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中获取request的几种方法,及其线程安全性分析
前言
本文将介绍在Spring MVC开发的web系统中,获取request对象的几种方法,并讨论其线程安全性。
目录
概述
如何测试线程安全性
方法1:Controller中加参数
方法2:自动注入
方法3:基类中自动注入
方法4:手动调用
方法5:@ModelAttribute方法
总结
概述
在使用Spring MVC开发Web系统时,经常需要在处理请求时使用request对象,比如获取客户端ip地址、请求的url、header中的属性(如cookie、授权信息)、body中的数据等。由于在Spring MVC中,处理请求的Controller、Service等对象都是单例的,因此获取request对象时最需要注意的问题,便是request对象是否是线程安全的:当有大量并发请求时,能否保证不同请求/线程中使用不同的request对象。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前面所说的“在处理请求时”使用request对象,究竟是在哪里使用呢?考虑到获取request对象的方法有微小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1) 在Spring的Bean中使用request对象:既包括Controller、Service、Repository等MVC的Bean,也包括了Component等普通的Spring Bean。为了方便说明,后文中Spring中的Bean一律简称为Bean。
2) 在非Bean中使用request对象:如普通的Java对象的方法中使用,或在类的静态方法中使用。
此外,本文讨论是围绕代表请求的request对象展开的,但所用方法同样适用于response对象、InputStream/Reader、OutputStream/ Writer等;其中InputStream/Reader可以读取请求中的数据,OutputStream/ Writer可以向响应写入数据。
最后,获取request对象的方法与Spring及MVC的版本也有关系;本文基于Spring4进行讨论,且所做的实验都是使用4.1.1版本。
如何测试线程安全性
既然request对象的线程安全问题需要特别关注,为了便于后面的讨论,下面先说明如何测试request对象是否是线程安全的。
测试的基本思路,是模拟客户端大量并发请求,然后在服务器判断这些请求是否使用了相同的request对象。
判断request对象是否相同,最直观的方式是打印出request对象的地址,如果相同则说明使用了相同的对象。然而,在几乎所有web服务器的实现中,都使用了线程池,这样就导致先后到达的两个请求,可能由同一个线程处理:在前一个请求处理完成后,线程池收回该线程,并将该线程重新分配给了后面的请求。而在同一线程中,使用的request对象很可能是同一个(地址相同,属性不同)。因此即便是对于线程安全的方法,不同的请求使用的request对象地址也可能相同。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一种方法是在请求处理过程中使线程休眠几秒,这样可以让每个线程工作的时间足够长,从而避免同一个线程分配给不同的请求;另一种方法,是使用request的其他属性(如参数、header、body等)作为request是否线程安全的依据,因为即便不同的请求先后使用了同一个线程(request对象地址也相同),只要使用不同的属性分别构造了两次request对象,那么request对象的使用就是线程安全的。本文使用第二种方法进行测试。
客户端测试代码如下(创建1000个线程分别发送请求):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String prefix = UUID.randomUUID().toString().replaceAll("-", "") + "::";
for (int i = 0; i < 1000; i++) {
final String value = prefix + i;
new Thread()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try {
CloseableHttpClient httpClient = HttpClients.createDefault();
HttpGet httpGet = new HttpGet("http://localhost:8080/test?key=" + value);
httpClient.execute(httpGet);
httpClient.close();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start();
}
}
}
服务器中Controller代码如下(暂时省略了获取request对象的代码):
@Controller
public class TestController {
// 存储已有参数,用于判断参数是否重复,从而判断线程是否安全
public static Set set = new HashSet<>();
@RequestMapping("/test")
public void test()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 …………………………通过某种方式获得了request对象………………………………
// 判断线程安全
String value = request.getParameter("key");
if (set.contains(value)) {
System.out.println(value + "\t重复出现,request并发不安全!");
} else {
System.out.println(value);
set.add(value);
}
// 模拟程序执行了一段时间
Thread.sleep(1000);
}
}
如果request对象线程安全,服务器中打印结果如下所示:
如果存在线程安全问题,服务器中打印结果可能如下所示:
如无特殊说明,本文后面的代码中将省略掉测试代码。
方法1:Controller中加参数
代码示例
这种方法实现最简单,直接上Controller代码:
@Controller
