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基于SDN和NFV的固网架构演进探讨
近年来,家庭用户接入带宽的成倍提升,4K高清、物联网等新业务的高速发展,传统电信运营商面临着设备资源利用率低、管理维护复杂及新业务开通缓慢等挑战。伴随SDN、NFV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逐渐成熟,业界纷纷将这些新技术应用于电信网络的转型实践,将传统电信机房改造为灵活开放的电信云,从而实现CT和IT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补。
本文将首先介绍中国移动在固定网络方面的演进思路。其次,鉴于BRAS设备是家宽业务接入的核心网元,后续章节将主要围绕BRAS进行架构和技术方面的论述。
固定网络新思路和新架构
在网络架构设计上,中国移动推动以语音和数据为核心的设计架构向以内容和流量为核心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改变。在该架构下,主要包括核心TIC层和边缘TIC层。
核心TIC层:核心TIC以控制/管理/调度职能为核心,主要承载控制面网元和集中化的媒体面网元、CDN和骨干流量转发。
边缘TIC层:边缘TIC主要面向三大媒体面,以承载媒体流终结功能为主。
图1 新型网络总体架构图将固定宽带网络应用于以TIC为基础的新型网络架构中,涉及到的网元主要包含BRAS-CP(BRAS控制面)、BRAS-UP(BRAS转发面)、s-CPE(业务CPE)以及物理CPE。其各自的功能和定位如下。
BRAS-CP和BRAS-UP属于BRAS的范畴:
- BRAS-CP定位为用户控制管理部件,部署于核心TIC,负责用户接入管理、认证计费、用户会话及策略管理等;
- BRAS-UP定位为L3网络边缘及用户策略执行部件,部署于边缘TIC,负责流量转发及用户流量控制等。
s-CPE和物理CPE属于CPE的范畴:
- S-CPE部署于边缘TIC,定位为用户应用中心,包含家庭用户的各种业务平台及增值服务;
- 物理CPE部署于用户侧,定位为用户管道中心,负责用户流量接入运营商网络。
其中,BRAS-CP和BRAS-UP的概念来源于转控分离vBRAS技术,下文将主要围绕该技术进行相关探讨。
转控分离vBRAS技术
传统BRAS设备作为用户接入的网关和IP网络的边缘,面临着巨大挑战。
传统BRAS面临的挑战
资源利用率低:传统BRAS既作为用户接入认证计费的网关,又作为IP网络的3层边缘,控制面和转发面紧耦合在一起,导致在性能处理上互相影响,无法充分发挥控制面和转发面的性能极限。
管理维护复杂:由于BRAS设备数量众多,网络在部署一个全局业务策略时,需要逐一配置每台设备。这种配置模式很难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和新业务的引入,实现对业务的高效管理和对故障的快速排除。
业务开通缓慢:由于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深度耦合,且在分布式网络控制机制下,导致任何一个新技术的引入都严重依赖现网设备,并且需要多个设备同步更新,使得新技术的部署周期较长,严重制约网络的演进发展。
转控分离vBRAS技术架构
为全面应对传统BRAS面临的挑战,中国移动率先提出了控制转发彻底分离的全新vBRAS架构(如图2),BRAS控制面集中部署且采用虚拟化/云化技术实现,BRAS转发面分布式部署且采用高性能硬件,实现BRAS转发面、控制面的彻底分离和解耦。在转发面的设备形态选择上,初期重点考虑高性能,所以主要采用基于NP的硬件设备,下一步存在多种选择,一是推动实现通用化的转发硬件设备,二是提升x86虚拟化转发面的性能。
图2 控制转发分离vBRAS架构图这种控制转发分离的vBRAS架构有如下特点:
- 转发面、控制面完全分离,破除转发面和控制面的紧耦合,有利于分别灵活扩容,互相不为约束。
- 对控制面进行集中化/云化,更易于集中管控,云化有助于弹性扩缩容,简化运维。
- 对转发面进行本地化,转发面流量大,本地化可以实现大流量本地卸载。
- 控制面采用软件实现,控制面属于计算密集型,适用于软件实现。
- 转发面可采用硬件实现,转发面属于流量密集型,适用于高性能硬件实现。其中,对于大session小流量场景可以采用虚拟化实现。
