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逃逸分析
1 前言
所谓逃逸分析(Escape analysis)是指由编译器决定内存分配的位置,不需要程序员指定。
函数中申请一个新的对象
- 如果分配 在栈中,则函数执行结束可自动将内存回收;
- 如果分配在堆中,则函数执行结束可交给GC(垃圾回收)处理;
有了逃逸分析,返回函数局部变量将变得可能,除此之外,逃逸分析还跟闭包息息相关,了解哪些场景下对象会逃逸至关重要。
2 逃逸策略
每当函数中申请新的对象,编译器会跟据该对象是否被函数外部引用来决定是否逃逸:
- 如果函数外部没有引用,则优先放到栈中;
- 如果函数外部存在引用,则必定放到堆中;
注意,对于函数外部没有引用的对象,也有可能放到堆中,比如内存过大超过栈的存储能力。
3 逃逸场景
3.1 指针逃逸
我们知道Go可以返回局部变量指针,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变量逃逸案例,示例代码如下:
package main type Student struct { Name string Age int } func StudentRegister(name string, age int) *Student { s := new(Student) //局部变量s逃逸到堆 s.Name = name s.Age = age return s } func main() { StudentRegister("Jim", 18) }
函数StudentRegister()内部s为局部变量,其值通过函数返回值返回,s本身为一指针,其指向的内存地址不会是栈而是堆,这就是典型的逃逸案例。
通过编译参数-gcflag=-m可以查年编译过程中的逃逸分析:
D:\SourceCode\GoExpert\src>go build -gcflags=-m # _/D_/SourceCode/GoExpert/src .\main.go:8: can inline StudentRegister .\main.go:17: can inline main .\main.go:18: inlining call to StudentRegister .\main.go:8: leaking param: name .\main.go:9: new(Student) escapes to heap .\main.go:18: main new(Student) does not escape
可见在StudentRegister()函数中,也即代码第9行显示"escapes to heap",代表该行内存分配发生了逃逸现象。
3.2 栈空间不足逃逸
看下面的代码,是否会产生逃逸呢?
package main func Slice() { s := make([]int, 1000, 1000) for index, _ := range s { s[index] = index } } func main() { Slice() }
上面代码Slice()函数中分配了一个1000个长度的切片,是否逃逸取决于栈空间是否足够大。
直接查看编译提示,如下:
D:\SourceCode\GoExpert\src>go build -gcflags=-m # _/D_/SourceCode/GoExpert/src .\main.go:4: Slice make([]int, 1000, 1000) does not escape
我们发现此处并没有发生逃逸。那么把切片长度扩大10倍即10000会如何呢?
D:\SourceCode\GoExpert\src>go build -gcflags=-m # _/D_/SourceCode/GoExpert/src .\main.go:4: make([]int, 10000, 10000) escapes to heap
我们发现当切片长度扩大到10000时就会逃逸。
实际上当栈空间不足以存放当前对象时或无法判断当前切片长度时会将对象分配到堆中。
3.3 动态类型逃逸
很多函数参数为interface类型,比如fmt.Println(a ...interface{}),编译期间很难确定其参数的具体类型,也人产生逃逸。
如下代码所示: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s := "Escape" fmt.Println(s) }
上述代码s变量只是一个string类型变量,调用fmt.Println()时会产生逃逸:
D:\SourceCode\GoExpert\src>go build -gcflags=-m # _/D_/SourceCode/GoExpert/src .\main.go:7: s escapes to heap .\main.go:7: main ... argument does not escape
3.4 闭包引用对象逃逸
某著名的开源框架实现了某个返回Fibonacci数列的函数:
func Fibonacci() func() int { a, b := 0, 1 return func() int { a, b = b, a+b return a } }
该函数返回一个闭包,闭包引用了函数的局部变量a和b,使用时通过该函数获取该闭包,然后每次执行闭包都会依次输出Fibonacci数列。
完整的示例程序如下所示: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Fibonacci() func() int { a, b := 0, 1 return func() int { a, b = b, a+b return a } } func main() { f := Fibonacci() for i := 0; i < 10; i++ { fmt.Printf("Fibonacci: %d\n", f()) } }
上述代码通过Fibonacci()获取一个闭包,每次执行闭包就会打印一个Fibonacci数值。输出如下所示:
D:\SourceCode\GoExpert\src>src.exe Fibonacci: 1 Fibonacci: 1 Fibonacci: 2 Fibonacci: 3 Fibonacci: 5 Fibonacci: 8 Fibonacci: 13 Fibonacci: 21 Fibonacci: 34 Fibonacci: 55
Fibonacci()函数中原本属于局部变量的a和b由于闭包的引用,不得不将二者放到堆上,以致产生逃逸:
D:\SourceCode\GoExpert\src>go build -gcflags=-m # _/D_/SourceCode/GoExpert/src .\main.go:7: can inline Fibonacci.func1 .\main.go:7: func literal escapes to heap .\main.go:7: func literal escapes to heap .\main.go:8: &a escapes to heap .\main.go:6: moved to heap: a .\main.go:8: &b escapes to heap .\main.go:6: moved to heap: b .\main.go:17: f() escapes to heap .\main.go:17: main ... argument does not escape
4 逃逸总结
- 栈上分配内存比在堆中分配内存有更高的效率
- 栈上分配的内存不需要GC处理
- 堆上分配的内存使用完毕会交给GC处理
- 逃逸分析目的是决定内分配地址是栈还是堆
- 逃逸分析在编译阶段完成
5 编程Tips
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函数传递指针真的比传值效率高吗?
