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做推广,要花钱吗?怎么花?
3 月 13 日晚,开源中国邀请了 5 位有丰富海外运营经验的从业者进行直播交流,围绕海外推广策略展开深度讨论。
AFFiNE 联合创始人 Iris 率先分享"从零到一的冷启动经验":"第一次产品发布时我们穷到只能靠实习生,但流量起来后自然会有 influencer 主动找上门。"她特别强调产品市场匹配(PMF)的重要性,并透露与海外KOL砍价的秘诀:"报价2000美金的合作往往能砍到3-5折"。
直播间多位嘉宾碰撞出运营干货:Product Hunt 控票、KOL 合作技巧、开源社区互助生态等话题引发热议,更总结出"十万粉以下KOL性价比最高"等实操结论。整场直播金句频出,既有"印度人抱团"的趣谈,也不乏"中国人一起赚世界的钱"的豪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海外推广方法论。
参与讨论的嘉宾包括:
-
陈宁静:Bytebase 市场负责人
-
沙昀其(Daniel):观测云海外市场负责人
-
许为佳:海外博主,锌财经东南亚首席顾问
-
魏伊培(Iris):DKU 创业导师,AFFiNE cofounder & 前运营负责人
-
夏歌:CNCF WasmEdge 创始成员
下文根据直播整理:
Iris:有钱可以花钱做推广,没钱也有没钱的玩法。
早期我们在AFFiNE的时候,第一次产品发布(launch)是开源版本,当时完全没钱,非常穷,所以所有渠道都是免费的,就靠我和一个实习生搞定。后来发现流量起来后,就会有很多 influencer主动联系你,说"我已经帮你发了""帮你宣传了"之类的,因为这时候你已经有了一些知名度。
但到2024年2月份再做大推广时,情况就不一样了,需要做一些付费营销(paid marketing)。那段时间我开始摸索Twitter、YouTube这些平台的深浅。这里给大家提个醒:和YouTube、Twitter、TikTok的influencer谈合作时,一定要记得砍价。他们报价1000、2000美金,你都可以往3到5折砍。砍来砍去,最后基本都能落到这个区间。
而且这些influencer其实也是抱团的。现在海外有很多这种松散组织,不算是正规MCN,就是散户聚在一起。当然其中也会有些假流量,这个要注意甄别。
我强烈建议先跑通注册到付费的转化率。一定要先把LTV(用户生命周期价值)做正。对于To C产品,我通常建议注册到付费转化率要大于1.5%;To B产品要大于15%。达到这个标准后再去放量,因为前期把账算明白了,后面才知道该花多少钱、在什么阶段花多少钱。所以我觉得先验证PMF(产品市场匹配)更重要。
Daniel:我插一句话,最近AI赛道不是很火吗?然后有无数AI应用在搞什么"AI Talk"、"Future Product Launch"之类的。我很好奇,在Iris的经验里,这些套壳应用中哪些跑得比较好、用户付费意愿比较高?
Iris:实话实说,很多套壳应用都没跑通商业模式,就是为了蹭一波流量,本质是To VC(面向投资人)的。不过也有做得还行的,比如去年5月份Product Hunt月榜第一的产品——还上了Golden Kitty榜单。他们是个To C项目,注册到付费转化率大概5%左右,还算可以。
他们靠Product Hunt一次发布,断断续续加上长尾效应,总共获得了400万左右的曝光,转化了4万左右的注册用户,最后可能有1万到1.5万的付费用户。这个数据我觉得还行,因为他们成本也不高,就1-2万美金。这次ROI(投资回报率)比较好,主要是因为他们所有东西都是in-house(内部)做的,省了很多钱。
夏歌:我没有付费推广的经历,不过我们找过Chris Messina免费帮忙。我们第一次做Product Hunt时找了他,虽然hunt是免费的,但你可以付费咨询他。我觉得做开源很有意思,总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有收获。比如我们上Hacker News Trending那次,其实是个陌生人帮我们发的。我们自己也在努力发,希望能上榜。如果你做面向开发者的产品,上了Hacker News,流量真的会"呼"的一下就来了。
说来好笑,那个陌生人发成功了,我自己发却没成功。所以这方面我确实没太多经验,主要就是私聊一些KOL看能不能帮忙发,反正都是免费的。我也很理解,毕竟确实没给他们带来金钱回报。
Iris:补充一点,开源项目之间是可以互相合作的。比如这次你们launch,大家可以互帮互助;下次其他项目launch时也可以互相支持。之前我们公司开源后,就有很多开源项目主动联系我们,我们在彼此社区互相宣传,慢慢就形成了生态。
夏歌:说到这个,以前老说印度人抱团,最近几次大活动我发现咱们中国人也开始抱团了,挺好的。
Iris:对,今年中国团队雄起了!
