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人力+赋能业务+深挖数据:企业IT提升人效的“三板斧”
数据驱动,企业IT的“人效突围”实战
IT部门常被视为企业的成本中心或赋能部门,那么,如何证明自身的价值呢?如果你目前尚不具备企业内部应用开发能力,那么明年规划的重中之重,应是构建这一核心能力。而对于已经拥有自研软件应用能力的IT部门,在当前经济大环境下,老板最关注的恐怕是如何“控制人效”。
在与多家企业交流后,我发现多数企业都面临不小的经营压力。即便是像中老年健康和养老这类相对景气的行业,竞争也异常激烈,“控制人效”是他们反复强调的话题。无论是为了生存还是谋求更好的发展,控制人效都至关重要。那么,我们IT部门该如何围绕这一议题进行规划呢?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企业的实践经验。
一、用软件解放人力,实现业务创新
山东一家老板直接管理IT部门的中医医院。他2024年新开了两家中医院,并大力推广互联网医院,希望大部分客户能通过线上完成下单,以此大幅节省人工成本。这个想法初衷很好,旨在减少对人力的依赖。尽管我个人对这种做法在这家具体企业应用场景下持保留意见,但这并不代表这个方向本身是错误的。如果你有类似的想法,可以借鉴。
至于我为什么不建议这家医院立即全面推行互联网医院,有几点原因供大家参考:
- 目标用户特性:中老年客户群体对智能手机操作普遍不熟练,直接让他们使用复杂软件可能“强人所难”。
- 推广动力不足:推广互联网医院的主力是销售人员。如果线上订单越多,所需销售人员就越少,这无形中影响了他们的饭碗,导致推广积极性不高。
- 责任主体缺失:IT负责开发,销售负责推广,一旦项目效果不佳,责任归属模糊,容易出现“踢皮球”现象。
因此,我的建议是:如果一定要推行此类项目,务必指定一位核心负责人(类似产品经理),深入调查项目多年来进展不佳的原因,或先行进行可行性分析,并研讨出多个切实可行的推广方案,最终选择最能落地的方案后再行推进。
二、赋能业务,提升企业内部人效
当老板提出所有部门都需要控制人效时,各部门的软件需求会纷至沓来。此时,IT部门往往面临“先做哪个、后做哪个”的难题。在这方面,我们福州的一个行业龙头客户提供了先进经验:
需求部门在提出需求时,必须同时阐明该需求的价值,例如“此系统上线后,能为我们部门节省多少人月的工作时间”。
IT部门则可以根据预估节省的人力资源高低来安排工作的优先级。项目完成后,由需求部门自行验收。通过这种方式,系统能节省多少人效由业务部门提出,系统效果也由业务部门自己验收,那么在年底,IT部门就能清晰地向老板汇报:“今年我们通过系统建设,为企业节省了多少人效,带来了多少实际价值。” 这样,IT的贡献就一目了然。
三、深挖数据,提升既有人效
如果企业内部已经拥有大量系统,那么每个系统都沉淀了海量数据。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来分析和提升人效。
通过提取数据,并结合创建和修改时间,可以分析出哪些环节存在人效提升空间。例如,在企业生产流程中,我们可以计算出每个步骤中个人或团队的起止工作时长,并进行横向对比:为什么同样的工作,一组比二组完成得更快?他们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工作,某个个人或团队却需要一天才能完成?是工作效率问题,还是流程存在瓶颈?