我们知道传递指针可以减少底层值的拷贝,可以提高效率,但是如果拷贝的数据量小,由于指针传递会产生逃逸,可能会使用堆,也可能会增加GC的负担,所以传递指针不一定是高效的。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果觉得不错请给个赞~
本篇文章已归档到GitHub项目,求星~ 点我即达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Java 11 教程
原文链接:https://wangwei.one/posts/921ad319.html Java11 已于 2018/09/25 成功发布,不过目前 绝大多数人 在生产环境仍旧使用的是Java 8。这篇以案例为主的教程涵盖了从 Java 9 到 Java 11的绝大多数重要的语法与API特性。让我们开始吧! 局部变量类型推断 Java 10引入了一个新的语言关键字var,它可以在声明局部变量 时替换类型信息( 局部 意味着方法体内的变量声明)。 Java 10之前,变量的声明形式如下: String text = "Hello Java 9"; 现在,你可以使用 var 替换 String 。编译器将会从变量的赋值中推断出它的正确类型。在这个例子里 变量text 即为 String 类型: var text = "Hello Java 10"; 不同于 Javascript 中的 var 关键字,Java中的 var 声明的变量仍旧是静态类型。你不能再次赋予另一个与原类型不符的变量值。 var text = "Hello Java 11"; text = 23; // ERROR: ...
- 下一篇
并发编程之美-深入理解java多线程原理
1.什么是多线程? 多线程是为了使得多个线程并行的工作以完成多项任务,以提高系统的效率。线程是在同一时间需要完成多项任务的时候被实现的。 2.了解多线程 了解多线程之前我们先搞清楚几个重要的概念! 如上图所示:对我们的项目有一个主内存,这个主内存里面存放了我们的共享变量、方法区、堆中的对象等。 3.线程的工作过程 每当我们开启一个线程的时候,线程会为我们开辟一块工作内存,将主内存中的共享变量复制一个副本存入工作内存中,并协调方法区生成栈针,以及对堆的引用(指针)。 如果在执行过程中线程对工作内存中的共享变量进行的修改操作,此时会向主内存回写我们修改的变量。 4.多线程带来的问题 我们模拟这样一个场景: 有十个用户同时购票,但是系统中只剩下了8张票,当每个用户同时开启自己的线程,将主内存中8张票复制到工作内存中,在方法中,会判断票数是否满足要求,此时,十个线程都判断满足,都要对票数进行操作。 当用户一操作后,票数=8-1=7,将数据回写至主内存。 用户二操作后,用户二的本地内存中票数为8,则修改后票数=8-1=7,继续回写至主内存, 以此下去,在我们假设十个用户同时开启线程的情况下最后主...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文章二维码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 CentOS关闭SELinux安全模块
- CentOS7编译安装Gcc9.2.0,解决mysql等软件编译问题
- Docker快速安装Oracle11G,搭建oracle11g学习环境
- CentOS7安装Docker,走上虚拟化容器引擎之路
- SpringBoot2初体验,简单认识spring boot2并且搭建基础工程
- CentOS7,8上快速安装Gitea,搭建Git服务器
- Linux系统CentOS6、CentOS7手动修改IP地址
- SpringBoot2配置默认Tomcat设置,开启更多高级功能
- MySQL8.0.19开启GTID主从同步CentOS8
- Red5直播服务器,属于Java语言的直播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