public class TestController {
@RequestMapping("/test")
public void tes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 模拟程序执行了一段时间
Thread.sleep(1000);
}
}
该方法实现的原理是,在Controller方法开始处理请求时,Spring会将request对象赋值到方法参数中。除了request对象,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获取的参数还有很多,具体可以参见:https://docs.spring.io/spring/docs/current/spring-framework-reference/web.html#mvc-ann-methods
Controller中获取request对象后,如果要在其他方法中(如service方法、工具类方法等)使用request对象,需要在调用这些方法时将request对象作为参数传入。
线程安全性
测试结果:线程安全
分析:此时request对象是方法参数,相当于局部变量,毫无疑问是线程安全的。
优缺点
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request对象写起来冗余太多,主要体现在两点:
1) 如果多个controller方法中都需要request对象,那么在每个方法中都需要添加一遍request参数
2) request对象的获取只能从controller开始,如果使用request对象的地方在函数调用层级比较深的地方,那么整个调用链上的所有方法都需要添加request参数
实际上,在整个请求处理的过程中,request对象是贯穿始终的;也就是说,除了定时器等特殊情况,request对象相当于线程内部的一个全局变量。而该方法,相当于将这个全局变量,传来传去。
方法2:自动注入
代码示例
先上代码:
@Controller
public class TestController{
@Autowired
private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自动注入request
@RequestMapping("/test")
public void test()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模拟程序执行了一段时间
Thread.sleep(1000);
}
}
线程安全性
测试结果:线程安全
分析:在Spring中,Controller的scope是singleton(单例),也就是说在整个web系统中,只有一个TestController;但是其中注入的request却是线程安全的,原因在于:
使用这种方式,当Bean(本例的TestController)初始化时,Spring并没有注入一个request对象,而是注入了一个代理(proxy);当Bean中需要使用request对象时,通过该代理获取request对象。
下面通过具体的代码对这一实现进行说明。
在上述代码中加入断点,查看request对象的属性,如下图所示:
在图中可以看出,request实际上是一个代理:代理的实现参见AutowireUtils的内部类ObjectFactoryDelegatingInvocationHandler:
/**
* Reflective InvocationHandler for lazy access to the current target object.
*/
@SuppressWarnings("serial")
private static class ObjectFactoryDelegatingInvocationHandler implements InvocationHandler, Serializable {
private final ObjectFactory objectFactory;
public ObjectFactoryDelegatingInvocationHandler(ObjectFactory objectFactory) {
this.objectFactory = objectFactory;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 ……省略无关代码
try {
return method.invoke(this.objectFactory.getObject(), args); // 代理实现核心代码
}
catch (InvocationTargetException ex) {
throw ex.getTargetException();
}
}
}
也就是说,当我们调用request的方法method时,实际上是调用了由objectFactory.getObject()生成的对象的method方法;objectFactory.getObject()生成的对象才是真正的request对象。
继续观察上图,发现objectFactory的类型为WebApplicationContextUtils的内部类RequestObjectFactory;而RequestObjectFactory代码如下:
/**
* Factory that exposes the current request object on demand.
*/
@SuppressWarnings("serial")
private static class RequestObjectFactory implements ObjectFactory, Serializable {
@Override
public ServletRequest getObject() {
return currentRequestAttributes().getRequest();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Current HttpServletRequest";
}
}
其中,要获得request对象需要先调用currentRequestAttributes()方法获得RequestAttributes对象,该方法的实现如下:
/**
* Return the current RequestAttributes instance as ServletRequestAttributes.
