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效率提升100%!阿里云后训练全栈解决方案发布实录
演讲人:魏博文(阿里云计算平台大数据AI解决方案总监)
演讲主题:阿里云后训练解决方案
活动:甲子光年围炉夜话-后训练技术闭门会
目前大模型能力已经足够优秀,模型后训练作为大模型落地的重要一环,能显著优化模型性能,适配特定领域需求。相比于模型预训练,后训练阶段对计算资源和数据资源需求更小,更易迭代,为大语言模型提供了针对特定业务场景调优的能力,打通了通用大模型到垂直领域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阿里云大数据 AI 平台重磅发布大模型后训练解决方案,通过全栈 AI 能力 ,为企业提供从算力到平台的"后训练"一体化支撑 。凭借稳定、高效、全能的产品特性,让企业从容面对大模型后训练阶段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挑战。使用阿里云大数据 AI 平台大模型后训练解决方案,实现训练效率100%的提升,有效助力大模型后训练技术在各行各业的落地。
一、后训练技术持续演进过程中的行业现状
在 AI 加速重塑千行百业的浪潮中,作为提升模型业务适配力的关键步骤,"后训练"的技术持续处于演进中。大模型技术架构逐渐从 Dense 转向 MoE,混合精度训练从 BF16 向 FP8 迁移,强化学习(RL)技术也在各行各业中尝试落地。
以训练方式转向 RL 为例,RL 的训练过程表现出高度敏感性,"非常的脆弱",数据分布或策略参数的微小变化即可能破坏收敛性。在这个过程中需通过持续监控,并且对数据和策略的动态调整,保障RL模型的顺利训练。这时候,平台的能力变得非常关键。
后训练不仅关乎算法层的优化,更依赖底层算力、平台能力与应用层协同,确保全链路的可行性与稳定性。用户对平台的需求,不再是预训练阶段仅需把数据规整好提供给平台后等待结果那么简单了,在后训练阶段,用户需要的是一个安全稳定、性能卓越且功能全面的平台 。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唯有"云+AI"的融合,才能从底层资源到应用层全面释放 AI 价值。
二、革新架构的破局:后训练解决方案突破效能边界
针对企业大模型后训练的需求,阿里云大数据 AI 平台发布大模型后训练解决方案。以稳定、高效、全能的方案优势,将企业从繁重的底层工程中解放出来,专注于业务创新。
在基础设施层,阿里云部署遍布全球的基础设施,可根据SFT、RL、推理等不同负载弹性提供算力资源,确保不同阶段的训练任务都能获得最优的算力配比和成本效益,从而为复杂的后训练、及推理服务流程提供稳定且经济的算力基座。在模型层,通义千问Qwen系列基础模型能力领先,支持多模态、多尺寸、多架构,客户无需预训练即可启动后训练,快速适配业务场景,显著降低开发门槛与周期。同时,PAI-Model Gallery 已集成 Qwen、Deepseek 在内的等300+顶尖模型,可零代码实现微调、部署与评测,覆盖金融、汽车、教育等多行业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数据-训练-推理-AI应用"的全生命周期,阿里云大数据 AI 平台为后训练提供端到端支撑,保障从基模选择、数据准备、模型训练到部署上线的每一个环节都能高效运行且无缝对接。
阿里云后训练解决方案架构图
在数据处理阶段,阿里云提供面向AI场景的多模态数据处理方案,接入业务数据和场景化合成的数据,通过 MaxCompute MaxFrame+PAI-EAS+Flink 等产品实现统一的数据处理体验,支持百万任务调度与管理,整体数据处理效率提升10倍以上,数据处理推理任务优化提速1倍以上,相同资源产能提升1倍。大数据开发治理平台 DataWorks 负责数据集成、数据预处理任务开发和任务调度,确保数据能够被高效地处理和利用。实时计算 Flink 版作为流式引擎,提供端到端亚秒级实时数据分析能力,实时解析并写入接收到的数据,将其转化为可处理的格式。MaxCompute 将 AI 的能力应用于数据预处理环节,发布科学计算框架 MaxFrame。MaxFrame 是构建在大规模计算平台 MaxCompute 之上的完全兼容 Python 生态的分布式计算引擎,支持 Python 编程接口,兼容 Pandas 等数据处理及 ML 算子接口且自动实现分布式处理,同时提供 AI Function 调用能力,实时调用大模型,进行多模态数据预处理,以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在 Python 生态中高效进行大数据处理和AI开发的需求。方案可集成 Hologres 和高性能向量增强引擎 Elasticsearch 实现海量数据的实时查询和向量数据的毫秒级检索;可使用 Data-Juicer 在亿级别甚至千亿级别的样本量级下,实现高效的大规模数据预处理。
MaxCompute Data+AI 加速后训练数据预处理
