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SaaS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01、SaaS概念聚焦
在为一些SaaS公司做咨询过程中发现,有些公司所提供的服务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SaaS。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场合,SaaS也都很难聊到一块儿了。
是不是“纯粹”的SaaS,有那么重要吗?
这事非常重要,因为在toB领域,它们分属不同的生意,每种生意有不同的模式和做法。SaaS生意只有用SaaS方式去做,才有成功的可能。
因为从发现到运营好一个SaaS,非常不容易,有些SaaS只好“混业经营”。所以经常是把toB、云服务、私有云、软件、PaaS、企业服务、中台、AI、企业互联网,甚至数字化转型等这些东西掺在一起,营造toB一片大好的形势。
为了能聚焦在同一个SaaS频道上,有必要把SaaS从泛toB的概念中摘出来,做一个澄清。
toB vs SaaS
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toB,即面向组织;一类是toC,即面向个人消费者;此外还有所谓toG(面向政府机构),我们一般将其算作面向组织。
因为除了toC都是toB,所以toB的范围太大;实际上,SaaS只是toB中一个不大的类别。
云服务 vs SaaS
市场上经常会冒出一个xx云,就是在云前面加上自己的名号;可能是想给自己在云上圈一块儿地,其实站在用户角度看这毫无意义。与其要跟大部分用户先说云是什么,不如直接说你能为用户做什么就好,也省了多一道解释。有的云跟SaaS有关,还有的没什么关系。
企业服务 vs SaaS
企业服务是一个面向组织提供的服务统称,实际上它有很多种类和形式。例如:服务外包、人力资源服务、法律服务、咨询服务、财税服务、企业培训,甚至是物流运输、保洁服务,这些都属于企业服务。SaaS只是众多企业服务方式中的一种。
私有云 vs SaaS
我们通常所指SaaS默认为是公有云SaaS。一个服务如果部署为私有云,虽然在技术架构上差异不大,但私有云SaaS在经营模式上就不再是SaaS生意。
PaaS vs SaaS
按照PaaS的业务模式定义,国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PaaS;也就是说,国内所有的PaaS,其实都是SaaS。反过来说,所有的SaaS必须具有PaaS的业务可定义和可扩展的属性,这是为了补偿SaaS的个性化能力不足所必须。
软件 vs SaaS
SaaS与软件最为相像,但从商业模式上看,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生意,后面我们会有详细的比较。
搞清楚SaaS与这些概念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单聊SaaS了。
02、SaaS的商业定义
关于SaaS的定义,从不同角度可以有多种解释;但是从生意的角度,SaaS的商业定义只有一种。
不同生意之间最明显的区分是商业模式的不同。任何一个生意的基础都离不开其商业模式,SaaS当然也不例外。
SaaS的商业模式主要包含了四个维度,如图所示。
在商业模式的四个维度中,盈利模式从盈利方式的角度,区分了SaaS与其它生意的差别,每门生意都有自己独特的盈利方式。
盈利模式又进一步用公式定义了:收入计算、成本结构和利润三个要素。
- 收益模式:收益的构成和计算,如包括SaaS特有的订阅收入模式。
- 成本结构:关键资源的成本构成,如包括SaaS特有的服务成本。
- 利润模式:为实现预期利润所要求每笔交易贡献的收益。
(因为篇幅关系,计算公式都省略了)
实际上,比盈利模式更重要的是价值主张维度。所谓价值主张可以简单概括为:为谁,提供什么产品或服务,创造何种价值,最后以何种方式换取收益。
客户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一个解决方案,也就是SaaS产品。所以,一个SaaS是可有可无,还是企业“刚需“,完全是由价值主张决定的。价值主张是本源,SaaS产品只是起到价值承载和交换的作用。
遗憾的是,有些SaaS的商业逻辑是反的。比如,先做了一个SaaS产品,然后一边营销一边翻回来寻找价值。再比如,复制一个SaaS的“赛道”,应该是先判断其价值主张是否复制后依然存在;而不是简单地把SaaS产品复制过来。
toC有顾客的偏好、场景、痛点等购买驱动因素;toB领域则不存在这些感性因素。所以,toB领域的SaaS只有两种:有价值的和无价值的,基本不存在中间地带。
03、并非所有toB皆可SaaS
并非所有的企业服务都适合SaaS化
一次跟投资人去看一个SaaS创业项目,产品已经有几十家用户试用了,但是最后竟没有一家客户签约。通过分析发现,这个项目牵扯到线下的一个关键业务,这个线下业务受有关部门的严格审核的制约;客户和SaaS公司还需要为此付出额外的成本。也就是说,这个业务的SaaS化,在效用和经济性方面都没有优势。
