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虑了?Elastic中国:我们与云厂商关系很好
“我们和各个云厂商的关系,其实非常好。” Elastic 解决方案架构师朱杰在说这句话时,加了个“其实”。
对于云厂商和开源公司之间的纷纷扰扰,大家可以补课:《“反叛潮”来临,开源呈现三方博弈格局》。简单来说,不少开源公司通过更改协议来防止云厂商“搭便车”的行为,但更改后的协议也就不再满足 OSI 的开源定义。于是,开源公司、云厂商和开源协会之间的争议和龃龉开始不断发酵......
10月20日,云栖大会的开源引力峰会上有一个神奇的圆桌,凑齐了 Elastic、阿里云和 Linux 基金会、Apache软件基金会等身处在故事中心的各个利益方,画风和谐也微妙:
Elastic 说:“我们的真相是‘水乳交融’的,希望云厂商做好底层的生态培育,越大的云平台越有责任去推动创新氛围”。
阿里云说:“没有开源,就没有云计算,就没有AWS和阿里云。像阿里云这种公司,其实也干了很多脏活累活,将很多基础设施都规整了。”
基金会们也表示,开源不是慈善事业,双方都有共同利益,不如搁置争议,合作起来将项目推到更高的高度。
01 许可证的自由度问题——开源不是“田园牧歌”
作为全球著名的大数据搜索与实时处理公司,Elastic 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2000名员工,2018年上市后,如今拥有159亿多美元市值(截止2021年10月25日收盘)。很显然,作为开源公司,Elastic 获得了不小的商业成功。
2021年1月15日,Elastic 宣布将开源软件 Elasticsearch 和 Kibana 的许可证从 Apache License 2.0,转换为 Server Side Public License (SSPL) 和 Elastic License 2.0 双许可证。
因为这件事 Elastic 被喷惨了,不少人都表达了不认可的观点,OSI 还发推重申了“ SSPL 不是开源许可证。”
如果我是一个坏蛋(Evil People),我应该被开源协议拒之门外吗?OSI 的回答是:不能。作为一个开源协议,不能带有任何歧视,不能说给这个组织用不给那个组织用、用某种语言而不用另一种语言。因此,SSPL、Elastic License 2.0 等将云厂商排除在外的协议自然也就不符合定义。
“OSI 的建议是,如果你不满足十条定义的话,建议不要使用 open source 这个词语”,朱杰在圆桌上正面谈及了此事,他表示 Elastic 对 OSI 组织非常尊重,按照建议 Elastic 已经不再使用 open source 字样,而换成了“open and free”。
在“open and free”的原则下,修改了协议的 Elastic 依旧看重代码被修改和再分发的权利,尽可能多地保持自由,尽管不能满足 OSI 的开源标准。
在朱杰看来,这其实是一个自由度的问题。“如果传统的闭源软件的自由度是零的话,那么他(OSI)所定义的自由已经到了8或者9的程度了,这个要求是非常非常高的。”我们能咬死一个自由度达到了7/10的软件不是自由的吗?
开源定义拥有如此高的自由度,对创业者来说并不友好。在商业领域,赋予所有人自由的开源协议,也意味着赋予你的竞争者这种权利和自由。在这一层面上,开源和收费一样,是一种商业模式,再去计较到底是“真开源”还是“假开源”没有意义,创企能活下来才是正事。
有趣的是,依赖 ElasticSearch 且在修改协议事件中受到不小影响的 Skywalking 的创始人吴晟也在这场峰会的圆桌上,他除了 Skywalking 创始人之外,还有一个 title:Apache 软件基金会董事。
今年年初,在 Elastic 修改协议时,Skywalking 方面给出的表态是:“不能再仅使用 Elasticsearch,会考虑其他存储方案,例如同为 Apache License 2.0 许可的 InfluxDB、TiDB 和 H2 Server”。(事实上,Skywalking 也在今年5月宣布使用 OpenSearch 取代 Elasticsearch 作为存储方案,而前者正是出自 Elastic “对头”亚马逊。)
“大家广泛使用 Apache 2.0 表明大家对这个许可证的认可,而 Elastic 作为一家商业公司,具有设置知识产权的权利,这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商业性行为,并不会对开源造成多么大的一个影响。”同样是归于商业,吴晟这样表达。
协议修改对下游软件的影响,Elastic 也早有意识。“对于其他软件的影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是可修复的。”朱杰回应。
涉及到多方利益时,最重要的是达成共识。协议也好,法律也罢,开源公司和云厂商现在面临的问题实际是个利益分配问题,各方要如何保障在共识前提下,实现利益最大化呢?
