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能力开放打造信息服务新供给
信息服务表现出新的需求趋势
互联网已成为当前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通过转型求得新的发展,管理和生产流程的在线化和数据化、生产和制造的柔性化和定制化、产品和服务的网状协同等已逐渐成为企业转型的新特征和新模式。“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服务表现出新的需求和趋势。
第一,信息服务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互联网+”引发了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管理的变革,大幅提升了企业的智能化程度,起到了推动再造战略、商业和运营管理模式的作用。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管理的变革需要高效的信息化管控手段,要求企业业务流程信息化过程中对通信服务进行整合嵌入。调研显示,通信能力嵌入企业信息化软件的业务流程,可为使用软件的企业创造全新的融合价值,除节省软件采购开支外,销售成交率、客户联系量、客户满意度得到了大幅提升,工作流程有效缩短,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第二,信息服务需要智能、灵活的通信支持。“互联网+”时代,用户可以发挥自主权,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与生产过程中,定制个性化的产品和更好的服务体验。企业借助互联网开发新产品和新业务,拓展新服务和新渠道,完善和提升原有的商业与运营模式。企业业务模式的变革需要与其相适应的信息服务提供模式,要求通信服务智能化、柔性化,可按需灵活适配、弹性扩展。
第三,信息服务需要支持行业协同共享。“互联网+”要求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合作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企业间通过灵活高效的协作形成价值网络。这种全新的合作模式需要共享、开放、安全、便捷的信息化协同手段,更好地服务企业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传递,推动产业创新。以医疗行业为例,医疗影像资料主要集中在医院本地,影像资料保存成本较高,占用了医院大量的资源,且查阅不方便,很难开展医学影像方面的示教与科研。目前,行业主管部门、各医院间需要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对整个医疗信息化提出了共享、开放、安全的需求。通过影像数据云存储和影像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服务,建立医疗协同系统,可以创新医疗行业共享服务。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这种通信与业务整合需求和供给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新需求呼唤新的供给。能力开放是信息产业分工合作的必然选择,是对传统的信息化服务供给方式的一种结构性变革。能力开放可提供标准的服务能力,通过能力聚合、编排与嵌入来满足用户需求,有效改变产业互联网信息化需求和供给不匹配的现状,促进产业互联网信息化发展。能力开放是适应“互联网+”发展的通信产业的新供给。
目前国内外运营商都在积极开展面向产业互联网的能力开放服务,打造信息服务的新供给。运营商开展能力开放可降低信息服务与通信结合的门槛,提供有保障的云网安全服务能力,支持产业互联网行业云生态的构建。通过将通信能力开放给懂行业和行业客户的开发者,无论是大型的行业信息提供商、互联网信息服务商还是中小微企业及个人开发者,都可充分利用通信能力的丰富业务特性,创新行业应用开发,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打造运营商的“互联网+”能力开放平台主要关注打造“互联网+”能力体系、提供一站式平台服务和支持构建“互联网+”协同新生态等几个方面。
打造“互联网+”能力体系
“互联网+”能力体系:运营商的能力提供侧重于语音、视频、短信、定位和智能管道等基础通信能力,认证、计费和支付等管理支撑能力,以及云计算和大数据等资源型能力。在能力提供方式上,运营商逐步从单能力的提供方式向场景化和行业能力提供转变,力求匹配垂直行业的各应用场景,为产业互联网提供快速的定制服务,集成开发周期也从原来的月为单位减少为周或者天,大大提升了能力集成效率。
提供一站式平台服务:在服务提供方式方面,运营商普遍以聚合的一站式能力开放方式提供服务,为开发者提供统一入口实现能力的咨询、订购、集成与计费和产品的孵化、托管与运营等一站式服务。与原有面向消费互联网的能力开放以及运营商传统ICT的线下服务模式不同,运营商对于面向“互联网+”的能力开放强调在线自助与按需实时弹性、全网集约统一入口、能力与产品一体化运营的服务方式。
支持构建“互联网+”协同新生态:除面向“互联网+”的能力提供和服务平台提供,运营商还重点加强了在能力开放生态体系构建和产业生态营造等方面的行动。一方面力求以创新的运营模式和灵活的商务模式,参与到开放、共赢的能力开放生态体系中;另一方面,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强化在技术、研发、人才支撑、孵化扶持、渠道扶持等多领域对产业生态的支持和构建,积极推进在产业联盟建设、产业标准制定、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开放扶持等领域的相关工作。在研发支持上,以开放平台为核心,为合作伙伴提供创新和孵化资源,帮助合作伙伴聚焦产业、高效开发;在人才支持上,为合作伙伴提供敏捷开发、能力交付和销售等方面的培训,通过“互联网+”专题培训、主题论坛、专家把脉、企业交流等多种方式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交流;在渠道扶持上,运营商正逐步将自身的线上和线下渠道资源开放出来,帮助合作伙伴实现用户通达和业务分发,并提供相应的商机撮合和共享服务。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对Windows Server容器的数据保护改进了吗?
