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产品叫好又叫座?别再只盯着研发工程师了
最近和一位产品经理聊天,他感慨,明明做了调研,用户却不买账,产品Bug多,与竞品相比还没什么特色的地方。
很多人对于反响平平的产品,问就是差点儿意思,但具体差在哪里,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
所以,各位老板们,好的产品开发从来不是「我做了个好东西,你们快来买」,而是「我懂你在为什么焦虑,所以做了这个」。
要想既满足市场需求,又赢得用户认可,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怎样让产品叫好又叫座?
第一步,别急着问用户要答案
有句话很重要:行胜于言。
在进行需求调研时,很多人习惯直接向用户提问:“你想要什么样的产品?”“你对现有产品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然而,这样的方式往往收效甚微。
用户的表达能力和认知水平各不相同,很多时候,他们无法准确说出自己真正的需求,甚至会给出一些误导性的答案。
与其直接和用户要答案,不如先尝试深入用户实际场景,挖掘那些连用户自己都未察觉的潜在需求。
在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年代,大多数用户对于手机的需求仅仅停留在打电话、发短信等基本功能上。智能手机的出现也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用户需求调研的方法有很多,像用户故事地图、客户旅程地图、影响地图等,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以用户故事地图为例,它能够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和需求,帮助产品团队更全面、系统地理解用户需求。
通过将用户需求按照重要程度和使用频率进行优先级排序,产品团队可以清晰地看到产品的核心功能和优化方向,避免在设计过程中陷入追求功能堆砌的误区。
第二步,别忙着下定论
大家有没有思考过,“我”认为的产品是用户需要的吗?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个思维陷阱: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认为“我认为的产品就是用户需要的”。
但市场需求是复杂多变的,用户的喜好和需求也在不断更新,仅仅凭借主观臆判断来开发产品,无疑是在沙地上建高楼,根基不稳。
这时候,MVP(最小可行性产品)的市场验证就显得尤为重要。
MVP是指将产品最核心的功能提炼出来,制作成一个精简版的产品,快速推向市场,以最低的成本获取用户反馈,从而验证产品是否真正满足用户需求。
关于MVP,有个很经典的例子——Zappos。
Zappos是亚马逊于2009年以12亿美元收购的一家著名在线鞋类零售商。
最初,Zappos的创始人尼克·斯文穆恩(Nick Swinmurn)还不确定线上售卖鞋子的想法行不行。于是,他决定验证一下人们愿意不用试穿就在网上购买鞋子的假设。
在验证方法上,Nick没有遵循传统先建立库存、再销售的方法,而是采取了一个更新的方式。
他去当地的商店,给鞋子拍照,然后在网上发布广告。如果客户在网上拍下了一双鞋,他会到那个商店买下来,然后寄给顾客。
这个想法被证明是成功的,业务也很快获得了发展势头。用这种MVP的方式,Nick低成本、从无到有地发展出了一个价值10亿美元的业务。
这就是绿野仙踪(Wizard of Oz)MVP。
通过MVP进行市场验证,产品团队可以快速收集用户反馈,了解产品的优势和不足,及时调整产品方向和功能。
这种以用户反馈为导向的开发模式,能够有效降低产品开发风险,提高产品成功的概率。
第三步,别忽视产品的持续优化
很多产品团队认为,产品上线就大功告成了,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产品想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持续进行优化和迭代。
产品上线后,更要建立完善的用户反馈收集机制,通过用户评价、客服反馈、数据分析等多种渠道,全面了解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
之前有个客户在做社交软件。
他们的软件上线后,在分析埋点的数据后发现,用户的流失率主要集中在添加好友环节。
在与用户进行深入访谈后发现,主要是因为添加好友的流程过于繁琐,会让用户感到麻烦,随后放弃操作。
针对这一问题,产品团队迅速对添加好友功能进行优化,简化流程,这样下来,用户体验得到了显著提升,用户留存率也随之提高。
除了根据用户反馈进行优化,还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及时了解行业的新技术、新趋势等等,将其融入到产品开发中,保持我们产品的创新性和领先性。
做出一款好产品,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环节或某一个人的努力,而是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市场管理体系,将市场调研、产品规划、开发、推广、运营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闭环:
- 市场管理阶段建立专业的调研团队;
- 产品规划阶段明确产品的发展方向和阶段性目标;
- 产品开发阶段要构建高效的研发流程;
- 产品运营推广阶段要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
让产品叫好又叫座,绝非易事,光靠研发工程师加班加点的干是远远不能满足的。
产品的成功需要整个团队树立正确的产品管理理念,深入洞察用户需求,科学验证产品方向,持续优化产品体验,构建完善的市场管理体系。
未来的竞争,本质上是市场洞察与产品创新的竞争。想了解更多关于产品创新的知识,想知道如何打造一款爆款产品?
