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拆包粘包问题
对于刚接触TCP网络编程的人有时候碰到一些问题,比如当客服端发送一串消息到服务端,服务端只收到消息的一半,或者当连续发送两个消息到服务端,服务端同时收到这两个消息但无法解析。这就是今天要讲的TCP拆包粘包现象。
拆包粘包产生的原因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图进行说明
1.图一是正常的情况下包的发送和接受,客户端发送p1,p2包,服务端先后接受到p1,p2包,没有发生粘包和拆包。
2.图二是发生了拆包的现象。客户端发送p1,p2包,客户端对p1拆包分成p1_1和p1_2,服务端先后收到p1_1,p1_2和p2包。 拆包发生原因分2种情况:
- (1)发送的数据大于套接字缓冲区剩余大小。
- (2)发送的数据大于MTU(最大传输单元)大小。
在TCP通讯协议中TCP的每个包的头的长度都是固定的,总长度不能超过MTU(最大传输单元),且数据长度不能超过MSS(MSS=MTU-20bytes(IP包头)-20bytes(TCP包头))。如果超过了MTU系统会进行拆包处理。以图二举个例子:
- (1)假设MTU设置的长度为1500bytes则MSS为1460bytes。
- (2)客户端发送了p1包数据大小2000bytes。
- (3)系统判断总长度超过了MTU大小,需要拆包处理。
- (4)拆成2个包p1_1和p1_2,p1_1的总长度=1460+20+20=1500,p1_2的总长度=2000-1460+20+20=580。
- (5)发送包p1_1和包p1_2。
3.图三是发生了粘包的现象。客户端发送p1,p2包,p1,p2包到达接收端的缓存,服务端应用读取缓存时无法区分p1,p2各自的大小。因为在TCP通讯协议中TCP是面向流的,包和包之间没有界限。粘包可发生在发送端也可发生在接收端以图三各举例子:
- (1)发送端原因导致的粘包,客户端在发送p1包时,先将p1包放入发送缓存,由于Nagle算法判断其发送的可用数据(去头数据)过小等待一小段时间,这时又发送了p2包,系统将p1和p2合成一个大包发送给服务端。服务端读到大包,无法区分p1和p2包。
- (2)接收端原因导致的粘包,服务端缓存接收到客户端发送的p1包,服务端应用未能及时读取缓存,此时服务端缓存又接收到客户端发送的p2包,服务端应用读取缓存,无法区分p1和p2包。
解决方案
无论拆包还是粘包本质问题都是无法区分包界限,解决包界限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 (1)消息数据的定长,比如定长100字节,不足补空格,接收方收到后解析100字节数据即为完整数据。但这样的做的缺点是浪费了部分存储空间和带宽。
- (2)消息数据使用特定分割符区分界限,比如使用换号符号做分割。
- (3)把消息数据分成消息头和消息体,消息头带消息的长度,接收方收到后根据消息头中的长度解析数据。
在实际开发中很多网络框架对TCP拆包粘包问题的解决做了很多支持,比如netty中LineBasedFrameDecoder解析器就是利用换号符号做分割。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利用Vue构造器创建Form组件的通用解决方法
在前端平常的业务中,无论是官网、展示页还是后台运营系统都离不开表单,它承载了大部分的数据采集工作。所以如何更好地实现它,是平常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应用Vue框架去开发业务时,会将页面上每个独立的可视/可交互区域拆分为一个组件,再通过多个组件的自由组合来组成新的页面。例如 <template> <header></header> ... <content></content> ... <footer></footer> </template> 当用户的某个行为触发表单时(例如注册、建立内容等),期望在页面中弹出一个From组件。通常的做法是在template中填入一个<form>组件用于开发,并通过控制data中的UI.isOpen来对其display进行控制,例如在当前<template>组件内开发 <template> <header></header> ... <content></content>...
-
下一篇
Dubbo之SPI原理详解
SPI全称为Service Provider Interface,是一种服务提供机制,比如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有这种场景,就是对于一个规范定义方而言(可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接口),具体的服务实现方是不可知的(可以理解为对这些接口的实现类),那么在定义这些规范的时候,就需要规范定义方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获取到这些服务提供方具体提供的是哪些服务,而SPI就是进行这种定义的。 1. jdk与Dubbo SPI对比 比较典型的SPI定义方式有jdk的SPI,其主要是在项目的META-INF/services目录下以接口的全路径名为文件名,然后在该文件中声明该接口的具体实现类有哪些。这里说的META-INF/services目录和其中的文件主要是在服务提供方的jar包中。这里的整体流程可以理解为,首先规范制定方会定义一个接口,比如com.jdk.spi.Fruit,然后其通过读取项目目录下(包括所依赖的jar包中)的META-INF/service名称为com.jdk.spi.Fruit的文件,获取其中定义的子类,接着读取并实例化该类的对象,作为目标接口的实现类来使用。通过这种方式,服务提供方只需要...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文章二维码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 2048小游戏-低调大师作品
- 面试大杂烩
- Jdk安装(Linux,MacOS,Windows),包含三大操作系统的最全安装
- CentOS7设置SWAP分区,小内存服务器的救世主
- SpringBoot2整合MyBatis,连接MySql数据库做增删改查操作
- MySQL8.0.19开启GTID主从同步CentOS8
- CentOS7编译安装Gcc9.2.0,解决mysql等软件编译问题
- SpringBoot2更换Tomcat为Jetty,小型站点的福音
- Windows10,CentOS7,CentOS8安装MongoDB4.0.16
- Springboot2将连接池hikari替换为druid,体验最强大的数据库连接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