Linux管理员通常依赖于脚本来保护Docker容器。这些可以在预定时间运行的脚本通常将容器数据复制到tarball中。因为tarball是一种文件类型,它可以与任何其他文件相同的方式进行备份。 容器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是,随着Windows Server 2016的发布,Docker容器现在在Windows Server容器上得到原生支持。 Windows Server 2016支持大多数Docker命令,因此可能通过使用类似Linux环境中的脚本来备份Docker容器。即使如此,Windows管理员也习惯使用基于GUI的备份应用程序,而不是构建自定义脚本。 现在,很难找到旨在保护Windows Server容器的备份软件。 在Google上使用诸如备份、Windows Server、容器和Docker之类的组合搜索几乎没有相关结果。事实上,这可能是目前相对较少的Windows商店使用Windows Server容器的原因之一。 Windows Server容器备份产品目前仍存在,但大部分已被淡化。例如,Veeam发布了“您将会喜欢Veeam Availability Suite 9....
- 下一篇
可能影响容器化应用程序的cgroup内存管理问题
近日,LinkedIn工程团队发表了一篇题为“不要让Linux控制组不受控制地运行”的文章。控制组(cgroup)是Linux的一项特性,像Docker和CoreOS这样的项目使用该特性限制进程的资源使用。该文概括地介绍了cgroup在内存管理方面存在的几个可能导致性能退化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Cgroup是一种可以确保应用程序使用的资源不超出限额的机制,但不保证隔离性。一个操作系统实例中可以运行多个cgroup,其中每一个所使用的内存、CPU等都有不同的限额。不过,当有额外的内存需求(文章作者称之为“内存压力”)时,操作系统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在cgroup中运行的应用程序出现意料之外的不良结果。 Cgroup是按层次组织的,操作系统在“根”cgroup中运行,其他cgroup都是根cgroup的子节点。例如,Docker容器会运行在根cgroup的一个子cgroup中。 该文探讨的问题涉及“匿名内存”和“页面缓存”,前者是程序请求的内存,后者用来存储程序数据的缓存版本。通常,这些数据是保存在类似硬盘这样的永久性存储上,供程序执行时使用。缓存用于提高那些数据的访问速度。这两种内存类...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文章二维码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 设置Eclipse缩进为4个空格,增强代码规范
- SpringBoot2整合Redis,开启缓存,提高访问速度
- SpringBoot2初体验,简单认识spring boot2并且搭建基础工程
- Hadoop3单机部署,实现最简伪集群
- CentOS8编译安装MySQL8.0.19
- MySQL8.0.19开启GTID主从同步CentOS8
- SpringBoot2整合Thymeleaf,官方推荐html解决方案
- CentOS6,CentOS7官方镜像安装Oracle11G
- CentOS8安装MyCat,轻松搞定数据库的读写分离、垂直分库、水平分库
- SpringBoot2配置默认Tomcat设置,开启更多高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