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参与到开源社区里面来
2023年3月25号,开源社理事长陈阳在中国开发者生态峰会发表了“社区的力量”的主题演讲,我坐在观众席认认真真听完了整个演讲。关于「为什么要参与到开源社区中来」这个话题,陈阳老师整理了六个要点:
- 获取资源和寻求帮助,解决工作上的实际问题
- 开源技能培养和理论实操,提升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
- 跟开源专家交流和碰撞,跟世界级的开发者一起工作
- 提升个人影响力,工作被更多人看到,找到更好的工作
- 贡献和创造事物的乐趣,培养好奇心
- 结交朋友,感到有趣,充电,跟志同道合的一群人一起成长
这六个要点整理得很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让我回忆起了参与开源社区经历的点点滴滴。回过头来看,我希望从另一个层面把上述参与社区的收益总结为:成就感和幸福感。
成就感是指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即愿望与现实达到平衡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具体来说,参与开源社区,与社区成员协作举办一场成功的技术沙龙、协同完成交付一组高质量的翻译任务、独立完成一个功能开发或者 bug 修复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些事情的完成都能获得成就感。
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幸福感是一种长久的、内在的、坚定的心理状态,并非短暂的情绪体验。在开源社区的工作被更多人看到且收到持续认可和点赞、结识许多志同道合可以共同成长的朋友、相关软技能和硬技能的提升与成长,这些都是持久的内在的情绪体验,能让人获得幸福感。
文化洗礼
2018 年,那个时候云原生和微服务在国内刚刚掀起一股龙卷风,如同刚刚过去敏捷训练浪潮一样迅猛。我机缘巧合在比较早的时间节点就探索了 Spring Cloud 全家桶以及 K8S、Docker、Prometheus 等云原生技术。软件吞噬世界,开源吞噬软件,而云原生技术就是被开源所吞噬。基于云原生技术的探索,我对于开源充满了好奇,加入了 ServiceMesher 社区,认识了很多社区小伙伴,一起协作做了不少文档和博客翻译的工作。文档成为了大家研究 Istio 开源项目的资料,博客发布到了多个公众号和技术网站上。这是我对于开源社区和开源文化的初体验。
2019 年底,一个机缘巧合下了解到清华大学举办开源之道大讲堂且面向社会开放,我和好友 Jimmy 一起去参加了这个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第一次见到了许多著名的开源 KOL 和领袖,初步了解了 Apache 基金会以及国内参与开源和主动开源的进展,并了解到了 Apache 文化 Apache Way。这场活动和文化盛宴对我来说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影响深远的,更是多个层面的,包括将开源的种子植入到了我的内心深处。
神奇的是,直到几年后的某一天,我们不经意的一次谈话中了解到,字节开源法务专家孙振华老师以及最近加入字节的 Apache 基金会董事姜宁老师,都参加了这场开源文化活动,虽然当时我们并不相识,但是冥冥之中让我们后来成为了同事和朋友,深感缘分之奇妙。
那么开源文化究竟是什么呢?业内有很多专家做了探索,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是开放、共享、协作、共赢。保持开放,让知识能够为所有人共享,大家共同协作,一起推动技术进步;开源不是零和游戏,社区共同体可以在其中实现共赢多赢,绝对不是只有一个赢家;开源世界没有绝对权威,没有任何一个开源项目没有bug,也没有人永远不犯错,挑战权威是被鼓励的,也是常态;开源世界里也没有阶级,大家通过贡献赢取声望和地位,停止贡献,声望和地位就会下降。
开源布道
2020 年,感谢 Jimmy Song 的邀请,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云原生社区,希望在国内布道更多云原生技术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不再局限于服务网格技术。渐渐地,我在业务时间承载了更多社区治理和布道的工作,也认识了非常多的开源技术专家和终端用户,与此同时我对服务网格以及 Istio 相关开源项目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兴许也是因为我的社区身份,受到了百度开源办公室谭中意老师的邀请,面向百度内部开源社区全员分享了 Service Mesh。很荣幸,这个课程让很多百度同学了解了服务网格这个技术和 Istio 相关开源项目,据了解,后来有很多新加入的同学都看了这个视频录播,有的主动和我建立了个人联系。大家的鼓励和点赞让我获得很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让我深刻体会了技术布道的价值,这也是知识共享带来的力量。
2020 年底,感谢当时领导的信任,推荐我去报名参加了 Top 100 全球软件案例研究峰会,代表团队对外分享了“百度云原生开源项目与落地实践”,具体内容涵盖了 bRPC 在内的三个百度开源项目的进展介绍和落地实践分享。在这场分享的尾声,我提出了两个案例启示:
一、云原生业务落地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借力开源项目,借鉴各家所长。
二、开源不是一昧地索取,更需要反馈与贡献;将优秀的项目开源并贡献给社区,有利于技术长期稳定地发展,达成共赢。
