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章详情

不懂K8s也能上云原生?三大开源平台实战对比与选型经验

日期:2025-03-10点击:37

背景与痛点

作为一家发展中的互联网公司技术负责人,我一直在寻找能解决团队实际问题的云原生平台。我们是一个约30人的开发团队,主要做ToB业务,产品迭代速度快,但面临以下痛点:

  • 部署效率低下:每次上线都需要运维手动发布,经常加班到深夜
  • 环境一致性差:开发、测试、生产环境差异大,导致"我这边没问题"成为日常对话
  • 资源利用率低:服务器资源分配不均,有的过载,有的闲置
  • 团队技术债务重:想用容器化和云原生技术,但大多数开发对k8s完全不懂

记得去年一次重要客户演示前,我们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才完成环境搭建,最后演示时还是出了问题。那次经历让我下定决心:必须引入一套云原生平台来解决这些问题。

为什么选择开源平台

在考察各种解决方案时,我们很快将目光锁定在开源平台上,主要原因有:

  • 成本可控:中小企业预算有限,开源方案可以大幅降低初始投入
  • 避免厂商锁定:开源方案能够避免被单一厂商绑定,保持技术选择的灵活性
  • 社区支持:活跃的社区意味着问题能更快得到解决,不必完全依赖商业支持
  • 定制能力:开源意味着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二次开发或定制

当然,开源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需要自行解决问题、维护升级等,但总体来说,对于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开源云原生平台是最合适的选择。

三个候选平台初体验

经过初步调研,我将目标锁定在三个开源平台:Rancher、KubeSphere和Rainbond。下面分享我实际体验这三个平台的过程和感受。

Rancher初体验

首先尝试的是Rancher,因为它在国际上评价很高。搭建过程相对复杂,我们花了2天时间才完成:

  • 优势明显:集群管理功能强大,对多云环境支持优秀
  • 界面专业:仪表盘数据丰富,告警系统完备
  • 最大问题:几乎所有界面都直接暴露k8s概念,我们的开发直呼"太复杂"

有趣的是,我们团队中唯一熟悉k8s的架构师却非常喜欢Rancher:"概念清晰,没有多余的抽象层"。这一点让我意识到,不同技术背景的团队成员对同一工具的评价可能完全不同。

KubeSphere体验

接下来尝试了KubeSphere:

  • 优势:UI设计确实比Rancher友好很多,功能分类清晰
  • 监控和可观测性:集成了很多工具,开箱即用
  • 挑战:虽然UI友好,但仍保留了大量k8s概念

我们用它部署了一个微服务应用,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

  • 开发团队需要培训才能使用基本功能
  • 资源管理比较复杂,需要预先定义许多配置
  • DevOps流水线功能强大但配置繁琐

Rainbond体验

最后我们试用了Rainbond:

  • 优势:部署简单,界面对开发友好,几乎不暴露k8s概念
  • 直观的应用管理:服务间依赖可视化,微服务治理较易用
  • 不足:对于复杂网络配置的支持有限,高级功能需要使用企业版

有意思的是,当我让三个完全不懂k8s的开发分别尝试在三个平台上部署他们的服务时,只有在Rainbond上他们能够独立完成。而在测试过程中,我也逐渐意识到这些平台可能各有所长,适合不同的场景和用户。

三个平台的深入对比

作为技术决策者,我关注的不只是易用性,还包括功能完整性、可扩展性和成本等多方面因素:

功能完整性与生态

Rancher

  • 最完整的集群生命周期管理
  • 与云厂商集成度高,支持多种CNI和存储方案
  • 缺点:应用商店相对简单,一些功能需要额外集成

KubeSphere

  • 全家桶式解决方案,集成了监控、日志、CI/CD等
  • 微服务治理能力强,服务网格支持好
  • 缺点:有些集成组件会增加系统复杂度和资源消耗

Rainbond

  • 应用管理和交付能力突出,组件市场丰富
  • 支持多种部署方式,包括源码、镜像和Helm等
  • 缺点:集群管理能力有限,企业级功能需要付费

开源社区与支持

三个平台的开源情况各有特点:

Rancher

  • 开源许可:Apache 2.0
  • 社区规模最大,全球贡献者众多
  • SUSE收购后商业支持更加完善
  • 文档主要为英文,中文资料相对较少

KubeSphere

  • 开源许可:Apache 2.0
  • 国内外都有活跃社区,青云QingCloud商业支持
  • 文档支持中英双语,对国内用户友好
  • 版本迭代速度较快,功能不断丰富

