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 Coze、Dify 热度减退,企业 AI 落地路在何方?| 葡萄城技术团队
为何 Coze、Dify 热度减退,企业 AI 落地路在何方?
从原型到生产力:为何 Coze、Dify 热度减退,企业 AI 落地路在何方?
2023 年,大模型的浪潮催生了一批明星级的 AI 应用搭建工具,其中以 Coze 和 Dify 最具代表性。它们凭借拖拽式的界面和“人人都是 AI 开发者”的口号,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然而,进入 2024 至 2025 年,我们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类平台的市场热度似乎正在减退。
这是否意味着低代码/无代码 AI 开发的路线走不通了?答案并非如此。这股“退烧”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市场从“尝鲜”阶段,向“价值落地”阶段的必然转变。
一、 “快餐式”AI 工具的崛起与局限
Coze 和 Dify 的核心价值在于**“降低门槛”**。在 AI 爆火初期,市场需求集中于快速验证想法。它们让非技术人员也能在几小时内“拼”出一个 AI 应用,抓住了第一波 AI 红利。
然而,当新鲜感褪去,用户开始寻求更深层次的价值时,这类工具的局限性便暴露出来:
- 高端用户满足不了,低端用户留不住:专业开发者因其灵活性不足而转向专业框架,而非技术用户则因无法解决实际业务问题而迅速流失。
- 行业需求迭代,“拼积木”模式已显落后:面对更复杂的 Agent 智能体、多模态交互和企业级 RAG 需求,简单的 API 拼接模式已难以承载。
- “伪低代码”的尴尬:对于非技术用户,其工作流设计仍有理解门槛;而对于稍复杂的需求,半代码半拖拽的模式反而降低了效率。
二、 另辟蹊径:当 AI 融入企业级开发工具
当 Coze、Dify 这类“为 AI 而生”的工具遇到落地瓶颈时,另一条路径逐渐清晰起来。市面上存在着另一类 AI 应用开发工具,它们并非 AI 浪潮中的“新贵”,而是在企业级应用开发领域深耕多年的“老兵”,例如类似活字格这样的 AI 低代码开发平台**。**
这些平台的发展路径是先构建了强大的企业应用开发能力,在 AI 时代来临后,再将 AI 作为一种核心能力深度融入到产品之中。事实证明,这类产品恰好能解决当前 Dify 和 Coze 遇到的核心问题。
需要明确的是,Coze/Dify 并非“完全没价值”。它们依然适合 Demo、内部小工具、快速试水等场景。但若要让 AI 真正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必须走另一条路:AI 与业务系统深度融合。
以活字格为例,它和 Coze/Dify 同属“低代码 AI 工具”范畴,但定位完全不同:
维度 | Dify / Coze | 活字格低代码平台 |
---|---|---|
核心定位 | AI 功能拼接工具,解决“有没有 AI” | 业务 AI 化平台,解决“AI 能不能真正落地” |
与业务关系 | 外挂式 AI,结果需人工搬运 | 内嵌式 AI,直接驱动业务流程 |
扩展性 | 拖拽拼接,复杂逻辑难落地 | 全流程定制,支持表单、报表、权限、外部系统联动 |
安全性 | 数据多需上传模型,合规风险高 | 本地数据隔离 + 权限继承,满足企业安全合规 |
换句话说,Coze/Dify 更像是 AI 的**“原型机”,而活字格则在努力成为企业的“生产工具”**。
三、 企业的选择逻辑:要 Demo 还是要生产力?