时隔两年,2022 年底,我再次参加了 Top 100 全球软件案例研究峰会,只不过这次因为疫情很遗憾只能在线上召开,而且这次是以字节跳动的身份去分享了另一个开源项目在某个具体场景下的案例实践,其中一个案例启示是:
三、从开源项目中做好技术选型,关注开源项目的生态扩展能力和可持续性。
随着经历的丰富和增长,我开始深度挖掘开源的价值与内涵,和更多前辈专家请教与对话,并努力将开源的理念和开源的技术宣传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开源,使用先进可靠的开源技术。我拒绝被标签化,而是把开源布道当成实现上述愿景的途径,但同时保留对技术的追求和更多的可能性。
组织活动
同样始于 2020 年,作为云原生社区联合创始人和北京站站长,我自然而然地承载了一些社区活动的组织和主持工作,组织活动的体验和锻炼不仅提升了我的软技能,还让我更加自信,扩展了我的人脉。
2020年云原生社区·北京站 meetup 大概是我的活动主持首秀。社区开发者、专家、朋友、志愿者齐聚一堂,大家共同享受了这场线下交流活动。作为主办方,虽然很忙碌,但也很充实、很快乐~
2021 年底,首届 Kubernetes Community Days(KCD)北京站在北京微软大厦成功举办,数十位来自一线云计算厂商的架构师、CTO 和开源项目的 Maintaner 相聚一堂,分享了关于 CNCF 生态下的热门技术话题,据了解线下有 150 余人参会,线上有 5000 以上人次观看。很荣幸,我参与了线下活动相关策划、组织了志愿者并主持了下半场活动,在圆桌环节和几位开源社区负责人围绕 “开源贡献” 为主题的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疫情之下,来自全国多地的朋友们能够齐聚一堂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有的朋友自费从成都飞来北京参加了这场聚会。这场活动让很多未曾谋面的网友们在现场成功实现了“面基”,建立起了更加深刻的联系,由此可见,面对面对话和交流的力量是巨大的。
CloudWeGo
2021 年,CloudWeGo 开源了,这在我的个人经历上可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开始深入钻研开源文化、开源治理、开源合规、开源技术、开源运营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训练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和判断力。详见 OSCAR 2022 | 专访罗广明:字节跳动 “少而精” 开源战略下的明星项目 CloudWeGo
在开源社区,大家都是基于贡献说话,主张一切 Work in Public,一切都(尽量)发生 Github 上面,所以,在此之后的一年里,我的 Github 活跃度开始肉眼可见变得“密集”。除了 Contribution (Issues, pull requests and discussions),还有更多的 Github Action (comments, label, assign, approve)是公开不可见的。
我们自己也开始承办越来越多的活动。因为疫情关系,很多活动都是线上举办,但是每次线下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大家都不会放过。因为开源,把很多平时没有机会相识的人聚在了一起,甚至让外人看来是竞争对手的多个开源项目负责人有机会齐聚一堂交流技术。2022年元旦,我们举办的一场线下活动,就把 Kitex、Dubbo-go、rpcx 的社区 maintainer 邀请到了一起。如同前面提到的,协作共赢是开源的主题,我们不搞零和博弈。
当然,最值得可喜的是,在开源社区的工作得到了社区核心贡献者、落地企业用户以及外界同行的赞扬。每当他们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下交流中对我进行正向反馈时,都让我觉得自己工作的价值是有价值的,从而让我备受鼓舞。正是社区和团队的力量,支持我走到现在。也支持我带领开源项目走向更大的舞台,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写在最后
为什么要参与到开源社区里面来?仅仅通过文字的简单铺陈可能有点虚浮不切实际,因此我希望借助分享我的个人经历来佐证一二。总的来说,参与开源能让人收获成就感和幸福感,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长期的,二者相辅相成,这些收获往往不是通过金钱就能简单购买到的。
开源社区有两个广为流传的理念,其一,Community Over Code,即社区共同体优于代码;其二,Community is People,社区共同体是由人组成的。总结来说,再优秀和成功的项目,失去了社区共同体,失去了投入其中的开源贡献者,开源项目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不管是企业开源和维护的开源项目,还是个人发起或者基金会维护的开源项目,都是需要优秀的开发者以一种自驱的方式长期投入到这份开源事业之中,秉持长期主义,把视线拉长,享受开源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最后希望有更多的小伙伴可以参与到开源事业中来,享受开源,Enjoy Yourself ~
这篇文章还没有结束,希望永远不会有句号,我争取把这个续集继续写下去,给大家分享参与开源的更多乐趣与价值~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历史性的时刻!OpenTiny 跨端、跨框架组件库正式升级 TypeScript,10万行代码重获新生!