实际上,在企业服务领域,一个SaaS方式的解决方案,可能的竞争对手有多种,而不只是SaaS领域的竞争。比如:信息工具、软件、电子表格、人工方式等,SaaS未必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所以,不是所有企业服务都适合SaaS化,需要从效用和经济性两个方面来考量,而不只是技术实现。
并非所有的解决方案都能SaaS化
很早就有人想把各种系统级解决方案SaaS化,这其实是把原来软件实现方案,又用SaaS架构重做了一遍。这件事有没有实际意义,还要看是否满足SaaS的业务焦点化和服务产品化的要求。
业务焦点化和服务产品化这两个概念,定义了一个SaaS最合适的服务边界,以及服务的效率;即效用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
1. 业务焦点化
并非所有业务都能SaaS化,比如SaaS化ERP尝试了很多年也没结果。以焦点服务的要求看,只有那些价值焦点明确,服务边界清晰,针对特定业务角色的焦点业务,才适合SaaS化。你可以看到,成功的SaaS无一不具备这项特征。
2. 服务产品化
一个SaaS服务必须是产品化形式提供,而不能是一个项目形式。我们看到市面上有些SaaS还是一个系统解决方案,把一个解决方案落实到一个SaaS服务,还要通过项目方式实现。这与软件没有区别,无法满足SaaS的经营效率要求。
业务焦点化和服务产品化,是一个SaaS服务的基本条件,二者必须同时满足。比如,复制一个国外的SaaS,其服务产品化一定是可以满足的。但是,国外企业的焦点业务,移植到国内未必还是焦点业务。
04、不是所有的SaaS都同样赚钱
SaaS的成本优势,源自服务自动化的订阅模式,顾名思义,服务自动化就是减少人工参与,收入完全由软件产生,因此也就降低服务成本,提高规模化复制收入。SaaS服务自动化的程度高低,导致不同的收入质量。
1. 纯自动化的订阅收入模型
所谓纯自动化订阅收入模式,即SaaS交付之后的运行,不再需要人工介入,都是由软件自动化提供,SaaS收入=软件产生的订阅收入。这是一种理想的收入模式,由于CTS(Cost To Service)的成本大大降低,所以这种收入质量更高,增加规模复制收入机会更大。
2. 自动化+人工服务的订阅收入模式
这种收入模式仍然是订阅模式,只是收入的结构中由两部分组成。即SaaS收入=软件产生的收入+人工服务产生的收入。显然,与纯自动化订阅模式相比,一部分收入受到人工服务能力的限制。除了增加CTS成本外,效率也会受到人工的影响。这种SaaS模式的复制能力差,因为里面需要合格的人工服务资源。
3. 混合收入模式
与完全订阅模式不同,混合收入模式下,SaaS收入=订阅收入+其它收入,比如电商SaaS除了固定的店铺服务费(订阅)之外,还包括流量费、交易费、交易提成等其它收入。因为“其它收入”难以控制,除了增加成本外,未来收入也不容易预测。
05、SaaS与软件的纠葛
软件转型
软件企业向SaaS转型有两大动因:一个动因是客户IT成本的压力或缩减采购预算,造成市场的进一步萎缩;另一个动因是客户对服务效率的要求难以满足,也就是服务能力不能满足企业业务的快速变化。
被客户变革驱动的SaaS转型,虽然有些被动;但传统软件也只有向SaaS转型,才能重新获得市场和随需而变的企业服务能力。
软件向SaaS的转型,在加剧了市场竞争的同时,也促进和带动SaaS市场的快速释放;使SaaS的渗透率得到更快提升。
软件向SaaS转型方面,还没有取得明显的成功。有人说是传统软件企业缺少互联网基因;其实是软件企业的toB基因太过强大;高屋建瓴的系统性思维,使它们很难发现和下沉到SaaS服务的焦点业务,也很难做到SaaS要求的服务产品化。
SaaS的迷途
不管怎么说,软件向SaaS转化是一个行业性的进步;而SaaS转向软件则是一个彻底的倒退。在要求系统化和定制化项目领域,SaaS不是软件的对手。在失去高增长机会的同时,SaaS公司也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泥潭。
软件业务与SaaS看着很像,其实它们是两个不同生意,一个是卖产品的、一个是做服务的。因为两者的商业模式差异很大,一家公司要么软件、要么SaaS,鱼和熊掌很难兼得。
06、SaaS的乐观与悲观
对于国内SaaS的市场预测,一直是有人乐观、有人悲观。乐观者经常预测SaaS要爆发;悲观者则认为路还有好远。
既然大部分SaaS市场预测,都被认为是瞎猜或者马后炮;那我们只要了解SaaS的市场存量和市场释放条件就好。有目标的等待和准备,总要好过乱枪打鸟。
SaaS的存量市场
乐观者也不是毫无根据,因为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企业服务市场,即超过4000万家企业,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
SaaS的高效用和经济性特点,决定了它更适合于中小企业。同时,SaaS因为打破了传统软件设置的高成本使用门槛,所以SaaS的获益群体首先是中小企业,即中小企业才是SaaS的主要目标市场。
至少从理论上讲,SaaS巨大的存量市场是存在的。
市场的释放条件
存在着潜在巨量市场,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爆发。悲观者之所以悲观,是因为不能预测SaaS潜在市场何时开始释放,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才释放。
