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ARM Cortex-M33处理器:性能/功耗/安全的最佳平衡
基于ARM Cortex处理器的片上系统(SoC)解决方案适用于多种嵌入式设计细分市场,如物联网、电机控制、医疗、汽车、家电自动化等。我们的处理器品种丰富且基于同一个标准架构,针对不同的产品市场提供广泛而丰富的性能与成本组合。
Cortex系列处理器主要基于3大产品类型量身开发,A系列:运行复杂系统的精细高端应用;R系列:高性能硬实时系统;M系列:低功耗、确定性、成本敏感的微控制器,专门优化以满足其需求。
最先采用ARMv8-M架构的2款处理器为Cortex-M23和Cortex-M33。本文主要介绍Cortex-M33, Cortex-M33是首款采用TrustZone? 安全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ARMv8-M全功能实现处理器。该处理器可以支持大量灵活的配置选项,并在广泛应用中进行部署,此外还提供专用的协同处理器界面以支持经常需要加速和大量运算的运作。Cortex-M33是一款在性能、功耗、安全与生产力之间达到最佳平衡的处理器。
为了显著降低系统功耗,Cortex-M33处理器采用有序三阶管线技术。大部分指令在头两个阶段就能完成,而复杂的指令则需要3个阶段。此外,某些16位指令将采用双发射机制,以增强性能。处理器内核有两个AMBA? 5 AHB5界面:C-AHB和S-AHB,完全对称,指令和数据提取性能不分伯仲。
Cortex-M33的配置高度灵活,可以满足广泛的系统要求
在MPU、DSP、FPU、TrustZone、ETM、MTB、ITM、BPU、DWT和协同处理器界面功能中选择最佳组合方案,设计师即可迅速打造强大系统。在最低限度的控制系统中,NVIC可以被设定成只容纳一个外部中断;而在周边设备丰富的系统中,NVIC能够设定成可容纳至多480个外部中断,包含至多256个优先级。
而对于那些依赖大量主动流程和线程以保持可靠运行的系统,设计师还可以增加MPU,用特权和非特权接入控制来强行隔离处理进程。如需更高级别的代码、数据和资源保护, TrustZone则是设计师的不二之选。
应用复杂度越来越高,片上调试和追踪技术的价值也日益凸显,对保障产品按期交付至关重要。Cortex-M33处理器的内置调试功能可以加速软件验证。设计师可以用JTAG端口或双插针串行调试端口来验证系统,还可以选择ETM或MTB进行出色的指令追踪,而BPU和DWT则可以允许在调试中使用断点和硬件观测点。
·MPU存储保护单元
·DSP数字信号处理
·FPU 浮点单元
·SP 单精度
·ETM 嵌入式跟踪宏单元
·MTB 微追踪缓冲器
·BPU 断点单元
·DWT 数据观测与追踪单元
·ITM 仪器追踪宏单元
·NVIC 嵌套向量中断控制器
·WIC 唤醒中断控制器
·AHB 先进高性能总线
·AMBA 先进微控制器总线架构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企业采用混合云需做好准备
如今,混合云存储已经获得了企业很大的兴趣,因为它可以节约成本,提供可扩展性。但在采用混合云存储之前,还需要考虑一些关键的问题。 混合云承诺利用恰当数量的云计算资源来支持数据中心存储。因此,更多的企业对混合云实施感兴趣。 混合云结合了公共云和私有云最佳的功能,如果企业想利用云存储的优势,混合云是一个适当的选择,但要警惕其风险。根据企业自己的设置,实施混合云架构可以提供比公共云更多的成本节约。 所以如果企业想部署混合云,可能面临一些问题,而且这些答案对一些常见的混合云实施问题可以帮助企业确定其决定是否适合,并将提供一些如何开始的提示。 如何实现混合云? 将混合云集成到存储基础架构中时,可以采用几种不同的路由。对于一些人来说,DIY方法是最合适的。自主混合云让企业能够定制环境并创建适合其需求的混合应用程序。然而,这种方法不适合所有的企业。 企业可以改为查看内部部署云网关;它为生产应用程序提供本地性能,并且不需要像DIY方法那样进行劳动密集型前期开发。本地云网关还可以支持成本效益扩展。 有什么好处呢? 混合云不会像一些主要卖点那样受到企业欢迎,采用混合云的目的是提供私有和公共云系统的最佳功能,...
- 下一篇
交通部物联网智能交通专项通过验收 突破核心技术
月10日,交通运输部重大科技专项 “基于物联网的城市智能交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验收。 据中国交通新闻网1月13日消息,该项目突破了城市智能交通领域一系列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了城市智能交通物联网技术体系、评价体系、标准体系,并在广州市公交客运、出租汽车、市政等行业进行了示范验证,为智能交通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全面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据介绍,该项目于2012年启动,分为14个子课题,由广州交通信息化建设投资营运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和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承担。该项目应用先进信息技术,突破了城市智能交通的物联网体系架构、物联网信息安全、城市交通专用WSN、集成一体化车载设备终端等一系列共性关键技术,解决了物联网技术在公交客运优先协同保障、出租车综合管理与服务、交通换乘联运与协同调度等典型应用中的技术难题,并形成城市交通专用物联网技术相关标准规范。 据统计,该项目共研制了19套设备样机,开发了24套软件平台;形成了1套技术指南、5套规范、19份标准送审稿。申请了87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授权60项。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