大家好,我是 Kagol,OpenTiny 开源社区运营,TinyVue 跨端、跨框架组件库核心贡献者,专注于前端组件库建设和开源社区运营。 微软于3月16日发布了 TypeScript 5.0版本。微软表示新版本体积更小、开发者更容易上手且运行速度更快。 根据 The Software House 发布的《2022 前端开发市场状态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使用 TypeScript 的人数已经达到 84%,和 2021 年相比增加了 7 个百分点。 TypeScript 可谓逐年火热,使用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再不学起来就说不过去。 我们 OpenTiny 近期做了一次大的升级,将原来运行了九年的 JavaScript 代码升级到了 TypeScript,并通过 Monorepo 进行子包的管理,还在用 JavaScript 的朋友抓紧升级哦,我特意准备了一份《JS项目改造TS指南》文档供大家参考,顺便介绍了一些 TS 基础知识和 TS 在 Vue 中的一些实践。 通过本文你将收获: 通过了解 TS 的四大好处,说服自己下定决心学习 TS 5 分钟学习 TS 最基础和常用的知识点,快速入...
- 下一篇
机器学习零代码单元测试平台 UnitAuto 2.9 新增 Go 版、Mock Java 复杂对象
UnitAuto - 机器学习零代码单元测试平台 机器学习单元测试平台,零代码、全方位、自动化 测试 方法 / 函数 的正确性、可用性和性能。 腾讯 IEG (互动娱乐事业群)、WXG (微信事业群) 两大事业群多个部门的多个项目以及快手广告使用中。 已被 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收录。 特点优势 相比 JUnit, JTest, Mockito, Mockk 等一堆 Compiling testing 工具: 1.其它工具需要每个方法都写一大堆测试代码,需要开发成本、需要解决测试代码的 bug、业务代码更改后需要同步修改测试代码等; UnitAuto 不需要写任何代码,直接读取方法的属性,自动注入参数,拿到返回值和类成员变量,机器学习自动化校验。 2.UnitAuto 这种 Runtime testing 工具无需 Mock 环境(Application, Context 等), 更不用为 无法有效地 Mock 环境相关类、第三方登录未提供 Mock 支持 等而头疼, 只要被测方法满足 有 return 值、有 interface 回调、改变成员变量 field 这 ...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文章二维码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 2048小游戏-低调大师作品
- Windows10,CentOS7,CentOS8安装MongoDB4.0.16
- SpringBoot2全家桶,快速入门学习开发网站教程
- Springboot2将连接池hikari替换为druid,体验最强大的数据库连接池
- Eclipse初始化配置,告别卡顿、闪退、编译时间过长
- Docker快速安装Oracle11G,搭建oracle11g学习环境
- SpringBoot2更换Tomcat为Jetty,小型站点的福音
- CentOS8,CentOS7,CentOS6编译安装Redis5.0.7
- CentOS7,8上快速安装Gitea,搭建Git服务器
- CentOS6,CentOS7官方镜像安装Oracle11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