对于企业来说,选择哪类工具,取决于自身需求处于哪个阶段:
- 如果只是做 Demo / 测试市场: Coze、Dify 上手快,成本低,是“尝鲜”的理想选择。
- 如果是核心业务流程、长期使用: 则必须考虑与现有系统的集成、数据安全、权限控制、业务逻辑的闭环。这些企业级的刚性需求,只有活字格这类“业务内嵌型平台”能够满足。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在体验过 Dify/Coze 后,最终还是会回到“低代码 + AI 深度融合”的方向上来。因为只有这条路,才能让 AI 从一个花哨的“外挂”,真正变成驱动业务的“内芯”。
四、 结语
Coze、Dify 的热度下降,并不意味着它们“过时无用”,而是行业需求已经进入了新阶段:从“快速拼装”走向“深度融合”。
- Coze/Dify 的价值: 解决了“能不能快速做出 AI 应用”的问题。
- 活字格这类平台的价值: 解决了“AI 能不能真正进入业务流程、成为生产力”的问题。
因此,企业在选择 AI 开发工具时,核心逻辑归结为一句话:
👉 您要的,是原型,还是要生产力?
扩展链接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下一代 AI Agent 的基石:深入浅出 MCP 协议与低代码实践 | 葡萄城技术团队
下一代 AI Agent 的基石:深入浅出 MCP 协议与低代码实践 引言 前面讲了很多AI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在讲AI对话单元格的时候,我们设置了多个函数调用(查询,分析审核状态,添加数据),很多的朋友可能在想,如果我想做很多的意图识别,那是不是我要做很多的函数?答案是肯定的。那这不是很麻烦吗?有没有批量设置工具和函数的方案? 另外,我们之前调用钉钉接口的时候,可能发现钉钉有非常多的接口,我们要用的时候不是要对接非常的多的接口,而且这些工作多少有点无聊,都是http请求,就是改个参数和URL地址就行了,有没有啥办法可以让我们非常方便的对接所有接口,然后用户想要任何事的时候,让AI自己判断调用哪个接口?同理,高德地图,百度搜素,飞书.....等等是不是都可以这样操作? 其实你想到的问题,AI行业的大佬都早已想到,MCP就是来帮大家解决这些问题的。 MCP = Model Context Protocol(模型上下文协议) ,是 Anthropic 在 2024 年提出的一种协议,主要解决AI **模型和外部工具/**数据源/系统之间的标准化交互问题。 那我来帮你整理一下AI MCP 能力...
-
下一篇
驳“AI 泡沫论”:一场被误读的、正在进行中的产业结构性调整
> 编者按: 当GPT-5的表现未达预期,当众多AI应用试点项目收效甚微,当市场开始质疑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时,我们是否正在经历一场AI泡沫的破裂?还是说,这些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产业逻辑? > > 我们今天为大家带来的这篇文章,作者的观点是:当前 AI 市场并非陷入停滞或崩溃,而是进入了一个必要的“消化阶段”,这一过程虽伴随阵痛,却蕴含着持续的发展动能。 > > 文章通过四个层次的分析框架,系统性地解构了当前 AI 市场的真实状况:首先厘清了产品体验设计与技术能力上限的区别,指出用户对 GPT-5 的失望更多源于产品策略而非能力倒退;第二,应用层回报不明朗的根源在于组织流程滞后于技术能力,真正有价值的垂直整合方案正在悄然建立护城河;第三,基础设施投资正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算力合约结构化、算力利用率优化和电力资源争夺成为新焦点;最后阐述了技术演进已超越“规模至上”的初级阶段,转向测试时计算、工具调用、数据质量与智能体系统等更深层次的创新。作者还提供了判断行业是否真正崩溃的具体指标,并为资金配置方、应用层创业者和基础设施构建者提供了清晰的战略建议...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文章二维码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 Windows10,CentOS7,CentOS8安装Nodejs环境
- Crontab安装和使用
- CentOS8编译安装MySQL8.0.19
- Docker使用Oracle官方镜像安装(12C,18C,19C)
- Docker快速安装Oracle11G,搭建oracle11g学习环境
- Hadoop3单机部署,实现最简伪集群
- MySQL8.0.19开启GTID主从同步CentOS8
- Springboot2将连接池hikari替换为druid,体验最强大的数据库连接池
- SpringBoot2编写第一个Controller,响应你的http请求并返回结果
- SpringBoot2初体验,简单认识spring boot2并且搭建基础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