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软件定义的架构 打好IT基础
对于大多数数据中心,我们可以很轻松地管理服务器,自动提供无尽的虚拟机或容器,但网络难以管理,而且存储是由一堆任性的多样化产品组成的。
数据中心存在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商用服务器在多年以前就已经标准化了,而存储以及网络一直采用的是软硬件实现纵向集成融合的专用解决方案。由于存储以及网络采用的都是一种独特的方式,因此使其符合业务模型一直面临挑战。这时软件定义的架构便粉墨登场了。
找到新的标准化方法
我们已经来到了标准化问题的临界点,主要是因为大型云服务器供应商(CSP)及其对行业趋势的影响。随着云计算迅猛增长,CSP做买卖的方式正在成为其余IT行业的主旋律。CSP的绝对体量表明无法采用目前大多数数据中心使用的人工方式对其进行管理。因此CSP已经开发了控制网络以及存储的方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基础硬件进行了更改以降低成本。
CSP采用的方式是“有组织的”软件定义架构。概念非常简单:采用现有组件进行极简的硬件设计并围绕它们将数据服务构建为虚拟机或容器内的应用。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解除了软硬件之间的锁定,提高了灵活性并提供了可扩展的解决方案,能够很轻松地根据工作负载要求进行调整。硬件成本至少降低了50%,而且提高了竞争力,降低了在市场上购买新软件的成本。
采用上述方式可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私有云的成本变得更低,同时还提供一些很强大的运营优势。转到软件定义的架构意味着要做出很多自动化管理云环境的决策。在存储方面则意味着从需要正式请求、理由的运营模式转换为自服务或者自动配置模式。这种方式引发了决策所有权问题。这会涉及到IT中心吗?部门级用户在大多数时间需要做出租赁存储的决定并对租赁方授予的所有权负责。IT中心的角色是设置脚本以允许使用租赁空间并确保按照监管要求处理数据,可以将该过程构建在脚本中。
网络设置也采用同样的方式。使用软件定义的网络可以使用脚本构建vLAN并按需重新配置给新会员。无论是存储还是网络,IT中心的管理策略主要聚焦于在类库中交付并维护功能可靠的脚本以及了解用户的新需求与问题。
软件定义的架构节省时间
软件定义的架构还解决了新设备集成问题,随着流程实现自动化还将移除旧有或已破损的设备。将采用标准化的应用编程接口而非专用配置应用,简化重新识别与配置过程。这样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
自动化还减少了需要人工输入的指令。采用模板类库以及“填空”模式的脚本方式可以减少人为错误。诸如服务器升级之类的事件将进行精简并按照流程进行处理。
CIO能够和团队一起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思考要做的工作。显然单调的管理任务将会减少,但面临的全新挑战是系统优化一直居于次要地位,重要性低于对基础设施进行手动更改的旧制度。全新的存储、网络设备以及相关的软件将带来构建更智能、更快速解决方案的机遇,能够更快地完成工作任务,而且数据中心需要购买的设备也会减少。
拥有构建混合云强大的技术基础是软件定义架构的另一大优势,加上软件定义的架构免除了日常运维压力,这应该有助于解决私有云运营与公有云之间的协商问题。自动化流程应该用于实现良好的安全性及数据完整性实践,这反过来应该会带来更好的混合云体验。
我们已经度过了软件定义架构的炒作阶段。网络发展速度要比存储更快,已经到达了诸如Dell这样的公司开始基于纯粹的开放硬件以及虚拟软件提供产品的阶段。软件定义架构技术仍旧在演变,但已经具备充分理由表明“软件定义的沙箱”绝对值得投资。
作者:佚名
来源:51CTO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一张图读懂基于微信硬件平台的物联网架构
本文从物联网的核心要素、物联网的关键场景、微信硬件平台的通信协议分析三个维度去分析基于微信硬件平台的物联网架构。相关的背景知识请阅读微信公众号:嵌入式企鹅圈发布的有关物联网和微信硬件专题文章。 一、 基于微信硬件平台的物联网架构图示 上图涵盖以下信息: 1. 基于微信硬件平台的物联网的架构组成,有微信公众平台/硬件平台、第三方厂商云后端、手机微信/公众号、微信硬件设备终端(Wifi和蓝牙BLE)。 2. 绿色代表腾讯向开发者和公众提供的基础平台和服务,并通过红色(airsync/airkiss)定义的硬件外设协议供硬件设备接入,红色(微信硬件平台接入协议,XML/JSON)供厂商云后端接入;蓝牙和紫色区域代表开发者所要完成的任务,其中蓝牙是嵌入式硬件设备终端的任务,紫色是第三方厂商云后端的任务。 3. 物联网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通信协议标识。除了红色标识的协议是微信公众平台和硬件平台制定的协议必须遵循外,其他组成部分的协议都是自定义的协议。 4. Wifi模组的供应商提供的SDK一般都提供socket通信接口,而云后端一般会使用JSP/PHP等web编程技术,因此wifi设备需要模拟HT...
- 下一篇
数据中心网络融合技术DCB漫谈
“融合”并不是一个新词,已经成为许多技术领域的大势所趋,尤其是数据中心领域。数据中心里所讲的融合技术是对硬件层、虚拟化层、控制层以及管理层构件的全面融合,最终可以让整个数据中心资源做到统一控制,统一管理,DCB就是一种数据中心网络融合技术。DCB(Data Center Bridge)是数据中心桥接,是在数据中心中实现融合架构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 标准,在融合架构中,存储、数据网络、群集 IPC 和管理流量全部共享同一个以太网基础结构。DCB支持基于硬件的带宽分配,这一点至关重要,它有可能支持Internet 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 (iSCSI)、融合以太网远程直接内存访问 (RDMA) 或以太网光纤通道 (FcoE)。DCB最大的作用是实现了存储网络和以太网络两张使用不同网络技术的网络融合成为一张大网,与FCOE类似,但是不同于FCOE。DCB技术是针对传统以太网的一种增强,为了实现以太网不丢包,这种增强型的以太网叫无损以太网,顾名思义就是保证以太网络不丢包。实现这种网络的目的为了解决FCOE协议在以太网络中传输时保证不丢包。因为FCOE技术实际上就是运行在以太网的FC...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