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Mysql读写分离的坑以及应对的方案 | 京东云技术团队
一、主从架构
为什么我们要进行读写分离?个人觉得还是业务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驱动技术架构的改革,读写分离可以减轻单台服务器的压力,将读请求和写请求分流到不同的服务器,分摊单台服务的负载,提高可用性,提高读请求的性能。
上面这个图是一个基础的Mysql的主从架构,1主1备3从。这种架构是客户端主动做的负载均衡,数据库的连接信息一般是放到客户端的连接层,也就是说由客户端来选择数据库进行读写
上图是一个带proxy的主从架构,客户端只和proxy进行连接,由proxy根据请求类型和上下文决定请求的分发路由。
两种架构方案各有什么特点:
1.客户端直连架构,由于少了一层proxy转发,所以查询性能会比较好点儿,架构简单,遇到问题好排查。但是这种架构,由于要了解后端部署细节,出现主备切换,库迁移的时候客户端都会感知到,并且需要调整库连接信息
2.带proxy的架构,对客户端比较友好,客户端不需要了解后端部署细节,连接维护,后端信息维护都由proxy来完成。这样的架构对后端运维团队要求比较高,而且proxy本身也要求高可用,所以整体架构相对来说比较复杂
但是不论使用哪种架构,由于主从之间存在延迟,当一个事务更新完成后马上发起读请求,如果选择读从库的话,很有可能读到这个事务更新之前的状态,我们把这种读请求叫做过期读。出现主从延迟的情况有多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了解一下,虽然出现主从延迟我们同样也有应对策略,但是不能100%避免,这些不是我们本次讨论的范围,我们主要讨论一下如果出现主从延迟,刚好我们的读走的都是从库,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首先我把应对的策略总结一下:
- 强制走主库
- sleep方案
- 判断主从无延迟
- 等主库位点
- 等GTID方案
接下来基于上述的几种方案,我们逐个讨论一下怎么实现和有什么问题。
二、主从同步
在开始介绍主从延迟解决方案前先简单的回顾一下主从的同步
上图表示了一个update语句从节点A同步到节点B的完整过程
备库B和主库A维护了一个长连接,主库A内部有一个线程,专门用来服务备库B的连接。一个事务日志同步的完整流程是:
1.在备库 B 上通过 change master 命令,设置主库 A 的 IP、端口、用户名、密码,以及要从哪个位置开始请求 binlog,这个位置包含文件名和日志偏移量。
2.在备库 B 上执行 start slave 命令,这时候备库会启动两个线程,就是图中的 io_thread 和 sql_thread。
3.其中 io_thread 负责与主库建立连接。
4.主库 A 校验完用户名、密码后,开始按照备库 B 传过来的位置,从本地读取 binlog,发给 B。备库 B 拿到 binlog 后,写到本地文件,称为中转日志(relay log)。
5.sql_thread 读取中转日志,解析出日志里的命令,并执行。
上图中红色箭头,如果用颜色深浅表示并发度的话,颜色越深并发度越高,所以主从延迟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备库同步线程执行中转日志(图中的relay log)的快慢。总结一下可能出现主从延迟的原因:
1.主库并发高,TPS大,备库压力大执行日志慢
2.大事务,一个事务在主库执行5s,那么同样的到备库也得执行5s,比如一次性删除大量的数据,大表DDL等都是大事务
3.从库的并行复制能力,Msyql5.6之前的版本是不支持并行复制的也就是上图的模型。并行复制也比较复杂,就不在这儿赘述了,大家可以自行复习了解一下。
三、主从延迟解决方案
1.强制走主库
这种方案就是要对我们的请求进行分类,通常可以将请求分成两类:
1.对于必须要拿到最新结果的请求,可以强制走主库
2.对于可以读到旧数据的请求,可以分配到从库
这种方案是最简单的方案,但是这种方案有一个缺点就是,对于所有的请求都不能是过期读的请求,那么所有的压力就又来到了主库,就得放弃读写分离,放弃扩展性
2.sleep方案
sleep方案就是每次查询从库之前都先执行一下:select sleep(1),类似这样的命令,这种方式有两个问题:
