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网络融合技术DCB漫谈
“融合”并不是一个新词,已经成为许多技术领域的大势所趋,尤其是数据中心领域。数据中心里所讲的融合技术是对硬件层、虚拟化层、控制层以及管理层构件的全面融合,最终可以让整个数据中心资源做到统一控制,统一管理,DCB就是一种数据中心网络融合技术。DCB(Data Center Bridge)是数据中心桥接,是在数据中心中实现融合架构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 标准,在融合架构中,存储、数据网络、群集 IPC 和管理流量全部共享同一个以太网基础结构。DCB支持基于硬件的带宽分配,这一点至关重要,它有可能支持Internet 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 (iSCSI)、融合以太网远程直接内存访问 (RDMA) 或以太网光纤通道 (FcoE)。DCB最大的作用是实现了存储网络和以太网络两张使用不同网络技术的网络融合成为一张大网,与FCOE类似,但是不同于FCOE。DCB技术是针对传统以太网的一种增强,为了实现以太网不丢包,这种增强型的以太网叫无损以太网,顾名思义就是保证以太网络不丢包。实现这种网络的目的为了解决FCOE协议在以太网络中传输时保证不丢包。因为FCOE技术实际上就是运行在以太网的FC协议,而FC协议是不允许丢包的,所以为了实现FCOE协议在以太网传输不丢包,引入了DCB增强以太网技术,最终实现以太网和新的存储协议FCOE都能在以太网络中正常运行,所以把这样的网络称为融合网络。
DCB是由IEEE提出来的,也包含了一系列标准。如表1所示:
这些标准也构成了DCB技术的特点,是融合技术的主要体现。DCB技术之所以得到发展和认同的原因在于:SAN/HPC等应用的发展需要无丢失的以太网技术,传统的网络技术无法达到存储网络无丢包的要求;业务性能要求不断提高,需要高带宽、低延时、高QoS保障机制;数据中心网络的扩展性、可用性和管理性的需求,要无环路L2MP设计,避免网络带宽的浪费,而这些需求在DCB技术中都得到了解决。DCB技术的目标和FCOE是一致的,也是希望基于以太融合架构,同时构建存储和数据网络,只不过之前的FCOE技术是完全基于以太网的,无法解决以太网丢包问题(基于TCP报文,是可靠传输,一旦丢包会有重传机制,基于UDP报文,是不可靠传输),所以一直无法得到广泛应用,存储技术抓住了这点,一直在存储网络中宣扬FC技术的优点,这使得以太网技术一直无法进入存储网。DCB技术推出来后,对于FC技术有着致命的打击,DCB针对以太网丢包,提出了PFC技术。PFC是对IEEE 802.3定义的流控机制增强,用于在一个链路上消除由于拥塞而导致的丢包。它的增强在于它是基于优先级的,传统的流控机制中,当某条链路出现拥塞时流控会阻止该链路上的所有流量。而PFC允许在一条以太网链路上创建8个虚拟通道,允许单独暂停和重启其中任意一条虚拟通道,同时不影响其它虚拟通道的流量,PFC技术使得以太网替代存储网FC技术成为可能。
DCB技术具有很多优点,比如:不丢包设计;解决STP环路问题的Layer 2 multi-path和 Large L2 domain的技术,可以大大提升网络带宽和使用率;拥塞管理Congestion ManagementPFC、DCB QCN 和DCBX /VOQ等,这些技术都是首次提出,专门针对融合网络所面临的问题,是目前最为全面的融合网络技术。DCB技术得到了数据中心网络厂商的广泛认同,并且在自己的设备上进行部署,加快了数据网和存储网融合的进程。若两张网融合,那好处自不必细说,可以便于管理,一次连接服务器:光纤存储和以太网共享同一个端口,需要更少的线缆和适配器,简化系统的复杂性;数据中心不再需要部署两类技术人才,只需要懂以太网技术的人员即可;降低了数据中心网络建设成本。
DCB是未来数据中心网络融合技术的典型代表,是新一代数据中心网络的主流演进技术。其实除了DCB,还有VEPA、TRILL等标准也都是融合技术的代表,这些技术虽然和DCB存在一定差别,但是都将推动数据中心内部网络融合在规模上和拓扑重聚方面存在的不足。当然DCB技术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通过流控来确保无丢包,依然不能算是完全可靠,特定条件下可能还会出现丢包;DCBX只是基于LLDP协议的扩展,依然具有很多LLDP的属性,这种点到点的链路协议能否胜任拥塞管理,还需要观察。但不管怎样,DCB使得数据中心建设融合网络成为可能,解决了几十年来数据网和存储网二分天下的局面,是网络技术的巨大变革。DCB使得未来数据中心里将出现越来越多的融合网络设备,这些设备将极大增强数据中心的网络功能,提供更为强大的网络互联功能,并进一步降低数据中心网络的建设成本。
