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优先”背景下如何推进移动化建设
在经历概念形成期、应用试水期之后,移动化部署正在政府、军队、军工、大型企业等组织中得到快速普及,“移动优先”也相应地成为越来越多的组织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这不仅意味着组织将移动化工具引入到组织运营管理之中,也意味着组织IT架构可能面临全新变革。
“移动优先”成为流行趋势
“移动优先”的概念之所以会得到普遍认可,关键原因是移动智能终端广泛普及以及移动应用的迅速落地。正是因为如此,让移动互联网成为组织以及个人用户获取信息、与外界进行交互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移动数据流量已经超过PC数据流量,由此可见,要适应信息化终端的移动化转变,首先需要从理念上落实移动化的需求。
对于组织来说,在组织内部推行移动化的压力虽然要小很多,但是趋势却是难以避免。究其原因,是源于移动设备在组织运营管理流程中的逐步渗透。根据Tech Target的介绍,这是一种“工作习惯的变化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员工在办公室外工作,他们会在执行业务、任务的过程中使用各种移动设备和云服务”。这意味着不需要迫使员工做任何事,不过组织依然需要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尤其是围绕可用性、安全策略,以及成本方面的问题。
对于政府、军队、军工这样的特殊组织用户来说,强调“移动优先”的重要性往往要比其它行业更加突出。这是因为政府、军队、军工在很多应用场景中都难以携带PC等传统的设备,使用移动设备来承载信息化任务就成为最佳方式。例如,公安部门在外出执勤的时候基本没有条件携带PC,通过智能手机来接收指令、执行任务就至关重要;在军营里,大范围推广PC并不现实,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也就成为官兵获取资讯、融入数字化社会的重要信息源设备。
与即将到来的物联网世界联系起来,“移动优先”的策略就显得更加必要了。在物联网世界中,每一台移动设备都是与世界智能交互的终端,承担着数据搜集、信息展示等重要的功能,及早地进行移动化转型,可以帮助组织在物联网世界中提前布局。
“移动优先”面临巨大危机
虽然说很多组织都意识到“移动优先”的重要意义,但是要推行这一策略却不是简单的引入移动设备那么简单。在前几年,很多组织都在企业内部推行BYOD策略,但是最终的实施结果往往却不尽如人意:要么是BYOD策略没有如愿地提升组织工作效率,要么是在员工的“软抵制”下沦为员工的购机补贴。
基于此,启迪国信灵通市场总监张永利表示:“移动化是对组织现有IT架构的颠覆性改变,因此组织需要妥善规划移动技术路线图,结合组织规模和多个因素,重新定义业务和技术特征,实施更加成熟的移动化策略。”
具体来说,组织需要解决移动化的整合管理、安全保障以及应用拓展问题。
整合管理:虽然移动设备与PC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在组织内部,移动化流程非常有必要与固有的信息化流程整合起来,而不是相互割裂。这也意味着组织最好能够打造统一的移动门户,在后端紧密衔接组织现有IT系统,在前端通过单点登录功能实现统一的工作入口,并能对于移动应用进行整合管理。
安全保障:在移动化场景之中,经常会涉及到将业务数据带离组织范围,这样会导致严重的网络安全风险。要在不影响移动化应用的前提下提升安全性,政府、军队、军工等组织更倾向选择双系统移动化解决方案:“生活区”与“工作区”相互分离,并进行严格的制度制约。而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除了部署移动化管理平台对移动设备、移动应用进行安全管理之外,还需要明确移动生活与移动工作之间的界限,确保机密信息不外泄。
应用拓展:移动应用拓展问题经常被忽略,但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因为移动化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只有涵盖更多的应用场景,才能尽量确保移动化数据处于管理之中。例如,在组织没有建立安全移动存储的能力之前,员工往往倾向于利用公有云存储服务来进行信息分享;而在应用企业级即时通讯、企业级安全邮件客户端等解决方案建立这一能力之后,组织便可以对信息的分享流程进行更加严格的管控。
“超越移动优先” 重塑信息化流程
“移动优先”已经得到了足够强调,但是很多业界专家提出了“超越移动优先”的观点。因为这一策略更多的将移动化与传统信息化的优先度进行区分,强调移动化的重要性。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渗透,移动化将成为组织的必备策略,移动化流程也将融入到整体的信息化流程之中,所以也就无需特意的强调“移动优先”。