1.如果主从延迟大于1s,那么依然读到的是过期状态
2.如果这个请求可能0.5s就能在从库拿到结果,仍然要等1s
这种方案看起来十分的不靠谱,不专业,但是这种方案确实也有使用的场景。
之前在做项目的时候,有这样么一种场景,就是我们先写主库,写完后,发送一个MQ消息,然后消费方接到消息后,调用我们的查询接口查数据,当然我们也是读写分离的模式,就出现了查不到数据的情况,这个时候建议消费方对消息进行一个延迟消费,比如延迟30ms,然后问题就解决了,这种方式类似sleep方案,只不过把sleep放到了调用方
3.判断主从无延迟方案
- 命令判断
show slave status,这个命令是在从库上执行的,执行的结果里面有个seconds_behind_master字段,这个字段表示主从延迟多少s,注意单位是秒。所以这种方案就是通过判断当前这个值是否为0,如果为0则直接查询获取结果,如果不为0,则一直等待,直到主从延迟变为0
因为这个值是秒级的,但是我们的一些场景下是毫秒级的请求,所以通过这个方式判断,不是特别精确
- 对比位点判断主从无延迟
上图是执行一次show slave status 部分结果
- Master_Log_File和Read_Master_Log_Pos表示读到的主库的最新的位点
- Relay_Master_Log_File和Exec_Master_Log_Pos表示备库执行的最新的位点
如果Master_Log_File和Relay_Master_Log_File,Read_Master_Log_Pos和Exec_Master_Log_Pos这两组值完全一致,表示主从之间是没有延迟的
3)对比GTID判断主从无延迟
- Auto_Position:1表示这对主从之间启用了GTID协议
- Retrieved_Gtid_Set:表示从库接收到的所有的GTID的集合
- Executed_Gtid_Set:表示从库执行完成的所有的GTID集合
通过比较Retrieved_Gtid_Set和Executed_Gtid_Set集合是否一致,来确定主从是否存在延迟。
可见对比位点和对比GTID集合,比sleep要准确一点儿,在查询之前都可以先判断一下是否接收到的日志都执行完成了,虽然准确度提升了,但是还达不到精确,为啥这么说呢?
先回顾一下binlog在一个事物下的状态
1.主库执行完成,写入binlog,反馈给客户端
2.binlog被从主库发送到备库,备库接收到日志
3.备库执行binlog
我们上面判断主备无延迟方案,都是判断备库收到的日志都执行过了,但是从binlog在主备之间的状态分析,可以看出,还有一部分日志处于客户端已经收到提交确认,但是备库还没有收到日志的状态
这个时候主库执行了3个事物,trx1,trx2,trx3,其中
- trx1,trx2已经传到从库,并且从库已经执行完成
- trx3主库已经执行完成,并且已经给客户端回复,但是还没有传给从库
这个时候如果在从库B执行查询,按照上面我们判断位点的方式,这个时候主从是没有延迟的,但是还查不到trx3,严格说就是出现了"过期读"。那么这个问题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么?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引入半同步复制,也就是semi-sync repliacation(参考:https://dev.mysql.com/doc/refman/8.0/en/replication-semisync.html)。
可以通过
show variables like '%rpl_semi_sync_master_enabled%' show variables like '%rpl_semi_sync_slave_enabled%'
这两个命令来查看主从是否都开启了半同步复制。
semi-sync做了这样的设计:
1.事物提交的时候,主库把binlog发给从库
2.从库接收到主库发过来的binlog,给主库一个ack确认,表示收到了
3.主库收到这个ack确认后,才给客户端返回一个事物完成的确认
也就是启用了semi-sync,表示所有返回给客户端已经确认完成的事物,从库都收到了binlog日志,这样通过semi-sync配合判断位点的方式,就可以确定在从库上的查询,避免了过期读的出现。
