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软件行业不赚钱?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软件行业不赚钱,但中国的软件行业到底有多不赚钱,估计大家都不太清楚。
让我们来看看2024年中国已上市软件公司的财报情况。注:本文图表中的数据均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https://www.sse.com.cn/assortment/stock/areatrade/trade/)。
下图是统计的国内131家上市软件公司的经营情况。
在这131家公司中,有56家公司归母净利润是负值。可以看出,近半的公司处于亏损状态。
从图中可以看出,正利润区间在10亿以上公司数量极少,而负利润区间在-10亿到-30亿的还有一定数量的公司,直观显示亏损普遍且亏损数额较大。
可以见得,2024年,软件行业中头部企业的盈利能力被尾部企业巨亏对冲,行业整体利润较少。
今年上半年已上市软件公司的经营情况也不容乐观:
看完这些数字,大家肯定会问,为什么中国的软件行业不赚钱?关于这个话题已经有很多文章讨论分析过。今天我来说说我的观点。我认为,中国软件行业不赚钱的根本原因是在一个非标准化的市场里面做非标准化的事情,这就决定了中国的软件行业很难赚到钱。
先来聊聊为什么说软件开发是非标准化的。
肯定有朋友会问,现在软件行业不是越来越规范了吗?比如开发语言越来越强大,各种开发框架也越来越成熟。软件开发相关的工具也越来越成熟,现在AI都能一键生成代码了,为什么说软件开发这个行业是非标准化的呢?
核心的原因就在于人依然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需求收集与挖掘,到解决方案的构思,再到研发实现与上线发布,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深度参与。尽管软件开发工具不断升级,但每个环节对人的依赖程度并未降低,这就使得软件行业难以像制造业这样的实体领域那样实现高度标准化。
跟实体行业相比,软件行业的改动和实现相对容易,无论是从用户的角度还是从研发团队的角度来看,大家都会觉得实现一个功能好像没有那么难,所以大家就不停地提各种的需求,不停地对软件进行各种改动。所以某种意义上讲,软件的这种特性反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反观制造业、工程等实体领域,因为其物理规律的客观限制,再加上投入巨大,所以大家都非常慎重,所以在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一系列严谨系统的框架、方法、工具以及标准来保证涉及到实体类的研发或者项目的成功率。
比如在实体世界中,有大量的标准规范推动着行业朝着更精细分工、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某个零部件只要符合既定规格就能直接用,不用关注是哪个厂商生产的;各类接口与生产流程也都遵循标准化,有标准化的工具、流水线作业辅助实现。但软件行业还做不到这一点。目前软件行业只在底层的一些协议上实现了标准化,但在业务层还是千变万化,很难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那非标准化带来的问题是什么?是没有办法享受复利,要不断地进行研发投入。中国的软件公司,人力成本占比一直居高不下,也就是这个原因。相反在实体行业中,通过规模化生产能有效摊平前期的研发成本。再加上现在各种工艺的突破、各种自动化手段的增强,产品研发和生产的成本越来越低。只要产品定义清晰、生产质量过硬、市场定位没有问题,就可以通过一款产品来实现大规模的收入。
那么,同样都是软件行业,国外的软件行业为什么能赚钱?这要归因于国外的软件市场的标准化程度要远远高于国内。
一方面,国外的软件厂商有很多是做通用软件开发的,这个领域本身就是标准化的。像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数据库、平台以及云服务等,这些底层软件产品一旦开发完成,在全球范围内都能广泛应用。
即使是应用软件的开发,大家也都会通过接口来构建自己的生态。比如像Saleforce这类的平台公司会通过接口构建生态,吸引众多开发者基于其接口开发各类应用,形成庞大的生态。这样在相对标准化的市场环境下,竞争压力相对较小,盈利空间也能得以保障。