注意:此方案并非适用于所有场景,且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员工过度内卷,请慎重使用。
四、规范先行,提升IT部门自身人效
我们常发现,许多IT部门开发的软件功能强大,但由于缺乏规范,往往“怎么方便怎么来”,导致内部代码混乱,甚至界面设计也差强人意——大红色的按钮又大又刺眼,丑到开发者自己都不想用。
归根结底,这是缺乏规范的表现。按钮的大小、颜色、位置;页面隐藏辅助区域的固定位置……这些都需要有明确的规范。否则,IT开发人员几个月前做的功能,几个月后自己都觉得“拉胯”,更不用说员工调动时,接手工作的人会多头疼了。建立完善的开发规范和UI/UX规范,不仅能提升IT部门自身的效率和代码质量,也能确保软件的长期可维护性和用户体验,让IT部门的工作更加专业和高效。
希望以上分享能为你的IT部门带来启发。你觉得这些实践经验对你们有帮助吗?或者你有什么其他好的经验可以分享?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ERP代理商对抗同质化的终极方案是什么?
作为深耕ERP代理行业多年的我们(如用友U8、U9,金蝶K3、云星空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行业利润空间正逐步收窄。 昔日辉煌: 曾几何时,金蝶、用友等品牌凭借其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使我们代理商能够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化进程。彼时,客户需求旺盛,项目利润可观,我们被誉为"中国信息化建设的铺路人",此言不虚。 今日挑战: 然而,当前市场已趋于饱和,同业竞争者众多,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这使得客户在采购过程中更倾向于比价压价,导致项目利润"薄如纸"。更为严峻的是,为维系客户关系,我们常需垫付资金,期待通过后续服务收回成本。工作投入巨大,但收益却充满不确定性。 突破瓶颈:从"搬箱子"到"创造价值" 我们深知仅靠"搬箱子"式的代理模式已难以为继。如何实现业务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方向。我们曾尝试组建开发团队,期望通过自主研发来构建差异化优势。但实践证明,自主开发的技术门槛和投入成本远超预期,转型之路充满挑战。 然而,在迷茫中,我们注意到一些同行,他们曾与我们一样专注于标准产品的代理,如今却成功实现了业务升级,开始为客户提供深度定制化解决方案 ,甚至开发专属...
- 下一篇
和AI结对编程第一天,我踩了3个大坑,差点项目失败!复盘4条生存法则
我是技术老金。 最近,我启动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个人项目:用AI来辅助我,从零开发一个通用的自主行动智能体框架。 我选择的核心AI工具,不是大家常用的ChatGPT或Copilot,而是一个更硬核、更接近开发本质的工具:Google的Gemini CLI。在这个项目中,我将扮演“架构师”的角色,负责提出方向、做出决策;而它,将作为我的“AI结对程序员”,负责执行编码、测试和文件操作。 我们的协作,在第一天就高速推进,但也几乎在第一天,就因为几个看似低级、实则致命的错误,而差点当场失败。复盘这次经历,我发现,我们几乎完美地踩中了所有在“AI结对编程”这种新型协作模式下,最容易出现的“第一天陷阱”。 今天,我把这些陷阱,以及我们总结出的4条生存法则,分享给你。 陷阱一:对“AI生成”的盲目信任,导致“依赖地狱” 现象: 在项目启动时,我们决定引入CrewAI这个流行的多智能体框架。我让Gemini去执行安装,它很快就为我生成了poetry add crewai的指令。我几乎没有思考,就直接运行了。 结果,我们陷入了一场惨烈的“依赖地狱”。CrewAI对它的下游依赖,有着极其严格、甚至“霸道”...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文章二维码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 CentOS7安装Docker,走上虚拟化容器引擎之路
- CentOS7编译安装Cmake3.16.3,解决mysql等软件编译问题
- SpringBoot2初体验,简单认识spring boot2并且搭建基础工程
- CentOS6,CentOS7官方镜像安装Oracle11G
- CentOS7设置SWAP分区,小内存服务器的救世主
- CentOS6,7,8上安装Nginx,支持https2.0的开启
- CentOS关闭SELinux安全模块
- Docker安装Oracle12C,快速搭建Oracle学习环境
- Docker快速安装Oracle11G,搭建oracle11g学习环境
- CentOS7编译安装Gcc9.2.0,解决mysql等软件编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