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 调测载板解读第二期:eBMC配套载板硬件资源介绍
1 概述
CB-E2K-BMC-D4 是配合 eBMC 模块 eBMC-D4 进行验证测试工作的载板。借助配套载板,开发者可基于载板和 eBMC 模块进行初步功能开发和功能验证。
载板的核心功能有以下四点:
(1)载板具备 COME 标准插座,支持 CPU 模块 FT-208-COME-B 的接入(CPU型号为 D2000/8)。
(2)载板具备飞腾标准的 DDR4 BMC 标准接口。
(3)载板具备多路测试点和对应的插针或者 LED,并连接到 BMC 模块对应的 I/O 或者通信管脚。
(4)eBMC 启动不依赖 COME 模块,可不接 COME 模块进行独立验证(KVM功能不可用)。
CB-E2K-BMC-D4 载板设计,是通过构建 “可插拔 CPU 模块+具备完整被测信号的载板+ eBMC 模块” 的方式,便捷、快速、完整的验证 eBMC 模块所有的基本功能。同时,用户除了通过 “飞腾服务器+ eBMC 模块” 这种传统的功能开发和验证方式之外,具备了更多的验证方式选择。
2 方案详情
整套验证方案由 “可插拔 CPU 模块+具备完整被测信号的载板+ eBMC 模块” 的方式组成,用来模拟服务器与 eBMC 模块的交互状态。在与服务器交互的模拟输入输出量上,载板上会留有输入信号和输出接口测试点。用户可根据需要进行功能测试和验证。整套验证方案的原理框图详见以下描述:
3 电源方案
载板采用直流 12V 的电压供电,支持 4 槽 ATX 电源插槽和圆孔 5.5X2.5mm 孔径的常规电源适配器电源两种供电模式。使用时,只需要采用其中一种供电方式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载板上有两路排针,分别为 12V 和 5V 的电源,为 eBMC 模块供电,上电前需要短接 12V。详细操作在后面进行描述。电源框图如下:
4 位置说明
CB-E2K-BMC-D2 载板接口与布局如下所示:
5 尺寸说明
CB-E2K-BMC-D4 的尺寸大小如下所示:(单位:mm)
6 参数规格
CB-E2K-BMC-D4 载板的参数规格如下所示,具体接口位置可查看 “位置说明” 篇幅。
7 接口说明
7.1.电源接口
载板采用直流 12V 电源供电,载板上支持两种电源上电方式,分别为 Φ2.5-5.5mm JACK 电源接口和 ATX 4Pin 电源接口。用户在载板上电时仅需选择一种方式上电,该载板的电源拓扑详见电源框图。
7.2.网络接口
载板上有 3 路 RJ45 网络接口,其中一路由 FT-208-COME-B 模块引出,使用 RGMII 信号,支持 10/100/1000M 网络自适应。其余两路由 eBMC 模块引出,1 路采用 RMII,支持 NCSI 协议;另 1 路使用 SGMII 信号,支持 10/100/1000M 网络自适应。
7.3.显示接口
载板上有 1 路 FT-208-COME-B 模块的 VGA 信号,通过 FT-208-COME-B 的 PCIe Lan1 信号引出,通过 eBMC-D4 的龙迅 LT8711 芯片转为 VGA 信号,通过 VGA 接口引出。
7.4.开关
载板上有 1 路载板的电源开关和 FT-208-COME-B 的相关按键,其位置和功能说明如下所示:
开关说明:电源开关是一个三段式开关,使用时将其拨至电源接口侧。
7.5.USB接口
载板上有 3 路 Type A USB 接口,其中两路 USB 3.0 信号来自于 FT-208-COME-B 模块,兼容 USB 2.0 信号,还有 1 路 USB 2.0 信号由 eBMC-D4 引出。
7.6.UART接口
载板上有 4 路 eBMC UART 接口,其中 1 路系统调试接口,2 路数据通讯串口,1 路 FT-208-COME-B 调试接口,TTL 电平,均以插针的形式引出。其信息如下所示:
如果需要验证 eBMC 的 SOL 功能,需要使用杜邦线将 COME_DB_UART(P10)调试接口和 BMC_DB_UART1(P7)相连,使用时需要注意引脚序号,其位置如下:
7.7.JTAG接口
载板上有 1 路 JTAG 引脚,当 P17 排针不短接的时候,该 P19 接口默认为载板 FPGA 烧录口,用于烧录 FPGA 固件;当 P19 排针短接时,载板的 FPGA 和 eBMC 模块的 jtam 接口相联,可用于远程更新 FPGA 的固件。具体引脚定义和电平详见下表:
7.8.TACH
载板上有 16 路 TACH 信号,以排针 (P28、P29) 的形式引出,为输入引脚信号。可用作服务器风扇的转速检测输入引脚,其中 TACH1 已用于 FAN_Slot(P18)。其余 TACH 信号引脚载板 CPLD 均给与了转速信号,可通过 eBMC 直接读取。
7.9.I2C
载板上有 14 路 I2C 信号已经外接温度传感器芯片,型号为 GX75CU,可在网上查询相应的 detesheet,芯片地址为 0x48。其中 I2C14 除了外接温度传感器芯片外,还挂载 FPGA 芯片和龙讯芯片。通过此 I2C 接口可以控制 FPGA 资源和龙迅 LT8711 固件更新、下载。
(注意,在使用时金手指的 I2C 名称与 CPU I2C 控制器名称不是对应关系。)
7.10.I3C
载板上有 4 路 I3C 信号,用于读取 DDR5 内存上的 SPD 芯片信息。在载板上板载了 4 路 DDR5 Slot,此外,还将 I3C 信号通过排针引出。
(注意,在使用时金手指的 I3C 名称与 CPU I3C 控制器名称不是对应关系。)
7.11.ADC
载板上有 16 路 ADC 信号,其中 ADC0-7 信号属于 eBMC 上的 CPU 信号,采集电压范围为 0~1.8V;ADC8-15 通过 ADC 转换芯片和 FPGA 芯片进行模拟量采集,采集电压范围为 -5V~5V,可在 P23 和 P24 排针上给与相应模拟信号,也可直接使用跳线帽短接,载板CPLD分别给每一路 ADC 1.65V 电压模拟量。
7.12.PWM