但是semi-sync配合判断位点的方式,只适用一主一备的情况,在一主多从的情况下,主库只要收到一个从库的ack确认,就给客户端返回事物执行完成的确认,这个时候在从库上执行查询就有两种情况
- 如果查询刚好是在给主库响应ack确认的从库上,那么可以查询到正确的数据
- 但是如果请求落到其他的从库上,他们可能还没收到日志,所以依然可能存在过期读
其实通过判断同步位点或者GTID集合的方案,还存在一个潜在的问题,就是业务高峰期,主库的位点或者GITD集合更新的非常快,那么两个位点的判断一直不相等,很可能出现从库一直无法响应查询请求的情况。
上面的两种方案在靠谱程度和精确性上都差了一点儿,接下来介绍两种相对靠谱和精确一点儿的方案
4.等主库位点
要理解等主库位点,先介绍一条命令
select master_pos_wait(file, pos[, timeout]);
这条命令执行的逻辑是:
1.首先是在从库执行的
2.参数file和pos是主库的binlog文件名和执行到的位置
3.timeout参数是非必须,设置为正整数N,表示这个函数最多等到N秒
这个命令执行结果M可能存在的情况:
- M>0表示从命令执行开始,到应用完file和pos表示的binlog位置,一共执行了M个事务
- 如果执行期间,备库的同步线程发生异常,则返回null
- 如果等待超过N秒,返回-1
- 如果刚开始执行的时候,发现已经执行了过了这个pos,则返回0
当一个事务执行完成后,我们要马上发起一个查询请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步骤实现:
1.当一个事务执行完成后,马上执行show master status,获取主库的File和Position
2.选择一个从库执行查询
3.在从库上执行 select master_pos_wait(File,Poistion,1)
4.如果返回的值>=0,则在这个从库上执行
5.否则回主库查询
这里我们假设,这条查询请求在从库上最多等待1s,那么如果1s内master_pos_wait返回一个大于等于0的数,那么就能保证在这个从库上能查到刚执行完的事务的最新的数据。
上述的步骤5是这类方案的兜底方案,因为从库的延迟时间不可控,不能无限等待,所以如果超时,就应该放弃,到主库查询。
可能有同学会觉的,如果所有的延迟都超过1s,那么所有的压力都到了主库,确实是这样的,但是按照我们设定的不允许出现过期读,那么就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超时放弃,要么转到主库,具体选择哪种,需要我们根据业务进行具体的分析。
5.等GTID方案
如果数据库开启的GTID模式,那么相应的也有等GTID的方案
select wait_for_executed_gtid_set(gtid_set, 1);
这条命令的逻辑是:
1.等待,直到这个库执行的事务中包含传入的giid_set集合,返回0
2.超时返回1
在前面等待主库位点的方案中,执行完事务后,需要到主库执行show master status。从mysql5.7.6开始,允许事务执行完成后,把这个事务执行的GTID返回给客户端,这样等待GTIID的方案就减少了一次查询。
这时等GTID方案的流程就变成这样:
1.事务执行完成后,从返回包解析获取这个事务的GTID,记为gtid1
2.选定一个从库执行查询
3.在从库上执行select wait_for_executed_gtid_set(gtid1,1)
4.如果返回0,则在这个从库上执行查询
5.否则回到主库查询
和等待主库位点方案一样,最后的兜底方案都是转到主库查询了,需要综合业务考虑确定方案
上面的事物执行完成后,从返回的包中解析GTID,mysql其实没有提供对应的命令,可以参考Mysql提供的api(https://dev.mysql.com/doc/c-api/8.0/en/mysql-session-track-get-first.html),在我们的客户端可以调用这个函数获取GTID
四、总结
以上简单介绍了读写分离架构,和出现主从延迟后,如果我们用的读写分离的架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这种情况,相信在日常我们的主从还是或多或少的存在延迟。上面介绍的几种方案,有些方案看上去十分不靠谱,有些方案做了一些妥协,但是都有实际的应用场景,需要我们根据自身的业务情况,合理选择对应的方案。
