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存储双活解决方案:抓住数据的命脉
随着"互联网+"与产业融合的深入,越来越多企业把应用、数据、系统进行集中处理,数据大集中的同时更面临极大数据安全风险,企业对业务连续性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数据库、虚拟化及其它重要业务系统环境均以集群和HA方式提供了业务连续性保障;而集群或HA所依赖的共享存储系统成为IT架构中的最后一个单点故障。
3电,口
1、客户"特烦恼":数据灾难如何恢复?
突发事件造成的非计划宕机的事件不可避免,尤其是企业集中化管理的数据中心,如下图是Business Continuity QuickPoll的大数据分析结果,对各种行业及突发事件发生后所花的时间进行详细分析得出的结论。
由上图可以看出,非计划宕机时间在10小时以内的用户约为71%,其它用户宕机恢复时间则要达到10小时以上,甚至部分用户的数据是不能被恢复的。非计划宕机的恢复时间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隐形成本,宕机时间越长则隐形成本越高;过长的非计划宕机恢复时间对于企业是致命的。
灾难突发时如何保障企业核心业务7*24小时业务连续性,如何在IT层面保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核心还是在于共享存储数据安全。当前,保障数据安全的先进手段,莫过于双活数据中心的搭建。
2、浪潮:数据是命脉,必须要"双生"
采用存储双活技术
该方案采用完全独立的两套磁盘阵列实时存储双份数据,解决了整个系统的单点数据故障问题,每台阵列上都采用安全性较高的RAID格式来保护数据,同时把数据和服务器也进行了分离,使数据存储的速度相比传统方式有较大提高,并且便于存储系统的升级扩容,支持不同接口的存储。
2.1浪潮双活网关AS-V架构
AS-V双活网关可以灵活扩展,支持最多8个节点的集群架构,可以实现节点简单快捷的无缝添加。AS-V每个节点都具有独立的CPU、缓存,随着AS-V节点的增加,存储系统的性能可以实现线性提升;浪潮双活网关IO Group组网方式是基于虚拟化存储平台之上的Active-Active数据中心的存储双活解决方案,为上层应用提供存储A-A双活或高可用架构,确保存储层的任一组件故障不会对上层应用产生中断影响。
在数据写入到AS-V网关完成缓存数据镜像时即反馈主机数据写入完成,这与数据写入磁盘阵列的方式完全相同;后续的整合后数据落盘则可以通过磁盘阵列固有的高速缓存实现数据的快速写入,从而实现AS-V网关性能与后端磁盘阵列性能的联动,实现数据的快速写入。
以上可见,应用的写入IO速度是最影响应用响应速度的环节,而在写数据环节,AS-V特有的缓存数据处理方式确保了整体存储系统的写入性能,减少了数据写入对后端存储性能的极大损耗。
2.2浪潮双活存储AS5600架构
数据流向如上图所示,生产主机读写生产存储,生产存储通过同步复制功能将写入的新数据同步复制到备用存储,备用存储写完成后反馈生产存储,再反馈主机写完成。此时生产主机到备用存储的FC链路处于link down状态,standby。当触发手动或自动切换时,生产主机到生产存储的FC链路变化为link down状态,生产主机到备用存储的FC链路变化为link up状态,此时生产主机开始读写备用存储。
AS5600特性基于两套存储阵列实现AA(Active-Active)双活,两端阵列的双活LUN数据实时同步,且双端能够同时处理应用服务器的I/O读写请求,面向应用服务器提供无差异的AA并行访问能力。当任何一台磁盘阵列故障时,业务自动无缝切换到对端存储访问,业务访问不中断。
3、存储双活解决方案优势
传统的主-备方式的容灾解决方案,通常RTO指标会大于10分钟,出现事故时要人工进行切换,技术人员要承担大量的脚本维护工作,而且容灾中心的资源利用率较低。浪潮存储双活架构则不同,可实现零停机业务迁移、零RPO、零数据风险,RTO通常会小于1分钟,出现故障时可以实现自动切换,容灾系统也处于始终可用的状态,两个数据中心的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双活数据中心的"零"切换"零"丢失。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6年10月12日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至顶网,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至顶网。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是数据中心定义了DCIM
好的DCIM软件应该是款有价值的工具,帮助管理运营,并对即将发生的问题进行告警,几乎无需人力投资。它还能做更多事情,但首先你得HOLD住它。 所有的数据中心基础架构监控管理DCIM工具都有一个共同点:数据。但是一款能告知你所有关于数据的事的DCIM产品,还能与你分享更多你想知道的事情。 没有人能准确定义DCIM,或者精准解释它能做什么。为什么?每款工具都不同,而他们监控的数据中心基础架构很广泛。除了基础的告警,还有其他更多的细节信息。它非常实用充分利用输入的人员支持运营。数据中心很复杂,能从DCIM工具受益,但要选择对工具才行。 在DCIM之前,数据中心运营者知道温度在升高、冷却单元失效或者UPS分流就很开心了。现在,服务器、空调、UPS系统、制冷设备、移动式插座与其他所有设备的运行情况与状态都清晰明了。处于能效与可靠性的目的,管理数据中心很重要。但是设备设计者显然考虑到由于256是一个很好的二进制数字,他们就该充分利用每一个数字节点,无论重要与否。用“太多信息”描述DCIM很方便。 真是这样么?我们可以轻松获取大量数据让人们去消化,但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的信息么?数据与信息之间是有差...
- 下一篇
超融合基础架构需要完全更换现有网络吗?
我曾经改装过一辆雪佛兰大块头——抬高底盘、压扁排气管并(当然)换掉4个博尔特电源。接着,在火花塞里注入足够的油,让它能点燃比例达到10.5:1的大缸燃油,冲击传统的点圈模式。但是,我还比较幸运,我的454是第一台带德尔科高能点火装置的车。它能产生足够的火花。 站在白板前面,我发现自己的思绪又回到了以前的日子——双手在车库里忙活着。我正计划对网络进行升级,以支持少数的超融合模块,不过我有点担心自己现有的网络是否有足够的空间。这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到底超融合基础架构是要求完全更换网络还是只需要调整现有网络? 摸不清的动态工作负载 超融合(甚至超超融合)在本地很容易实现:将计算、网络和存储都集成在一个设备内,并且通过它由供应商预先配置好且差不多到手就可以使用。此外,它一般都声称像乐高积木一样模块化,由可调整和相对统一的模块组成,它们能稳定地绑定在一起,只需要小作调整就可以实现新功能。然而,除了常规的计算、网络和存储,还缺少的是互连网络。 当然,供应商关注超融合基础架构(HCI)的硬件,其中一些产品包含参考互连架构,并且通常在各个模块中使用白盒交换技术。由于缺少交流,有人可能认为迁移到HCI只...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文章二维码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 CentOS7编译安装Cmake3.16.3,解决mysql等软件编译问题
- SpringBoot2更换Tomcat为Jetty,小型站点的福音
- SpringBoot2整合Thymeleaf,官方推荐html解决方案
- SpringBoot2整合MyBatis,连接MySql数据库做增删改查操作
- MySQL8.0.19开启GTID主从同步CentOS8
- CentOS8安装Docker,最新的服务器搭配容器使用
- Jdk安装(Linux,MacOS,Windows),包含三大操作系统的最全安装
- Hadoop3单机部署,实现最简伪集群
- SpringBoot2配置默认Tomcat设置,开启更多高级功能
- CentOS8,CentOS7,CentOS6编译安装Redis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