- 控制面与转发面之间采用标准接口,推动高性能转发面的标准化、通用化。
- 该架构的优势明显,转发控制完全分离,彻底解耦,灵活性高。其中的x86(控制面)专注于计算密集型的表项管理,而采用专用硬件的转发面专注于大流量转发,物尽其用、专注高效,可以彻底解决传统BRAS面临的各种挑战。
转控分离vBRAS功能划分
从功能上看,控制转发分离vBRAS主要包括控制面(BRAS-CP)和转发面(BRAS-UP)两个部分。
其中,控制面(BRAS-CP)定位为用户控制管理部件,主要包含用户控制管理(UCM)、用户接入控制、用户认证授权计费、地址管理(AM)、配置管理(CM)等功能模块。
转发面(BRAS-UP)定位为3层网络边缘及用户策略执行部件,主要包含流量转发、QoS、流量统计等纯转发面功能,以及单播路由协议、组播路由协议、MPLS(LDP/TE)等管道类控制面功能。把单播、组播、路由等管道类控制面功能保留在BRAS-UP,主要原因是当前BRAS层面流量不均衡问题并不明显,不需要移入控制层面然后利用SDN技术解决流量不均衡问题;另外,如果只考虑BRAS的虚拟化和SDN化,无法有效解决城域网流量均衡问题。将来针对流量均衡问题的解决,需要将BRAS、SR、CR等网元的控制面都纳入SDN Controller统筹考虑,才能进行流量的全局调度从而实现均衡(如图3)。
转控分离vBRAS接口
对于控制转发分离vBRAS架构的接口,主要包含控制面(BRAS-CP)向上的北向接口以及控制面(BRAS-CP)和转发面(BRAS-UP)之间的南向接口。
其中,控制面(BRAS-CP)和转发面(BRAS-UP)之间的南向接口共有3种类型:
- 报文上送接口:建议采用VxLAN技术,实现BRAS-CP和BRAS-UP之间PPPoE接入控制报文以及Radius认证授权计费报文的上送和下发;
- 配置下发接口:建议采用Netconf协议,实现集中化BRAS-CP对众多BRAS-UP的统一自动化配置;
- 表项下发接口:建议对OpenFlow协议进行扩展,从而满足BRAS-CP对BRAS-UP的用户表项下发的需求,实现BRAS-CP对BRAS-UP行为的统一管控。
控制面(BRAS-CP)向上的北向接口,作为整个控制转发分离vBRAS系统的统一对外接口,主要用于完成与业务系统以及EMS等系统的对接,实现业务系统对vBRAS能力的统一调用。
中国移动将会以BRAS-CP为核心,推动接口标准化,实现转发面和控制面的彻底解耦、促进网络能力开放(如图4)。
图4 控制转发分离vBRAS接口划分转控分离vBRAS用户接入流程
转控分离vBRAS系统支持用户PPPoE&IPoE动态接入,以PPPoE流程为例,具体流程如图5。
图5 PPPoE用户接入流程在PPPoE流程开始前,首先需要打通BRAS-CP和BRAS-UP之间的配置通道,可以通过EMS直接对BRAS-CP和BRAS-UP进行配置来实现配置通道的打通。配置通道打通后,BRAS-CP可通过该通道来配置报文上送通道和表项下发通道。BRAS-CP可实现对其所管理的所有BRAS-UP的统一配置,包括BRAS接口的相关配置以及QOS模板的配置等。
BRAS-UP接收到用户PPPoE接入报文,BRAS-UP通过报文上送通道上送到BRAS-CP。BRAS-CP处理PPPoE状态机,触发AAA认证及地址分配,通过报文上送通道下发回应报文到BRAS-UP,BRAS-UP将响应报文发送回用户。
BRAS-CP创建用户转发表,并同步到用户表数据库。通过表项下发通道,BRAS-CP将用户转发表、用户地址路由信息下发到给BRAS-UP,BRAS-UP运行路由协议,生成网络转发表项,并将用户路由发布到网络侧,使得下行流量直接回到BRAS-UP。BRAS-UP收集用户上下行流量统计数据、计费信息、告警信息并通过表项下发通道定期上送给BRAS-CP。
转控分离vBRAS架构实现难点和指标要求
1)BRAS-CP和BRAS-UP之间接口
主要接口有报文上送接口(可选择方案为vxlan)、配置下发接口(Netconf协议或openflow协议)、表项下发接口(OpenFlow协议),其中与性能相关的主要是BRAS-CP可承载的并发会话数以及用户上线速率。对于并发会话数要求BRAS-CP可承载1000万以上,对于用户上线速率要求达到10k/秒以上。
2)热备/冗灾备份
- a.完成从传统的电信化的容灾备份向IT化的容灾备份的过渡,实现N:1的热备;
- b.备份完成倒换后,表项的同步时间和速率,需要进行关注,应优于传统BRAS设备的故障重启时间。