载板上有 6 路 PWM 输出信号,其中 PWM1 已用于 FAN_Slot(P18),其余通过排针引出。在使用 eBMC 控制 PWM 信号,可直接使用仪器测量信号。
7.13.ONE WIRE
载板上有 1 路 ONE WIRE 总线,挂载了 MTS01B 温度传感器芯片(U31),可用来验证 ONE WIRE 总线,该传感器测温范围为 -70~+150℃,16bit、±0.5℃ 的精度,可在网上查询相应的 detesheet 芯片。
7.14.SPI
eBMC 模块上的 SPI 信号,当 P25 排针短接时,该路 SPI 信号连接至 COME 模块的 Flash 芯片。当 P25 排针不短接时,默认接至载板的 Flash Socket(U22)。
7.15.GPIO
eBMC 定义了 39 个 GPIO 接口,其中 BMC_GPIO6、BMC_GPIO7,IO 电平为 1. 8V,其它 GPIO 接口 IO 电平为 3.3V。39 个 GPIO 中有 26 个为特定功能,13 个为通用 IO。具体功能可查看《飞腾平台BMC硬件接口规范》。
8 结语
以上便是 eBMC 配套载板硬件资源介绍,使用该配套载板可完成 eBMC 开发基本功能调试和测试。
欢迎广大开发者加入OurBMC社区
OurBMC社区公众号更多资讯请访问:
OurBMC社区官网更多功能请访问:
开源中国OurBMC个人空间更多信息请访问:
思否OurBMC个人空间更多信息请访问:
https://segmentfault.com/u/ourbmc
CSDN OurBMC博客空间更多信息请访问:
https://blog.csdn.net/OurBMC?type=blog
了解BMC调测载板免费申请详情请访问: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ClickHouse最大QPS到底咋估算?
ClickHouse是用于分析的OLAP数据库,因此典型的使用场景是处理相对较少的请求 — 从每小时几个到每秒几十甚至几百个不等 — 但会影响到大量数据(几GB/数百万行)。 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它的表现如何?让我们尝试用大量小请求来测试ClickHouse如何处理。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可能的使用场景范围和限制。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 连接基准测试和测试设置 涉及实际数据的最大QPS的场景 环境 对于初始测试,我选择了一台旧工作站: 4核 Intel(R) Core(TM) i5-2400 CPU @ 3.10GHz 8GB RAM SSD硬盘 CentOS 7 本文中呈现的结果是从该计算机收集的,但当然,很有趣的是在更强大的硬件上重复这些测试。我把这项任务交给我们的读者,这样你就可以在自己的硬件上测试ClickHouse在不同场景下的最大QPS。如果你这样做了,请分享你的结果!为了运行基准测试,我还创建了一组脚本,可以在Altinity的GitHub上免费获取:https://github.com/Altinity/clickhouse-sts/。这些脚本需要Docker(我使用的是v...
- 下一篇
谈谈我对 AIGC 趋势下软件工程重塑的理解
作者:陈鑫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话题是 AIGC 趋势下的软件工程重塑。今天这个话题主要分为以下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 AI 是否已经成为软件研发的必选项;第二部分是 AI 对于软件研发的挑战及智能化机会,第三部分是企业落地软件研发智能化的策略和路径,第四部分是我们现有的可采纳的、可落地的工具,在这一部分我也会重点介绍通义灵码整体的产品能力和概况。 AI已经成为软件研发的必选项 这张图是麦肯锡最近发布的一个研究报告,大家可以看到他把软件工程列在了整张表格的右上角,也就是影响最大、影响速度最快的一部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这是因为在大模型时代,我们发现大模型在代码生成和整体的逻辑推理方面是特别擅长的,所以涌现出了类似 Github Copilot 这种非常有代表性的智能编码工具,可以瞬间提升大量企业开发工程师的研发效率,而且 Copilot 是至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商业化最成功的大模型的领域之一。 这位美国的 KOL,他也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在大模型时代,可能有大量的技能会被替代,我们 10% 的技能会被 1000 倍的提升,这个跟我们的观点是相似的,尤其是在大模型时代,大模型可以大量地替...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文章二维码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 Hadoop3单机部署,实现最简伪集群
- CentOS7安装Docker,走上虚拟化容器引擎之路
- CentOS7,8上快速安装Gitea,搭建Git服务器
- CentOS8编译安装MySQL8.0.19
- SpringBoot2整合MyBatis,连接MySql数据库做增删改查操作
- Springboot2将连接池hikari替换为druid,体验最强大的数据库连接池
- CentOS6,7,8上安装Nginx,支持https2.0的开启
- SpringBoot2编写第一个Controller,响应你的http请求并返回结果
- Linux系统CentOS6、CentOS7手动修改IP地址
- CentOS7设置SWAP分区,小内存服务器的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