Daniel:Product Hunt会控票的,如果上票太快,系统会筛掉一些。
Iris :对,一定要控盘。每小时上票不能超过30票。要精准预测各个渠道能带来多少票,预测越精准效果越好。所有营销活动都是靠精准预测和精细化运营做出来的。
去年2月份帮前司做完Product Hunt后,我写了一篇详细文档,后来完全开源了。在那之前,全中国每年拿PH Badge的团队不超过10个。这篇文档写得非常细,被很多朋友传播,之后至少有300个团队通过它拿到了Badge。 现在每天都有团队上榜。因为是手把手教程,很多人专门来加我,说看了教程后拿到了日榜、周榜、月榜的前五名。
Daniel : 国内李自然好像也写过类似的大纲?
Iris : Jennifer(和李自然联合创立了Bootloader)那套方法论最初也是和我交流出来的。后来他们实战多次,Jennifer补充了很多细节。这种知识开源和中国人抱团特别好,大家一起赚世界的钱。我特别相信这一点。
陈宁静: 我们肯定不花钱做付费推广,老板比较抠门,真的比较抠。 不过我们遇到一个很有意思的KOL。今年年初,天舟(我们老板)在数据库行业很久了,知道卡耐基梅隆大学的Andy教授每年都会写数据库年度回顾。往年我们都会发邮件问他能不能翻译成中文,他一般都会同意。
但今年天舟自己先写了一篇不同维度的回顾,结果Andy教授在写年度回顾时,最后专门提到:"天舟每年都问我能不能翻译,今年他自己写了一篇",还放上了天舟文章的链接。Andy在数据库领域是顶级KOL,从业者都会看他的年度回顾,所以这波给我们带来了很大流量。不过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不是能复制的。
我觉得找KOL合作不用一开始就要求对方做什么,可以先建立联系慢慢培养关系。
Iris : 我补充一下,确实有些KOL会免费帮你推广,但需要持续维护关系。比如PCM领域有两个很厉害的KOL——Omni他们给所有竞品都做过推广,我也特别想让他们推我们。我坚持了至少半年,每个月都发邮件,虽然一直没回复。但半年后的某天,他突然发邮件说:"我免费给你们做了个视频,已经发布了,你们看看。" 真是心想事成,有志者事竟成啊! 就是不断在他面前刷存在感,他终于决定看看,发现还不错。
许为佳:我这边运营的KOL账号会偏专家类型一些。
各种顶会的paper或者大厂的高管,他们在接广告的时候,其实不看重钱,因为他们本身不缺钱。
就像刚才 Iris 说她那个产品,最后就帮他们免费发了。我想说的是,确实那个产品好,所以他们会推一个跟他们影响力匹配的产品,有时候你不用付出特别高的代价。但如果你真想用特别高的代价去撬动的话,那你要给的钱肯定拼不过那些非常大的头部企业。
所以我这边的建议是:我们创业公司可以从中小的KOL入手,他们也是真人流量。因为头部确实用不起,而且你要接触到他们也不容易。
其实我们所有头部的KOL,就是技术类KOL之间,他们互相都认识。比如说我做中国技术类KOL比较久,其实他们都互相认识,有很多群聊。如果他们中有一个人写得好,其他KOL看到了,也会主动去用你的产品,主动帮你推这个东西。从付费逻辑来看,我觉得只有中小KOL才会为了钱不管产品好坏。另外因为是中小KOL,所以价格一定是可以谈的。就像 Iris 说的,它的流量不一定是真实的。
Daniel:我觉得跟KOL合作主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是覆盖面,一个是转化率。覆盖面方面,有些数据是可以量化的,比如内容浏览量、互动数据这些。第二个就是定性指标,通过这个KOL能带来多少商机。比如说可以留一个链接,或者给个UTM参数、优惠码,你需要去track这些数据,来测算投产比。
Iris:同意。正好补充为佳提到的,性价比最高的是十万粉丝以下、平均播放量在一万左右的KOL。
再教大家一个小方法:不要只看他们置顶的视频,因为置顶的一定是播放量最高的。要看他们近三个月的average,或者随机抽五个视频取平均值。
一定要看评论区和互动区,因为曝光量可以作假,但很多comment是能辨别真伪的。比如有些是抱团刷的,同一批头像,没有真实观众。如果还有些真实的互动量,就可以考虑合作,而且可以砍价。
通常发布视频后,我们会在评论区或描述区放链接,主要看从这个视频内容跳转到官网的概率。因为一旦跳到官网,从官网到注册就已经进入产品的onboarding流程了,这部分可能就不是KOL能完全影响的了。KOL主要能帮我们搞定的是:有多少人访问官网、多少人下载、多少人试用,或者有多少人去点star。把这些关键节点把控好就行。可以专门设置一个单独的URL链接,来看这个KOL到底带来了多少流量,这些都是可以追踪的。