未来随着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组织移动性将逐渐采用“超越移动为先”的方式,并实现创新技术的融合。实际上,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的结合已经改变了我们使用移动技术的方法,这将给组织的业务运营管理模式带来全新的变革,也将促使我们深入研究移动化与其它创新技术的整合模型,以重塑安全智能的信息化流程。
作者:佚名
来源:51CTO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一个白牌厂商视角:极简交换机NOS演进史
传统的交换机操作系统(简称NOS)对大众是一个相对封闭的领域。随着白牌交换机的高速增长,NOS纷纷开源,NOS的开发者也从只有设备商工程师,扩大到互联网,运营商以及云计算的从业者。 NOS的作用是按照管理者的意志将网络中的业务在交换机上运转起来。所以NOS首先需要提供对管理者或者控制器的接口;然后需要运行协议运算,和网络中的其他交换机进行协议面的交互;第三是需要硬件接口来适配交换芯片,风扇电源等板载硬件。如下图,我们可以将NOS拆分为三个核心功能模块,以及基础架构模块。 管理接口,包括传统的CLI, SNMP, WEB功能。SDN引入的Openflow, NET-CONF, OPEN Config,Restful API功能等; 协议应用模块,包括二层的协议模块STP, LLDP, M-LAG,三层的协议模块OSPF, BGP, VRRP等,以及DHCP, NTP等应用模块,SDN时代的Openflow Agent,包括OVS,; 硬件接口上包括对接交换芯片,电源,风扇的管理接口; 具备了以上三个核心功能就算是一个合适的NOS了,但给看一个NOS牛不牛,更要看“基础架构”,它是NOS骨...
- 下一篇
《分布式系统:概念与设计》一2.3.2 体系结构模式
2.3.2 体系结构模式 体系结构模式构建在上述讨论过的相对原始的体系结构元素之上,提供组合的、重复出现的结构,这些结构在给定的环境中能运行良好。它们未必是完整的解决方案,但当与其他模式组合时,它们会更好地引导设计者给出一个给定问题域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大的主题,已经有了许多用于分布式系统的体系结构模式。本节中,我们给出分布式系统中几个关键的体系结构模型,包括分层体系结构(layering architecture)、层次化体系结构(tiered architecture)和瘦客户相关的概念(包括虚拟网络计算的特定机制)。我们也把Web服务当做一个体系结构模式进行了考察,给出了其他可以应用在分布式系统中的模式。分层 分层的概念是一个熟悉的概念,与抽象紧密相关。在分层方法中,一个复杂的系统被分成若干层,每层利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因此,一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文章二维码
点击排行
-
Docker使用Oracle官方镜像安装(12C,18C,19C)
- Springboot2将连接池hikari替换为druid,体验最强大的数据库连接池
- Docker快速安装Oracle11G,搭建oracle11g学习环境
- CentOS8编译安装MySQL8.0.19
- SpringBoot2配置默认Tomcat设置,开启更多高级功能
- MySQL8.0.19开启GTID主从同步CentOS8
- Jdk安装(Linux,MacOS,Windows),包含三大操作系统的最全安装
- CentOS7,8上快速安装Gitea,搭建Git服务器
- SpringBoot2编写第一个Controller,响应你的http请求并返回结果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 CentOS8安装MyCat,轻松搞定数据库的读写分离、垂直分库、水平分库
- SpringBoot2配置默认Tomcat设置,开启更多高级功能
- MySQL8.0.19开启GTID主从同步CentOS8
- Windows10,CentOS7,CentOS8安装Nodejs环境
- CentOS6,7,8上安装Nginx,支持https2.0的开启
- CentOS关闭SELinux安全模块
- CentOS7设置SWAP分区,小内存服务器的救世主
- Docker安装Oracle12C,快速搭建Oracle学习环境
- Docker快速安装Oracle11G,搭建oracle11g学习环境
- CentOS7编译安装Gcc9.2.0,解决mysql等软件编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