而在中国,软件行业的这个市场的标准化程度要低好多。一方面是中国的企业人治的成分本来就高,每个公司的管理风格都不尽相同。再加上中国市场环境相对复杂,竞争也比较激烈,合规性的需求比较多,这就决定了中国的软件市场的标准化程度比较低。中国的软件公司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纯做外包,产品型公司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项目制交付。
所以在中国,软件行业这种非标准化的属性,加上非标准化的市场,再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能赚钱,可谓难上加难。赚钱的软件公司,其对应的市场的标准化程度都是比较高的,比如金山所在的office办公市场。
以上是我对“为什么中国的软件行业不赚钱”这一问题的探讨,接下来的一篇文章将聊一聊“什么样的软件公司能赚钱”,大家敬请关注。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Valkey 单点性能比肩 Redis 集群了?Valkey8.0 新特性分析|得物技术
一、 背景 Valkey 社区于 2024 年 09 月发布了 Valkey8.0 正式版,在之前的文章《Redis 是单线程模型?》中,我们提到,Redis 社区在 Redis6.0 中引入了多线程 IO 特性,将 Redis 单节点访问请求从 10W/s 提升到 20W/s,而在 Valkey8.0 版本中,通过引入异步 IO 线程、内存预取(Prefetch)、内存访问分摊(MAA)等新特性,并且除了将读写网络数据卸载到 IO 线程执行外,还会将 event 事件循环、对象内存释放等耗时动作也卸载到 IO 线程执行,使得 Valkey 单节点访问请求可以提升到 100W/s,大幅提升 Valkey 单节点性能。 Valkey 8.0中引入的异步 IO 与 Redis 6.0 中的多线程 IO 有什么区别?Valkey8.0 中如何应用内存预取和内存访问分摊技术进一步来提升性能的?本篇文章让我们来一起看看。 2024 年,Redis 商业支持公司 Redis Labs 宣布 Redis 核心代码的许可证从 BSD 变更为 RSALv2 ,明确禁止云厂商提供 Redis 托管服务,这...
- 下一篇
数据库解耦,代码复用?还是数据库复用,代码解耦?
这个也是我看了有些行业的有感而发 背景涉及微服务和中台。都是我个人观点,不代表对错 我们说一下20年前,那时候我觉得类似工商银行和中国移动这些的业务量远比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非互联网公司业务体量要大吧? 那时候也没有微服务、没有中台更加没有Hadoop。业务也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那时候是大型机、小型机和IOE架构等。 微服务其实不一定要分库 但是的确如果在都在一个数据库那还做什么微服务? 其实有不少企业和场景不适合微服务(比如长流程的,比如to B的业务场景) 后来微服务让每个服务都有自己的数据库这句话带起来了分库 不仅仅MySQL做分库,连Oracle我看有的也分库。当然这里是为了微服务和中台去分库。而不是说去做分库分表。 有句话叫一时分库一时爽,一直分库一直爽。 自从分库以后带来了各种问题,但是也打开了一扇门。就是对应用程序质量直线下降。 原来一个数据库多少要担心自己会不会影响别人,别人会不会影响自己。 现在一个模块一个数据库,放飞自我了。当出现性能问题时候,先增加资源,不考虑解决问题。 资源无法增加,那么就继续分库。不考虑解决问题。至于反噬作用,先不考虑。 以上称之为解耦 数据库一...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文章二维码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 CentOS8编译安装MySQL8.0.19
- CentOS8安装MyCat,轻松搞定数据库的读写分离、垂直分库、水平分库
- SpringBoot2配置默认Tomcat设置,开启更多高级功能
- CentOS关闭SELinux安全模块
- Linux系统CentOS6、CentOS7手动修改IP地址
- 2048小游戏-低调大师作品
- MySQL8.0.19开启GTID主从同步CentOS8
- CentOS7,CentOS8安装Elasticsearch6.8.6
- CentOS6,7,8上安装Nginx,支持https2.0的开启
- Springboot2将连接池hikari替换为druid,体验最强大的数据库连接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