作者:何妍
来源:51CTO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使用软件定义的架构 打好IT基础
对于大多数数据中心,我们可以很轻松地管理服务器,自动提供无尽的虚拟机或容器,但网络难以管理,而且存储是由一堆任性的多样化产品组成的。 数据中心存在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商用服务器在多年以前就已经标准化了,而存储以及网络一直采用的是软硬件实现纵向集成融合的专用解决方案。由于存储以及网络采用的都是一种独特的方式,因此使其符合业务模型一直面临挑战。这时软件定义的架构便粉墨登场了。 找到新的标准化方法 我们已经来到了标准化问题的临界点,主要是因为大型云服务器供应商(CSP)及其对行业趋势的影响。随着云计算迅猛增长,CSP做买卖的方式正在成为其余IT行业的主旋律。CSP的绝对体量表明无法采用目前大多数数据中心使用的人工方式对其进行管理。因此CSP已经开发了控制网络以及存储的方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基础硬件进行了更改以降低成本。 CSP采用的方式是“有组织的”软件定义架构。概念非常简单:采用现有组件进行极简的硬件设计并围绕它们将数据服务构建为虚拟机或容器内的应用。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解除了软硬件之间的锁定,提高了灵活性并提供了可扩展的解决方案,能够很轻松地根据工作负载要求进行调整。硬件成本至少降低了50...
- 下一篇
现代网络性能监控工具应具备何种技能?
以前,企业网络工程师不得不为各种连接的服务器、应用程序和终端设备提供网络接入和足够的带宽。从OSI模型角度看,这些工具主要关注于1-4层网络。由于通过一个网络的所有流量和数据流都共享全部的带宽和队列资源,更高的OSI层次多少被忽略了。 慢慢地,网络设备变得越来越复杂,现在网络中不同的数据流都可以被识别出来并区别对待。各种服务质量(QoS)和应用层流程成型技术也可用于实现这个目 标。此外,随着对于关键业务应用程序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网络工程师也迫切需要了解OSI模型的更高层次,这样他们才能发现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虚拟化软件和应用程序本身所存在的性能问题或其他问题。但是,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他们需要借助于一些工具。 在许多场景中,网络性能监控工具已经从较为传统和简单的网络监控软件向前进化。这些监控工具通常使用ICMP的ping和简单网络监控协议(SNMP)的 polling/traps去检查网络状态。更现代的补充功能包括监控、基线化和智能分析应用程序本身的所有状态。最先进的网络监控工具则还能够执行以下 5种功能: 1. 网络与应用程序监控 2. 网络问题分析 3. 应用数据与流拦截分析 4....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文章二维码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 CentOS8安装Docker,最新的服务器搭配容器使用
- MySQL8.0.19开启GTID主从同步CentOS8
- CentOS7,CentOS8安装Elasticsearch6.8.6
- Linux系统CentOS6、CentOS7手动修改IP地址
- CentOS6,7,8上安装Nginx,支持https2.0的开启
- Docker安装Oracle12C,快速搭建Oracle学习环境
- CentOS7设置SWAP分区,小内存服务器的救世主
- 设置Eclipse缩进为4个空格,增强代码规范
- Docker使用Oracle官方镜像安装(12C,18C,19C)
- SpringBoot2全家桶,快速入门学习开发网站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