在模型训练方面和模型部署阶段 ,针对 MoE 架构模型在通信和算子层面持续优化,搭载自研大规模 MoE 混合精度训练引擎 PAI-FlashMoE 和灵活、易用、高效的大规模强化学习训练框架 PAI-Chatlearn,支持 RLHF、DPO、GRPO 等多种先进的 Alignment 训练算法,支持任意模型的后训练任务快速配置,万卡规模 MoE 架构训练 MFU 达 35%-40%。实验数据表明,Qwen3-30B-A3B 模型在 4*GU8T 资源环境下,PAI-ChatLearn 相较于开源的框架来说,训练的吞吐基本上提升2倍以上 。模型在线服务平台 PAI-EAS 具备分布式推理能力,通过创新的多机Prefill-Decode-EP分离架构,结合 LLM 智能路由和 MoE 分布式推理调度引擎 Llumnix,能显著提升推理速度和资源利用率以降低模型使用成本,做到首Token生成响应时间降低92%,端到端服务吞吐提升5倍+。PAI-ModelGallery 支持包含 Qwen、DeepSeek 在内的 300 +模型的零代码一键后训练、评测、部署。
PAI-ChatLearn 整体技术架构和特点
新发布的大模型后训练解决方案在性能、成本、功能、安全等多维度均有着突出优势:
-
模型训练效率提升:MoE SFT 训练MFU 超 35%+ ,强化学习训练效率提升 200%,训练资源规模效率提升 100%;
-
模型推理效率提升:首 Token 生成响应时间降低 92%,端到端服务吞吐提升 5 倍+;
-
一体化开发效率提速:数据包处理效率相比自建提升 10 倍以上,数据处理推理任务优化提速 1 倍以上,相同资源产能提升 1 倍;
-
支持百万级任务管理及并发调度,每拉起 10000 CU资源运行仅需不到 10 秒;
-
全链路样本数据血缘存储和检索分析,数据合规安全保护;
-
企业级 Serverless 化平台,稳定可靠,兼容开源生态。
三、技术底座揭秘:解决方案核心产品全解析
大模型后训练解决方案是基于人工智能平台和大数据产品构建的,关键场景的产品作用见下表:
大模型后训练方案的发布,标志着我们在构建高质量、可落地的大模型应用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未来,阿里云大数据AI平台将持续深耕大模型全生命周期的技术能力建设,不断优化数据处理、模型训练与推理效率,推动大模型在更多行业与场景中的深入应用,助力企业实现智能化升级与业务突破。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软件工程3.0时代,为什么人工测试仍必不可少?
大家好,我是陈哥。 昨天刚看完朱少民老师的《软件工程3.0》,书中提到: 现在已经是大模型驱动的人机协同范式,我们已经进入了软件工程3.0时代。这不仅意味着技术的跃迁,更是观念与方法的深刻变革。 即便是在软件质量保证(SQA)领域,AI也以锐不可当之势渗透: 测试脚本实现自我修复; 机器学习模型精准预测易出Bug的代码区块; 自动化机器人一夜之间便可吞吐数千个测试用例; …… 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AI会取代测试人员吗? 不会。因为AI没有让测试人员冗余,只是重新定义了他们的角色。 如果您也想在测试团队落地“AI+测试”,可备注【AI测试】了解咨询服务。 一、人工智能在软件测试中的崛起 过去数年,AI工具已显著提升了测试的速度、覆盖范围与整体效率。 举个例子,AI 算法可通过分析历史Bug模式,精准锁定应用中最可能失效的区域,将测试资源集中于这些高风险“热点”,实现潜在问题的提前拦截,在开发周期早期便筑牢软件质量的防线。 此外,AI工具还攻克了测试维护的难题:与手动脚本不同,部分AI工具能自动适配微小的UI变化。借助AI在应用界面变动时动态更新测试步骤,大幅减少了代码微调后重写测试脚本...
- 下一篇
玩转OurBMC第二十一期:前端页面仪表盘的设计与使用实践
【栏目介绍:“玩转OurBMC”是OurBMC社区开创的知识分享类栏目,主要聚焦于社区和BMC全栈技术相关基础知识的分享,全方位涵盖了从理论原理到实践操作的知识传递。OurBMC社区将通过“玩转OurBMC”栏目,帮助开发者们深入了解到社区文化、理念及特色,增进开发者对BMC全栈技术的理解。 欢迎各位关注“玩转OurBMC”栏目,共同探索OurBMC社区的精彩世界。同时,我们诚挚地邀请各位开发者向“玩转OurBMC”栏目投稿,共同学习进步,将栏目打造成为汇聚智慧、激发创意的知识园地。】 在现代Web 应用中,仪表盘(Dashboard)作为数据可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管理后台、运营平台、数据监控等场景。一个优秀的仪表盘不仅要展示信息全面准确,还需要良好的交互体验与视觉设计。 仪表盘的核心设计理念 仪表盘组件的本质是一种图形化数据可视化手段。相比于表格或普通数值展示,仪表盘通过圆弧形指针、颜色分区、动效动画等方式,让用户更容易识别"当前值处于哪个范围",并形成对指标状态的感知。 在设计上,一个优秀的仪表盘应具备以下特性: 数据区分明确:通过颜色和刻度标记不同的指标范围(如低负载、...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