*/
private static ServletRequestAttributes currentRequestAttributes() {
RequestAttributes requestAttr = RequestContextHolder.currentRequestAttributes();
if (!(requestAttr instanceof ServletRequestAttributes)) {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Current request is not a servlet request");
}
return (ServletRequestAttributes) requestAttr;
}
生成RequestAttributes对象的核心代码在类RequestContextHolder中,其中相关代码如下(省略了该类中的无关代码):
public abstract class RequestContextHolder {
public static RequestAttributes currentRequestAttributes() throws IllegalStateException {
RequestAttributes attributes = getRequestAttributes();
// 此处省略不相关逻辑…………
return attributes;
}
public static RequestAttributes getRequestAttributes() {
RequestAttributes attributes = requestAttributesHolder.get();
if (attributes == null) {
attributes = inheritableRequestAttributesHolder.get();
}
return attributes;
}
private static final ThreadLocal requestAttributesHolder =
new NamedThreadLocal("Request attributes");
private static final ThreadLocal inheritableRequestAttributesHolder =
new NamedInheritableThreadLocal("Request context");
}
通过这段代码可以看出,生成的RequestAttributes对象是线程局部变量(ThreadLocal),因此request对象也是线程局部变量;这就保证了request对象的线程安全性。
优缺点
该方法的主要优点:
1) 注入不局限于Controller中:在方法1中,只能在Controller中加入request参数。而对于方法2,不仅可以在Controller中注入,还可以在任何Bean中注入,包括Service、Repository及普通的Bean。
2) 注入的对象不限于request:除了注入request对象,该方法还可以注入其他scope为request或session的对象,如response对象、session对象等;并保证线程安全。
3) 减少代码冗余:只需要在需要request对象的Bean中注入request对象,便可以在该Bean的各个方法中使用,与方法1相比大大减少了代码冗余。
但是,该方法也会存在代码冗余。考虑这样的场景:web系统中有很多controller,每个controller中都会使用request对象(这种场景实际上非常频繁),这时就需要写很多次注入request的代码;如果还需要注入response,代码就更繁琐了。下面说明自动注入方法的改进方法,并分析其线程安全性及优缺点。
方法3:基类中自动注入
代码示例
与方法2相比,将注入部分代码放入到了基类中。
基类代码:
public class BaseController {
@Autowired
protected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
Controller代码如下;这里列举了BaseController的两个派生类,由于此时测试代码会有所不同,因此服务端测试代码没有省略;客户端也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改(同时向2个url发送大量并发请求)。
@Controller
public class TestController extends BaseController {
// 存储已有参数,用于判断参数value是否重复,从而判断线程是否安全
public static Set set = new HashSet<>();
@RequestMapping("/test")
public void test()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String value = request.getParameter("key");
// 判断线程安全
if (set.contains(value)) {
System.out.println(value + "\t重复出现,request并发不安全!");
} else {
System.out.println(value);
set.add(value);
}
// 模拟程序执行了一段时间
Thread.sleep(1000);
}
}
@Controller
public class Test2Controller extends BaseController {
@RequestMapping("/test2")
public void test2()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String value = request.getParameter("key");
// 判断线程安全(与TestController使用一个set进行判断)
if (TestController.set.contains(value)) {
System.out.println(value + "\t重复出现,request并发不安全!");
} else {
System.out.println(value);
TestController.set.add(value);
}
// 模拟程序执行了一段时间
Thread.sleep(1000);
}
}
线程安全性
测试结果:线程安全