总结和展望
推动固网结构向新型网络转变是业务和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型的转发控制分离架构和NFV/SDN技术为网络架构的转变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通过分阶段逐步推进固定网络的重构、控制面功能原子化及转发面通用化,一定能够打造出面向业务和用户高效灵活的下一代电信网络。
作者:胡淑军、黄璐、韩瑞波
来源:51CTO

低调大师中文资讯倾力打造互联网数据资讯、行业资源、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平台。
持续更新报道IT业界、互联网、市场资讯、驱动更新,是最及时权威的产业资讯及硬件资讯报道平台。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
《云计算:原理与范式》一1.3 云计算的架构与类型
1.3 云计算的架构与类型 根据提供的能力和供应商的服务模型抽象级别,可以将云计算服务分为三类:①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②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③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6]。图1.3描述了从物理基础设施到应用的云堆栈分层组织结构。 这些抽象层也可以视为一个更高层次的架构,可以由底层服务组成一个更高层的服务[37]。Buyya等[38]的参考模型阐述了集成式架构中每一层的作用。一个核心中间件管理物理资源,虚拟机部署在它们上面。此外,它提供了必需的功能(如核算和计费)供多租户按需付费。云开发环境以提供应用开发和部署能力的基础设施服务为基础,在这个层面上,各种编程模型、库、API和混搭编辑
- 下一篇
容器技术在数据中心存储中扮演什么角色?
容器是VMworld 2015大会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VMware很清楚地看到了近期容器与虚拟机混搭将会快速进入企业数据中心。IT组织仍旧需要捍卫安全性以及数据管理需求,即使是容器化的应用也不例外。VMware已经在虚拟机端交付了容器,而且相关设计已经取得成功,对虚拟化及云管理解决方案进行了扩展以支持(而且我认为最终会同化)企业集装箱化项目。 VMware全新的vSphere集成容器(VIC)使得管理及确保运行在虚拟机(称之为虚拟容器主机)中容器的安全性几乎和管理及确保传统虚拟机的安全性没什么两样。VIC作为第一流的IT管理对象出现在VMware管理工具中,继承了vSphere 提供的众多虚拟机管理功能,包括强大的安全性。这使得所有VMware顾客都能够很平滑地采用容器技术。 然而,我们认为应用容器真正的转折点将是容器超越简单的无状态计算引擎并直接处理持久性数据之时。到那时,容器必然受限于范围及规模。 容器中有什么? 简言之,容器在其进程内封装并隔离了应用代码,使得代码认为自己独享一台机器,将所有的系统服务调用转交给容器主机。由于容器实际上是进程,因此很多(可能数以千计)容器能够很轻松...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文章二维码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 Eclipse初始化配置,告别卡顿、闪退、编译时间过长
- MySQL8.0.19开启GTID主从同步CentOS8
- CentOS8,CentOS7,CentOS6编译安装Redis5.0.7
- CentOS7编译安装Cmake3.16.3,解决mysql等软件编译问题
- Springboot2将连接池hikari替换为druid,体验最强大的数据库连接池
- 设置Eclipse缩进为4个空格,增强代码规范
- CentOS7,CentOS8安装Elasticsearch6.8.6
- CentOS8编译安装MySQL8.0.19
- SpringBoot2整合MyBatis,连接MySql数据库做增删改查操作
- CentOS6,CentOS7官方镜像安装Oracle11G