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P Server 之旅第 7 站:助力 MCP 打破“黑盒困境”
背景
在分布式系统中,请求链路追踪(Trace) 是诊断性能瓶颈、定位故障的核心能力。近期,阿里云函数计算的 Tracing 能力由 2.0 的 Jeager 升级为 OpenTelemetry 标准的 W3C 协议,通过打通 FC 函数计算与可观测链路 OpenTelemetry 版的全链路观测能力,彻底打通了函数执行的全路径观测,这不仅让用户能够清晰、直观地透视函数内部执行细节、上下游依赖关系及整个系统的交互行为,更关键的是打破了传统 Serverless 架构中的"黑盒"困境,清晰界定函数与外部服务(云服务、自建系统等)的业务边界,从而在复杂业务场景下显著提升问题排查效率与根因定位精度。
全链路透明化
- FC系统级span透传:将FC内部组件(如调度器、冷启动模块)的关键生命周期事件以Span形式上报,覆盖函数调用全流程(调度→初始化→执行→释放)。
- 业务Span与系统Span自动拼接:用户自定义业务逻辑(函数代码)的Span与FC系统Span自动拼接,形成端到端Trace视图,暴露潜在性能瓶颈(如冷启动耗时、资源争抢)。
跨环境互通
- 标准化协议支持 :兼容 traceparent 、tracestate、baggage 等Header,确保FC函数与下游服务(如数据库、消息队列)的上下文无损传递。
- 多环境互通:支持跨函数、跨服务、跨云厂商的Trace上下文透传,无缝集成已有OpenTelemetry生态工具链。
动态成本控制
- 灵活的采样率控制:支持通过函数配置调整采样率(如1%低负载采样,100%故障排查采样),平衡数据量与资源开销。
使用场景
函数计算集成链路追踪后,可以快速定位 Serverless 场景下的性能瓶颈。以一个langchain作为mcp-client端,高德天气查询作为mcp-server端为例。一次查询天气的调用链路如下:可以清晰的看到冷启动信息、sse连接,message连接,以及Agent的调用信息。
分析冷启动时间,优化代码
开启链路追踪后,开发者可以在FC控制台以及链路追踪控制台查看函数执行情况,请求在函数计算的时间消耗对开发者完全透明可见。
查看冷启动时间,如果 PrepareCode 时间比预期时间长,需要精简代码包;
使用自定义运行时和自定义镜像时,函数执行环境完全由用户自定义,RuntimeInitialization 时间比预期时间长则需要优化启动代码。
快速定位异常请求根因
当有异常请求时,定位到对应trace可查看异常信息,并利用AI运维助手分析Trace。
作为分布式链路的一环,追踪链路
当函数计算作为分布式链路中的一环时,函数计算链路追踪可以串联上下游服务,看到请求在各个步骤的延时。串联mcp-client和mcp-server端。
使用Arms Python探针监控LLM应用
为LLM(Large Language Model)应用安装Python探针后,调用链分析功能将会对大模型应用的调用链信息进行分析,您可以在调用链分析页面查看大模型调用链中不同类型的Span耗时、以及Span的关联信息,例如Input、Output、Token消耗等。
效果对比
| 场景 | 升级前 | 升级后 |
| :--- | :--- | :--- |
| 冷启动耗时分析 | 依赖日志拼凑,无法区分系统/业务耗时 | 可视化Span分段,精准定位瓶颈环节 |
| 跨服务调用追踪 | 上下文断裂,无法关联上下游 | W3C Header透传,完整链路还原 |
总结
通过本次升级,FC 函数计算与 OpenTelemetry 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全链路透明化,覆盖从系统层到业务层的完整追踪,并基于统一的 W3C 协议标准打破数据孤岛,确保跨环境一致性。同时,动态采样策略的引入有效平衡了性能与成本,为可观测性提供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
未来,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展无侵入式监控能力,同时持续丰富可观测诊断工具集,通过智能分析和自动化诊断功能提升故障排查效率,助力用户构建更敏捷、更智能的运维体系。
更多内容关注 Serverless 微信公众号(ID:serverlessdevs),汇集 Serverless 技术最全内容,定期举办 Serverless 活动、直播,用户最佳实践。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向量检索算法:从哈希、树到量化与图
向量检索这门技术,其发展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1975 年发表的 KD 树算法,就是早期经典的高维数据检索算法之一。然而,此后近四十年间,向量检索长期处于冷门状态,并没有特别多的应用需要它。 直到 2015 年,ImageNet 图片分类数据集及何恺明教授的 ResNet 等突破性论文引爆了深度学习,使得模型在多个任务上超越人类。推荐系统和搜索引擎快速成为向量检索技术主要落地场景,向量引擎也由此开始大规模应用。 大模型爆发又掀起第二轮热潮:基于向量检索的 RAG 架构,已成为解决模型幻觉、实现知识实时更新的关键技术,推动其在多模态、企业知识库等场景爆发式应用。 不久前,开源中国直播栏目《数智漫谈》邀请到了傅聪博士,分享了向量检索技术的发展情况。傅聪于浙江大学计算机博士毕业,曾赴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研究,其主导发明的 NSG、SSG、PSP、MAG 等高性能检索算法,已落地为千亿级向量检索系统,成为工业界大规模检索的标杆方案。目前,傅聪博士在shopee(新加坡)担任资深算法专家,专注于 AI 大规模应用落地方面的研究。 微信扫码,观看直播回放: 本文根据直播整理,介绍四种...
- 下一篇
HDFS迁移:企业数据迁移的高效之旅与优化攻略
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企业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大数据迁移成为企业优化数据架构、提升数据价值的关键举措。而 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作为分布式存储的基石,其数据迁移操作尤为重要。HDFS DistCp(分布式拷贝)工具因其高效、可靠的特点,成为众多企业进行大数据迁移的首选。本文将从技术角度深入探讨 HDFS DistCp 迁移的“爽”与“痛”,并分享实用的调优手段与宝贵经验,其中重点结合了袋鼠云为某综合性集团进行数据迁移的实战经验。 高效之旅:HDFS迁移的优势与便捷性 高效的数据复制能力 HDFS DistCp 利用 MapReduce 框架实现分布式的数据复制,能够同时启动多个任务并行处理数据拷贝任务,大大提高了数据迁移的效率。在迁移大规模数据集时,DistCp 可以充分利用集群的计算资源,将数据块分散到多个节点上进行复制,避免了单点瓶颈。例如,在一个拥有数百个节点的 Hadoop 集群中,使用 DistCp 迁移一个包含数 TB 数据的目录,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相比传统的单线程拷贝工具,速度提升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其工作原理是将数据拷贝...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