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开源状况报告:保持软件更新为头号挑战
根据 Perforce Software、Eclipse 基金会和 OSI 发布的《2025 State of Open Source》,当被要求按 1 到 5 的等级对挑战进行排名时,433 名受访者中超过一半的人将以下挑战评为 3 分或更高:
- 保持软件更新
- 满足安全性和合规性要求
- 维护停产 (EOL) 版本
报告作者写道:“这三者当然紧密相连——及时更新和修补程序,并维护已停产的版本,是满足安全性和合规性要求的关键。每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提醒我们,对于组织而言,保持最新版本和/或获取其堆栈中已停产软件的安全更新和补丁,是一场艰苦的战斗。”
例如,CentOS 7 于 2024 年 6 月达到 EOL,在进行调查时(2024 年 9 月至 12 月之间),40% 的大型企业仍在使用它,它是第三大最常见的 Linux 发行版。
此外,28% 的受访者表示没有针对 CentOS 漏洞的修复计划,8% 的受访者表示不打算修补 CentOS 的 CVE(常见漏洞)。只有 19% 的受访者表示有 LTS 厂商提供补丁,13% 的受访者表示有内部团队负责补丁。
当使用专有版开源软件的受访者被问及是什么阻碍了他们使用开源版本时,44% 的受访者表示是开源软件附带的专业支持和维护,占比遥遥领先;其次是附加功能和定制化,占比 25%。
开源软件的使用场景
报告显示,使用开源技术最多的类别是云和容器技术,40% 的受访者在该领域使用开源软件。最受欢迎的云原生开源项目是 Docker(59% 的受访者使用)和 Kubernetes(39%)。
数据库和数据技术是第二大最常用的开源软件,占受访者的33%。最受欢迎的是PostgreSQL(51%)、MySQL(37%)和MariaDB(31%)。
报告发现,近一半的组织对其数据管理运营缺乏信心。当被要求将他们对大数据管理的信心从1到5进行评分时,47%的受访者给自己打了2分或更低的分数,不到10%的受访者给自己打了5分。
使用开源数据库或其他数据技术的最大挑战是缺乏人员或人员经验,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这样认为。
出于这个原因,一些人转向商业托管解决方案(例如 Cloudera),但代价是成本。如果组织无力承担商业托管平台的费用,他们就只能承担这些复杂堆栈的运营和人员成本,往往需要依靠经验不足的 DevOps 工程师,或者在无法解决问题时求助于外部顾问。
今年使用开源软件最多的第三大类别是编程语言和框架(33%),比上一年有所增加。报告作者认为,这表明越来越多的组织正在开发开源软件,而不仅仅是使用它。
报告指出,开源编程语言是拥有 1-20 名员工的小型公司的首要投资领域,这表明他们正在内部创建自己的解决方案。规模最小的组织对开源项目的贡献也远超拥有 5,000 名或以上员工的大型组织。小型公司贡献率高达 57%,而大型公司仅为 25%。
OSI 执行董事 Stefano Maffulli 表示,“报告表明,大型企业在开源战略方面并不一定更成熟。令人鼓舞的是,即使是规模很小的组织也不仅致力于使用开源软件,还通过贡献代码和支持开源软件基金会来回馈社区。”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Firefox 新功能:悬停链接会显示 AI 生成的总结预览
Mozilla 正加速推进 Firefox 火狐浏览器的 AI 功能,目前已在测试版中提供了“AI 预览链接”功能——当用户将光标悬停在链接上,AI 会自动生成文章摘要和关键点,帮助快速判断内容价值。 从网友提供的截图来看,用户将光标悬停在网页链接时,浏览器会自动弹出预览面板,顶部显示文章摘要,下方列出 AI 生成的“关键点”。面板明确标注“关键点由 AI 生成,可能存在错误”,底部附原文链接和预估阅读时长。 用户按 ESC 键或点击页面空白处可关闭预览,目前该功能仅限 Windows 和 Mac 版 Firefox。 链接预览并非新技术,Google Chrome 此前通过右键菜单或快捷键(Alt + 悬停)提供类似功能。但 Firefox 的创新在于引入 AI 实时分析内容,而 Chrome 仅展示静态快照。
- 下一篇
技术平权:大模型如何颠覆技术普及的传统模式?
OpenAI 联合创始人、前特斯拉 AI 负责人 Andrej Karpathy 近日在推特上发表文章《Power to the people: How LLMs flip the script on technology diffusion》。 原文翻译如下: 变革性的技术,通常是沿着一条“自上而下”的路径普及开来的:它们先在政府或军方萌芽,随后进入企业界,最终才来到普通人身边——想想电力、密码学、计算机、航空、互联网和 GPS 这些例子就明白了。这个过程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毕竟那些强大的新技术在早期往往是稀缺品,需要大量投入,还得有专业人士才能玩转。 所以,当我看到 LLM 彻底颠覆了这个规律时,真的觉得既独特又震撼——它们给普通大众带来了远超比例的益处,而在企业和政府层面,其影响力反而显得平淡和滞后。就拿 ChatGPT 来说,它是有史以来用户增长最快的消费级应用,每周有 4 亿活跃用户用它写作、编程、翻译、辅导、做总结、搞深度研究、进行头脑风暴等等。这可不是对现有工具的小修小补,而是对个人能力的全面、大幅提升。更关键的是,使用门槛低到令人难以置信:模型便宜(甚至免费)、反应快,任...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