...
-
下一篇
【架构革命】LinkedIn也无法拯救的Kafka:Pulsar 的存算分离成了终极答案?
引言 本文承接《重大技术转向:LinkedIn 抛弃自家创造的 Kafka,又重新造了个 Pulsar 的轮子?》,深入剖析这一技术转向的核心。当 Kafka 的诞生地 LinkedIn 高调公布Northguard时,整个流数据圈着实为之一震。文中列出的多出痛点看似新鲜,实则是社区多年来对 Kafka 单体架构诟病的集中爆发——所有问题都源自"存储-计算绑定"的沉重历史包袱。 然而,Apache Pulsar 天然的存算分离架构,距今已经稳定解决这些问题已6年有余,并已在数万节点规模稳定运行至今。今天,我们以 Northguard 为镜,对照 Pulsar,揭示存算分离如何成为流处理的终极答案。 LinkedIn 最近宣布,公司的日活用户已经从过去的亿级增长到了十亿级。这对他们的数据流基础设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其最新发布的《Introducing Northguard and Xinfra: scalable log storage at LinkedIn》博客中,LinkedIn 技术团队指出,传统的 Apache Kafka 已经无法应对如此大规模的数据需求。问题主要表现...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文章二维码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 CentOS7编译安装Cmake3.16.3,解决mysql等软件编译问题
- CentOS7编译安装Gcc9.2.0,解决mysql等软件编译问题
- CentOS7,CentOS8安装Elasticsearch6.8.6
- Hadoop3单机部署,实现最简伪集群
- CentOS7设置SWAP分区,小内存服务器的救世主
- CentOS6,7,8上安装Nginx,支持https2.0的开启
- CentOS关闭SELinux安全模块
- Linux系统CentOS6、CentOS7手动修改IP地址
- Dcoker安装(在线仓库),最新的服务器搭配容器使用
- Docker使用Oracle官方镜像安装(12C,18C,1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