但话说回来,导致过期读的本质还是一写多读导致的,在实际的应用中,可能有别的不用等待就可以水平扩展的数据库方案,但这往往都是通过牺牲写性能获得的,也就是需要我们在读性能和写性能之间做个权衡。
文中有不太严谨或者错误的地方还望大家多多指正。
作者:京东零售 尚有智
来源:京东云开发者社区 转载请注明来源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ThreadLocal:线程中的全局变量 | 京东云技术团队
最近接了一个新需求,业务场景上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新增2个字段,接口新增参数意味着很多类和方法的逻辑都需要改变,需要先判断是否属于该业务场景,再做对应的逻辑。原本的打算是在入口处新增变量,在操作数据的时候进行逻辑判断将变量进行存储或查询。 如果全链路都变更入参和结构,很明显代码上很不优雅,后续如果还要增加业务场景,又需要再改一遍。如果有一个方法可以传递全局变量,而且仅限于当前线程就好了。 到此,会想到有两种解决方案:之前用的比较少的ThreadLocal或者使用redis缓存。考虑到新增字段都是些增删改查的操作,没有必要存到redis中,故使用ThreadLocal。 一、ThreadLocal定义 以微服务架构为例,服务提供方在收到调用方的请求后,会把这个请求分配给一个线程进行处理。一般来说,一个请求会一直由同一个线程处理,中间不会切换线程,所以如果有一个线程中共享的变量,可以当全局变量使用。 ThreadLocal实现的就是一个线程中的全局变量,与真正的全局变量的区别在于ThreadLocal的变量是每个线程中的全局变量,也就是说不同线程访问到的值是不一样的。其填充的变量属于当前线程,...
- 下一篇
浅谈幂等设计 | 京东云技术团队
1 幂等性 一句话,幂等就是一个执行操作,无论执行多少次,产生的效果和返回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2 为什么要实现幂等性? 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业务越来越复杂,系统的高并发和关键数据的场景越来越多。 在分布式系统中,机器宕机和消息丢失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其中的一个典型就是幂等性问题。 想想看,一个对外暴露的接口会面领很多次请求,如果不能保证幂等性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微信进行一次扣款操作,应该只扣用户一次钱,当遇到网络故障或系统bug,如果没有实现幂等性扣多了你会不会直接“C语言”投诉? 当然,有些接口是天然保证幂等性的,比如查询操作、删除操作。有些对数据的修改是一个常量,无其他操作,也是具有幂等性的。修改操作可能幂等可能不幂等。 SELECT col1 FROM tab1 WHERE col2 = 2UPDATE tab1 SET col1 = 1 WHERE col2 = 2UPDATE tab1 SET col1 = col1 + 1 WHERE col2 = 2 这三个sql只有第三个不是幂等的。 POST请求天生就不是一个幂等操作,每次调用都会在系统中产生新的资源,想...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文章二维码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 SpringBoot2整合MyBatis,连接MySql数据库做增删改查操作
- Docker安装Oracle12C,快速搭建Oracle学习环境
- SpringBoot2配置默认Tomcat设置,开启更多高级功能
- Red5直播服务器,属于Java语言的直播服务器
- Windows10,CentOS7,CentOS8安装Nodejs环境
- CentOS7,8上快速安装Gitea,搭建Git服务器
- SpringBoot2初体验,简单认识spring boot2并且搭建基础工程
- SpringBoot2全家桶,快速入门学习开发网站教程
- Docker使用Oracle官方镜像安装(12C,18C,19C)
- SpringBoot2整合Redis,开启缓存,提高访问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