我们看到美国的SaaS市场发展也不是始终平稳的,而是在2016~2018年有一个跃升。也就是说,SaaS存量市场的释放是有条件的;当条件成熟时,市场即开始加速释放。
同样,国内SaaS市场的释放,也需要有条件。我们对比了大量客户和非客户,发现了一个相对明确的界限,那就是企业的“规范化”程度。一个企业的规范化程度越高,对信息化的需求也相对更强。
虽然规范化也没有严格的评判标准,但仅凭观察简单几个维度,也能得出相对可比的标准。比如:对自己的业务有无明确的定义,有无工作的基本流程,业务组织是否完整,哪些行业规范化程度普遍较高等等,这些标签的组合可以成为企业规范化程度的标识。
一个企业对信息化或SaaS有没有需求,主要取决于其规范化水平,而不是企业规模的大小。对SaaS来说,只有存在规则,才能提供标准服务。这可以解释信息化或SaaS为什么在发达国家的普及程度更高。之前我们一直倡导SaaS要做大客户,并不是说大客户容易做或收益高,而是在现阶段找到规范化的中小客户更不容易。
总体而言,国内企业的规范化水平还不高,影响了SaaS存量市场的释放。这只能靠企业自身的进化发展,而不是信息化或SaaS所能带动的,乐观过头就是失落。当然,悲观也会失去机会;面对当前国内企业服务市场,SaaS的应对策略应该是“掐尖”,而不是抄底。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风险技术的下一个前沿应该在云端
Logic Gate公司首席执行官Matt Kunkel着眼于风险技术的下一个前沿,因为传统治理、风险和合规性已成为过去 。 传统技术和基于内部电子表格的治理,风险与合规(GRC)解决方案应该已经成为过去。风险技术的未来风险应该在云端。当前的系统无法使组织全面了解风险管理流程,这使程序变得复杂,并且无法进行协作。 因此,如果不是传统解决方案,组织应该从哪里寻求风险与合规(GRC)管理?风险技术的下一个前沿领域是云。 根据Gartner公司的预测,到2020年,全球安全和风险管理技术支出将达到1,238亿美元,但所有部署中只有12%基于云计算。同样,由于发生冠状病毒疫情,企业正在压缩数字化转型的时间表。 最近在非风险与合规(GRC)业务领域中对数字化转型计划的强调只会增加组织对风险的敏感性,从而更加重视风险管理。为了采取适当的措施,需要在风险与合规(GRC)空间内发生相同的技术转变。通过将资源分配给可以充当风险中心的云计算解决方案,组织可以有机会将风险主动转化为收入。 基于云的解决方案为那些努力正确地构建风险与合规(GRC)流程以反映现代合规性要求和组织需求的企业提供了一种更好的方法。 ...
- 下一篇
跳过5G,美国开始搞6G了:苹果谷歌等加入「下一代G联盟」
苹果的5G iPhone刚刚上市,就着手准备6G了。 美国通信行业解决方案联盟(ATIS)近日宣布成立「Next G Alliance」(下一代G联盟)。 上周四,该联盟宣布增加11个创始成员,苹果、谷歌、 VMWare、惠普和思科等科技巨头纷纷入选。 在一份声明中ATIS表示,「下一代G联盟旨在为未来北美的移动技术创新奠定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基础,在5G 和6G 发展中确立北美卓越地位。」 ATIS绝不仅仅是一个用来开大会的行业组织,其工作将涵盖研发、制造、标准化和市场准备的整个生命周期,目标是将北美的移动通信技术提升到6G甚至更高的水平,现在已经有了150家成员公司,业务涉及通信强相关的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除了苹果谷歌等刚加入的互联巨头外,还有AT&T,爱立信,诺基亚,高通,三星等传统电信巨头。 5G还没完全落地,「下一代G联盟」已经安排上了6G 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对5G还都只是初步探索。 下一代的6G通信将会创造更多新的产业,其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和低延迟,可以大幅提高通信质量。 虽然美国三大运营商都在提供全国性的5G 服务,但他们都还在使用低频信号,这...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文章二维码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 Hadoop3单机部署,实现最简伪集群
- Eclipse初始化配置,告别卡顿、闪退、编译时间过长
- Springboot2将连接池hikari替换为druid,体验最强大的数据库连接池
- Windows10,CentOS7,CentOS8安装Nodejs环境
- 设置Eclipse缩进为4个空格,增强代码规范
- CentOS7编译安装Cmake3.16.3,解决mysql等软件编译问题
- CentOS7设置SWAP分区,小内存服务器的救世主
- CentOS6,7,8上安装Nginx,支持https2.0的开启
- Linux系统CentOS6、CentOS7手动修改IP地址
- Docker安装Oracle12C,快速搭建Oracle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