02 云与开源是博弈,但不是零和博弈
要想利益最大化,云与开源之间就不能玩“零和游戏”,以干倒对方为目的。在实际情况中,云和开源更多是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合作关系。
一方面,云之于开源,是颠覆也是机遇。
尽管和亚马逊剑拔弩张,Elastic 依旧在 AWS 构建了自己的 SaaS 服务,在国内 Elastic 也通过与阿里云的合作引入商业版。实际上,许多开源产品都十分合适在云上运行,云帮助这些开源软件构建起了新的商业模式。
https://www.elastic.co/cn/partners/aws
“早期我们开源是基于一种公益心态,但是在今天,开源已经成为了一门非常好的生意,这受益于云计算。”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云智能基础产品事业部负责人蒋江伟认为,早期开源公司做咨询服务,其实就是因为基础软件之间、企业之间存在太多差异化,云计算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再加上开源软件上的良好品牌和优质开发者,两者一旦结合会产生巨大的商业能量。
这样的看法,并非一家之言。PingCAP创始人黄东旭就曾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云是开源可规模化变现的唯一出路。
在他看来,一个好的生意应该是可以规模化的,但是传统开源商业模式需要人的介入(销售/售前/售后交付等等),而基于人的生意是没法规模化的。云的本质是一个资源租赁(Hosting),用户按需购买,让开源的规模化成为可能。
很难懂是不是?其实,说白了,如果视开源软件之类的基础软件为“水资源”,那么在云出现之前,这些“水资源”就只存在水井里,要想用水,必须用桶去装,很多人会一次性打好几桶,造成浪费不可避免。云就好比“自来水公司”,把基础设施铺好,家家通水,“水资源”被充分规模化使用了,用户也方便了。
所以,资本也格外青睐那些将云和开源结合起来的科创公司,GGV 纪源资本、线性资本等投资机构都表达了对转向云服务的开源软件的兴趣。
另一方面,开源之于云,是起点也是未来。
“没有开源,就没有云计算,就没有 AWS 和阿里云。”蒋江伟说得没错,也很容易理解,开源软件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基础软件的大半边天下,云的发展离不开开源。
除此之外,开源这种协作和共赢的模式对云也像是一种发展“春药”。首先,云服务能借助开源产品迅速在用户中构建其信任。比如借助开源社区和开源平台,让大家迅速熟知;又比如借助开源品牌,利用代码开放的方式获得客户信任......
其次,开源还可以吸引大量的开发者来完善软件和服务,这些开发者往往来自全世界,他们具有你的团队所不具有的许多技能。
最后,软件是一个讲究“市场规模”的行业,million dollar company 和 billion dollar company 的地位非常不一样。开源让软件开发达成更大规模的协作,可以说是科技这个领域创业者的最佳选择。
03 何不“三赢”?聚焦共识而非争议
“开源并不是一个慈善事业,开源厂商能够通过开源盈利,并形成商业闭环,是我们最希望达到的目的。”Linux 基金会亚太负责人杨轩表示。他举例了 Kubernetes,它的出现带动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在云原生的产业基础培养了大量的公司,其中就包括了不少新晋的开源创企。
云、开源、社区之间能够形成生态,从而产生正面影响,自然就皆大欢喜。于是,“用户利益”被提了出来。正如吴晟所言,开源与云厂商应该形成是的用户与价值的共识。
Elastic 修改协议对 Skywalking 的客户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时,Apache 基金会和 Skywalking都“对这个 license 做了非常非常严格的审查,最后我们认为我们的社区用户依然会非常喜欢 Elasticsearch 的服务端以及他们的 SaaS 服务。”吴晟解释说。
所以,Skywalking 社区在上个月又全部重新实现了 Elastic 设置的用户端,保证 Skywalking 再分发的 8.8.1 版本里面不会含有任何 SSPL 或者 Elastic 2.0 的二进制包,使用户不受协议冲突的影响。
“中国的软件开发者是很有情怀的一群开发者,我们缺少的是一种(共识),一起去做开发,一起去把项目推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无论是云厂商还是开源企业,都有共同利益,不用将事情放在矛盾的对立面上。”吴晟说。