欢迎持续关注,用IPD集成产品开发,打开产品创新的最佳实践。
更多好文欢迎点击阅读:
项目管理\IPD\自动化测试\数字化转型\CMMI\开源人生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为什么说大家低估了 AI 的实际使用规模?实际情况如何?
编者按: 人工智能真的已经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了吗?当我们还在讨论 AI 技术的潜力时,是否忽略了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 ------ AI 的实际使用量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以 Google 为例,其 AI 交互处理的 token 数量从 2024 年 4 月的 9.7 万亿激增至 2025 年 4 月的 480 万亿以上,月处理量正快速逼近 1 千万亿的惊人规模。与此同时,微软 Azure AI 服务单季度处理超过 100 万亿 token,同比增长 5 倍,而 OpenAI、字节跳动、百度等公司也都达到了日均万亿 token 的处理量级。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代码智能体等新应用场景的兴起,单个任务的 token 消耗量将从当前的百万级跃升至千万甚至亿级规模。 这些数据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技术进步的速度,更是整个互联网生态向 AI 优先服务模式的转变。当 AI 生成的内容开始超越人类创造的数据总量时,我们或许需要重新思考:我们是否真的准备好迎接这个 AI 深度融入的新时代? 作者 | Nathan Lambert 编译 | 岳扬 大多数人工智能服务,尤其是推理 API 的使用量和收入,长期...
- 下一篇
RAG 升级之路:如何让问答机器人真正“智能”起来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如何使用 CloudCanal 和 Ollama 搭建全栈私有的 RAG 问答服务,为企业级 RAG 应用提供了部署简单、安全可靠的解决方案。 最近,我们用这套方案,在 CloudCanal 官网上线了基于 知识库 的智能问答机器人。在发布前的测试过程中,却发现它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智能",出现了答非所问、检索失焦、上下文理解有误等问题。 今天,我们将从 CloudCanal 官网问答机器人工程实践出发,深入分析传统 RAG 的瓶颈,并介绍 CloudCanal RAG 的针对性优化策略,展示如何构建一个真实可用的智能问答机器人。 传统 RAG 模式的问题 传统 RAG 流程简化如下: 原始文档 → 切分 → 向量化 → 存入向量数据库 用户提问 → 转换为查询向量 → 相似度检索 → 拼接上下文 构造 Prompt → 输入大模型 → 大模型推理并回答 这一流程看似十分合理,但实际操作时却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1. 数据处理粗糙,信息密度低 问题表现:直接对原始文档分块向量化,缺乏摘要、关键词、标签等关键元信息,导致向量无法精准表达文本核心内容。 典型场景...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文章二维码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 SpringBoot2编写第一个Controller,响应你的http请求并返回结果
- Linux系统CentOS6、CentOS7手动修改IP地址
- CentOS关闭SELinux安全模块
- CentOS8安装Docker,最新的服务器搭配容器使用
- Hadoop3单机部署,实现最简伪集群
- SpringBoot2初体验,简单认识spring boot2并且搭建基础工程
- Eclipse初始化配置,告别卡顿、闪退、编译时间过长
- Springboot2将连接池hikari替换为druid,体验最强大的数据库连接池
- Windows10,CentOS7,CentOS8安装Nodejs环境
- 设置Eclipse缩进为4个空格,增强代码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