Daniel:对。比如说可以给KOL专属优惠码,这就是一个track的路径。我觉得关键是要在官网上做好埋点,追踪用户行为,用数据说话。其实观测云就有这样的功能,可以进行user session replay,观察用户行为。这对企业做决策、business decision都很重要。
微信扫码,观看直播回放:
【数智漫谈】
OSCHINA 视频号直播畅聊栏目【数智漫谈】,每期一个技术话题,三五位专家围坐,各抒己见,畅聊开源。给大家带来最新的行业前沿、最热门的技术话题、最有趣的开源项目、最犀利的思想交锋。如果你手上也有新点子、好项目,想要跟同行交流分享,欢迎联系我们,讲坛随时开放~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Reddit踩坑、LinkedIn爆款,聊聊海外运营心得
3月13日晚,开源中国邀请了5位有丰富海外运营经验的从业者进行直播交流。他们结合各自在Reddit、LinkedIn、Medium、小红书等平台的实际操作,分享了面向开发者(To D)、企业(To B)和个人(To C)等不同受众的运营心得。 参与讨论的嘉宾包括: 陈宁静:Bytebase 市场负责人 沙昀其(Daniel):观测云海外市场负责人 许为佳:海外博主,锌财经东南亚首席顾问 魏伊培(Iris):DKU 创业导师,AFFiNE cofounder & 前运营负责人 夏歌:CNCF WasmEdge 创始成员 下文根据直播整理: 陈宁静:Reddit、LinkedIn、Medium等平台的区别非常大!我们之前想着一篇文章可以投所有渠道,后来发现完全行不通。现在我们主要投Reddit和领英,这两个渠道转化率相对高一些(除了官网SEO之外)。 Reddit的用户更To D(To Developer),都是纯技术流的开发者。你写一篇看起来很"高大上"的文章,比如“XXX技术解析”这种,发领英可能很多人点赞;但发Reddit上,可能直接被踩到沉底。 我们之前写过一篇教程,讲By...
- 下一篇
AI 测试里程碑到来!Testin XAgent智能测试系统发布,测试效能跃上新台阶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软件质量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石。然而,传统测试模式长期受限于人力密集、效率低下、覆盖率不足等痛点,难以匹配现代敏捷开发的节奏,持续高效保障软件质量。随着AI技术迅猛发展,人工智能与测试领域的深度融合正为行业带来颠覆性变革。3月26日,国内领先AI测试服务商Testin云测正式发布Testin XAgent智能测试系统,以多模态大模型和智能体(Agent)技术为核心,推动软件测试从“人工驱动”迈向“自主智能”的AI测试新阶段,为千行百业数字化、智能化进程注入高效、可靠的质保动能。 Testin XAgent:定义AI测试新范式 Testin XAgent智能测试系统是一款基于前沿AI智能体构建的智能化测试解决方案,旨在通过AI与自动化的深度融合,彻底改变传统软件测试模式。Testin XAgent将“XAgent大模型平台”“自动化测试工具Testin Pro”和“ AI智能测试作业平台”能力融合,实现了从测试需求分析、测试用例设计、自动化脚本生成、自动化脚本执行到结果分析的测试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推动软件测试从“人工预设”向“自主规划”的【AI测试】跨越式发展...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文章二维码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 CentOS6,7,8上安装Nginx,支持https2.0的开启
- Windows10,CentOS7,CentOS8安装Nodejs环境
- CentOS7编译安装Gcc9.2.0,解决mysql等软件编译问题
- Hadoop3单机部署,实现最简伪集群
- SpringBoot2配置默认Tomcat设置,开启更多高级功能
- MySQL8.0.19开启GTID主从同步CentOS8
- CentOS8安装Docker,最新的服务器搭配容器使用
- CentOS7设置SWAP分区,小内存服务器的救世主
- SpringBoot2更换Tomcat为Jetty,小型站点的福音
- CentOS8安装MyCat,轻松搞定数据库的读写分离、垂直分库、水平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