的确,相比起你死我活,“三赢”才是更理想的局面。
“还要讲一点,”在表达了与云厂商之间的友好关系之后,朱杰又多说了几句:
“建议咱们云厂商多做底层整套生态的培育,(云厂商)是有这个义务去营造创新氛围的,我建议云厂商大力加入社区,去培养创业公司,去帮助他们长大。只有这样,才能鼓励一大批前仆后继的人,去投身到这个事业中。毕竟,从培养社区到变现,时间很长失败率也很高,需要云厂商对这些创业者进行关怀。”
开源与云之间的关系绝不那么简单。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CDN边缘JavaScript敏捷交付实践
本文由百度智能云-视频云-内容分发加速技术架构师——高岩在百度开发者沙龙线上分享的演讲内容整理而成。内容从CDN应用Serverless的意义出发,详细介绍EdgeJS Serverless服务。 文/ 高岩 整理/ 百度开发者中心 视频回放:https://developer.baidu.com/live.html?id=11 本次分享的主题是:CDN边缘JavaScript敏捷交付实践,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CDN应用Serverless的意义 EdgeJS Severless服务 沉浸式CDN编程体验 01 CDN应用Serverless的意义 CDN基本介绍 CDN含义: 是指一组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服务器,协同工作以提供互联网内容的快速交付。 CDN服务已得到不断普及。如今,大多数web流量都通过CDN提供服务,几乎所有的门户网站、常用的视频 APP(例如,爱奇艺、抖音)都会用 CDN 架构实现更加快速的内容分发,让用户更快地看到视频内容,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这是因为 CDN 允许快速传输、加载互联网内容所需要的资源。以门户网站为例,我们需要加载 HTML...
- 下一篇
在被线上大量日志输出导致性能瓶颈毒打了很多次之后总结出的经验
由于线上业务量级比较大(日请求上亿,日活用户几十万),同时业务涉及逻辑很复杂,线上日志级别我们采用的是 info 级别,导致线上日志量非常庞大,经常遇到因为日志写入太慢导致的性能瓶颈(各微服务每小时日志量加在一起约小 1000G)。下面将我们做的日志性能提升与精简日志的规范列出,供大家参考。我们使用的日志框架是 Log4j2 1. 使用 Log4j2 异步日志 首先,推荐日志量大的时候,采用异步日志进行日志输出。好处是在 RingBuffer 满之前,调用日志 api 打印日志的时候不会阻塞。坏处是增加日志丢失的可能性,例如在进程异常退出的时候(例如 kill -9),在 RingBuffer 中的还没输出到文件的日志事件就会丢失。 这里简单说一下 Log4j2 异步日志的原理:Log4j2 异步日志基于高性能数据结构 Disruptor,Disruptor 是一个环形 buffer,做了很多性能优化(具体原理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系列:高并发数据结构(disruptor)),Log4j2 对此的应用如下所示: 简单来说,多线程通过 log4j2 的门面类 org.apache.loggin...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文章二维码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 CentOS6,7,8上安装Nginx,支持https2.0的开启
- CentOS8,CentOS7,CentOS6编译安装Redis5.0.7
- CentOS7,8上快速安装Gitea,搭建Git服务器
- CentOS8安装Docker,最新的服务器搭配容器使用
- CentOS7设置SWAP分区,小内存服务器的救世主
- CentOS7编译安装Cmake3.16.3,解决mysql等软件编译问题
- CentOS8编译安装MySQL8.0.19
- Jdk安装(Linux,MacOS,Windows),包含三大操作系统的最全安装
- SpringBoot2全家桶,快速入门学习开发网站教程
- Docker使用Oracle官方镜像安装(12C,18C,1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