Rainbond

  • 开源许可:LGPL v3
  • 主要为国内社区,好雨科技提供商业支持
  • 完全中文的文档和社区,沟通无障碍
  • 社区规模相对小些,但响应速度快

运维负担与成本

实际运维过程中,三个平台各有优劣:

Rancher运维经历

  • 优点:稳定性好,升级路径清晰
  • 缺点:需要专人维护,问题排查需要较深的k8s知识
  • 成本:技术门槛高,需要专业k8s运维人员

KubeSphere运维经历

  • 优点:监控和日志系统完善,问题定位较快
  • 缺点:占用资源较多,小规模团队维护压力大
  • 成本:硬件要求相对较高,需要中等k8s知识

Rainbond运维经历

  • 优点:自动化程度高,日常运维工作少
  • 缺点:自定义能力相对受限,与现有工具集成需要额外工作
  • 成本:硬件要求适中,基本不需要k8s知识

随着对比的深入,我们开始思考是否可以结合各平台的优势,打造一个更适合我们团队的组合方案。

最终选择与反思

经过三个月的试点测试,我们最终根据团队实际情况做出了选择。

对于我们这种情况(开发团队k8s知识有限,希望降低运维负担),我们采用了一种组合解决方案:Rancher负责底层k8s集群的创建和管理,Rainbond负责上层应用的部署和管理。

为什么是这种组合

  • Rancher在集群管理、多云环境支持方面表现卓越,由我们的少数k8s专业人员负责操作
  • Rainbond为开发团队提供简单易用的应用管理界面,让他们能够自助完成部署
  • 这种"专业工具做专业事"的组合最大化了两个平台的优势
  • 我们有意识地将基础设施管理与应用管理分离,形成良好的职责边界

组合方案的实施

  • 首先由运维团队使用Rancher部署和管理基础k8s集群
  • 然后在集群上部署Rainbond,开放给开发团队使用
  • 运维关注集群健康和资源分配,开发关注应用交付

现实的妥协

  • 这种组合方案增加了一定的架构复杂性
  • 需要维护两套系统,有一定运维压力
  • 一些老旧系统的集成仍然是挑战

真实收获与教训

经过半年的实践,我们的收获与教训如下:

收获

  • 部署效率提升了约4倍,从小时级缩短到分钟级
  • 责任分离更清晰:运维团队专注于基础设施,开发团队专注于应用
  • 资源利用率提高了约35%,减少了资源浪费
  • 环境一致性问题大幅减少,"在我这能跑"的问题少了80%

教训

  • 团队需要更多的沟通才能有效协作,尤其是运维与开发之间
  • 没有充分评估未来规模扩展时的管理难度
  • 某些高级功能在两平台间存在重叠,造成了一些混乱

开源平台的长期思考

在使用开源云原生平台的过程中,我们也对开源产品有了更深的理解:

  • 没有万能平台:即使是最好的平台也有短板,组合使用可能更实用
  • 社区活跃度至关重要:选择开源产品时,社区活跃度甚至比功能完整性更重要
  • 商业支持与开源平衡:纯社区支持有时难以应对紧急问题,适当的商业支持是必要的
  • 持续关注版本更新:开源产品迭代快,需要定期评估新版本的价值与风险
  • 贡献回馈:我们也开始向这些项目提交问题和改进建议,成为社区的一部分

给其他中小企业的建议

如果你的团队正在选型开源云原生平台,我的建议是:

  1. 先明确优先级:是易用性优先,还是功能完整性优先?
  2. 小规模试点:每个平台都至少试用1-2周,让真实用户参与评测
  3. 评估真实成本:除了软件成本,还要考虑学习成本和运维成本
  4. 考察社区健康度:GitHub活跃度、问题响应速度、文档完整性等
  5. 考虑混合方案:不要局限于单一平台,混合使用可能更适合实际需求
  6. 没有完美方案:可能需要组合使用多个工具来满足所有需求

最后,不要被厂商或网络评价左右,最适合自己团队的才是最好的平台。每个团队的情况不同,选择也会不同:

  • 如果团队k8s经验丰富,单独使用Rancher可能更简单直接
  • 如果需要全面的功能且有一定学习能力,KubeSphere是好选择
  • 如果开发团队不懂k8s且希望快速上手,Rainbond值得考虑
  • 对于大多数复杂需求的团队,组合方案往往是最务实的选择

没有银弹,只有适合自己团队的方案。云原生转型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选择合适的开源平台组合只是这段旅程的起点。

原文链接:https://my.oschina.net/rainbond/blog/17868268
关注公众号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文章二维码

扫描即可查看该文章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