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2000亿券商遭黑客攻击致股价暴跌
11月25日,据台湾省多家媒体报道,包括中国台湾省领先券商元大证券在内的多家券商的交易系统涉嫌被黑客撞库攻击,大量客户的证券账户自动下单,批量购买港股。仅在11月25日当天,深蓝科技股价遭遇暴跌,单日跌幅高达33%。
此次被黑客的盯上的元大证券,来头并不小,是台湾地区最大的综合证券商,其经纪业务、融资融券、财富管理信托以及借贷款项等业务在台湾市场的市占率都是第一,截至2020年年末,元大证券的总资产规模达到9042.5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073亿元),在台湾地区的用户超过100万。突然遭遇黑客攻击,对当地证券市场的影响不可谓不小。
撞库攻击,仍然是很传统的威胁手法
黑客的撞库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
- 探测存在类似123456、000000等简单密码的业务账号;
- 利用拖库中存在不同业务系统但密码相同的攻击方式进行撞库;
- 针对高权限账号进行目标明确的暴力破解以及针对管理员密码进行试探。
撞库攻击的技术手段,主要有:
- 漏洞利用:利用web应用系统的漏洞和服务器操作系统的漏洞;
- 社会工程学:通过社交平台、邮件、网页等形式获取账号及密码;
- XSS劫持:钓鱼攻击、水坑攻击、Cookies劫持等获取账号密码等。
黑客攻击的目的:以窃取数据或经济利益为目的。
撞库攻击的危害:
- 对个人来说,这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或个人数据泄露、账号被盗,进而造成财产或名誉损失;
- 对企业来说,不仅会造成企业信息或商业机密的泄露,还会对企业的经济、声誉和形象造成严重损害。
威胁情报,是主动防御的重要底座
通过撞库攻击的方式和技术手段,不难看出黑客攻击早已日夜相伴于我们的身边。以往我们的防御思路是以抵御网络攻击为目的的安全防御方法,只能在发生攻击事件后采取安全措施,缺乏事前和事中的主动防御思维。
我们常用的主动防御技术有蜜罐狩猎、自动漏扫、入侵防护、流量检测、访问控制、大数据分析等等,但都无法全面覆盖层出不穷的新型的、持续的、高级的网络攻击。我们需要利用具备网络攻击行为证据且具有威胁指标的情报知识库,提升不同场景中的防御技术对高级威胁和未知威胁的防御能力。
据悉,早在2017年2月份,中国台湾已有数家证券公司(德信证券、台新证券等)的业务系统遭到黑客攻击,多家证券公司称遭黑客恶意DDoS攻击,致使交易系统部分时段无法接受下单交易;另有一家证券公司称遭黑客团队勒索,要求支付一定数额的比特币,否则将在系统内植入木马病毒。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因窃取数百万美元的加密货币,黑客被判入狱10个月
近日,美国司法部宣布了对某国际知名黑客组织的第六名成员——加勒特·恩迪科特的判决。 这名来自美国密苏里州的22岁青年,通过SIM卡交换攻击非法窃取了数百万美元的加密货币,在2019年被指控电信欺诈和严重身份盗窃等罪行。被告人承认了这些罪行,并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勒令支付赔偿金121549.37美元。 资料显示,SIM交换攻击又称SIM劫持,是一种复杂的、多阶段的犯罪行为,具有很大的潜在的破坏性。其特指攻击者致电移动服务提供商,诱使电信企业员工将电话号码更改为攻击者控制的SIM卡,使之能够重置密码并访问敏感的在线账户,比如电子邮件收件箱、网银门户、甚至加密货币交易系统。 近年来,SIM交换攻击已经给不少用户带来了惨重的经济损失。 2020年,一名美国加州男子声称自己在一次手机SIM卡交换攻击中损失了 100 万美元,并对美国电信运营商AT&T提起诉讼。报道称,这名男子收到了来自他的一家金融机构的iPhone提款通知,在此期间,他失去了电话服务。那天晚上,黑客就把他一生的大部分积蓄洗劫一空。 美国司法部表示:“不法黑客组织正在通过SIM交换攻击从全国受害者那里窃取加密货币,波及...
- 下一篇
Twitter 禁止用户在未经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发布“私人内容”
11月30日,Twitter官方发布推文表示,将禁止未经当事人许可,分享其照片或视频。这一规定被认为是Twitter隐私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以此来遏制人肉搜索和骚扰。 根据规定,Twitter允许当事人向那些带有本人画面,但未经许可的内容发出删除请求,平台若发现未经许可的私人信息,其内容不仅会被删除,账号本身也会被暂时锁定,如若之后再次违反,账号将面临永久封禁。 为此,规定也不建议用户共享账号登录凭证等信息,这些信息会使一些恶意人员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获取个人敏感信息。规定同样禁止用户为寻求经济利益,勒索公开他人隐私内容的行为。 Twitter表示,人们越来越担心个人信息会被网络上的媒体滥用,担心这些平台会沦为骚扰、恐吓和泄露个人身份信息的工具。滥用私人内容会对每一个人的身心、情感造成伤害,尤其是对妇女、异见人士和少数群体。 但这一规定不适用于那些带有公共利益或效应,以及新闻传播属性内容中出现的公众人物或个人。符合此类规定的内容若被当事人举报也不会被删除。但究竟什么是公共利益,界定仍不是很明确,这给平台方使用自由裁量权带来了足够空间。 参考来源:https://thehackernews....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