分析:在理解了方法2的线程安全性的基础上,很容易理解方法3是线程安全的:当创建不同的派生类对象时,基类中的域(这里是注入的request)在不同的派生类对象中会占据不同的内存空间,也就是说将注入request的代码放在基类中对线程安全性没有任何影响;测试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优缺点
与方法2相比,避免了在不同的Controller中重复注入request;但是考虑到java只允许继承一个基类,所以如果Controller需要继承其他类时,该方法便不再好用。
无论是方法2和方法3,都只能在Bean中注入request;如果其他方法(如工具类中static方法)需要使用request对象,则需要在调用这些方法时将request参数传递进去。下面介绍的方法4,则可以直接在诸如工具类中的static方法中使用request对象(当然在各种Bean中也可以使用)。
方法4:手动调用
代码示例
@Controller
public class TestController {
@RequestMapping("/test")
public void test()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 ((ServletRequestAttributes) (RequestContextHolder.currentRequestAttributes())).getRequest();
// 模拟程序执行了一段时间
Thread.sleep(1000);
}
}
线程安全性
测试结果:线程安全
分析:该方法与方法2(自动注入)类似,只不过方法2中通过自动注入实现,本方法通过手动方法调用实现。因此本方法也是线程安全的。
优缺点
优点:可以在非Bean中直接获取。缺点:如果使用的地方较多,代码非常繁琐;因此可以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方法5:@ModelAttribute方法
代码示例
下面这种方法及其变种(变种:将request和bindRequest放在子类中)在网上经常见到:
@Controller
public class TestController {
private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ModelAttribute
public void bindReques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
this.request = request;
}
@RequestMapping("/test")
public void test()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 模拟程序执行了一段时间
Thread.sleep(1000);
}
}
线程安全性
测试结果:线程不安全
分析:@ModelAttribute注解用在Controller中修饰方法时,其作用是Controller中的每个@RequestMapping方法执行前,该方法都会执行。因此在本例中,bindRequest()的作用是在test()执行前为request对象赋值。虽然bindRequest()中的参数request本身是线程安全的,但由于TestController是单例的,request作为TestController的一个域,无法保证线程安全。
总结
综上所述,Controller中加参数(方法1)、自动注入(方法2和方法3)、手动调用(方法4)都是线程安全的,都可以用来获取request对象。如果系统中request对象使用较少,则使用哪种方式均可;如果使用较多,建议使用自动注入(方法2 和方法3)来减少代码冗余。如果需要在非Bean中使用request对象,既可以在上层调用时通过参数传入,也可以直接在方法中通过手动调用(方法4)获得。
更多参考内容:http://www.roncoo.com/course/list.html?courseName=spring
关注公众号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消息中间件kafka+zookeeper集群部署、测试与应用
业务系统中,通常会遇到这些场景:A系统向B系统主动推送一个处理请求;A系统向B系统发送一个业务处理请求,因为某些原因(断电、宕机。。),B业务系统挂机了,A系统发起的请求处理失败;前端应用并发量过大,部分请求丢失或后端业务系统卡死。。。。这个时候,消息中间件就派上用场了--提升系统稳定性、可用性、可扩展性。 一、消息中间件 消息队列技术是分布式应用间交换信息的一种技术。消息队列可驻留在内存或磁盘上,队列存储消息直到它们被应用程序读走。通过消息队列,应用程序可独立地执行--它们不需要知道彼此的位置、或在继续执行前不需要等待接收程序接收此消息。 总体来说,消息中间件有以下作用:降低耦合、流量消峰(防浪涌)、可靠性传输、事件驱动 1.降低耦合:通过发布订阅的方式松耦合 我们以注册业务为例,注册成功会发送短信、邮件给用户来确认,传统架构模型是这样: 邮件业务和短信业务的代码是写在用户注册的流程里,无论是通过接口的方式来实现,还是远程调用的方式来实现,耦合度都很高,现在,新增一个需求,用户注册完成以后不发送邮件了,而是给用户“增加积分”,我们来分析这几种情况: 第一、都在一个业务系统内通过代码堆...
-
下一篇
深入理解分布式事务
1、什么是分布式事务 分布式事务就是指事务的参与者、支持事务的服务器、资源服务器以及事务管理器分别位于不同的分布式系统的不同节点之上。以上是百度百科的解释,简单的说,就是一次大的操作由不同的小操作组成,这些小的操作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上,且属于不同的应用,分布式事务需要保证这些小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本质上来说,分布式事务就是为了保证不同数据库的数据一致性。 2、分布式事务的产生的原因 2.1、数据库分库分表 当数据库单表一年产生的数据超过1000W,那么就要考虑分库分表,具体分库分表的原理在此不做解释,以后有空详细说,简单的说就是原来的一个数据库变成了多个数据库。这时候,如果一个操作既访问01库,又访问02库,而且要保证数据的一致性,那么就要用到分布式事务。 2.2、应用SOA化 所谓的SOA化,就是业务的服务化。比如原来单机支撑了整个电商网站,现在对整个网站进行拆解,分离出了订单中心、用户中心、库存中心。对于订单中心,有专门的数据库存储订单信息,用户中心也有专门的数据库存储用户信息,库存中心也会有专门的数据库存储库存信息。这时候如果要同时对订单和库存进行操作,那么就会涉及到...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